APP下载

没复读的我,后悔了吗?

2022-12-02

现代阅读 2022年8期

亲戚家的孩子面临着和我当时相似又不同的处境,我无法替他作决定,但是却可以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平台决定视野。但无论怎样,我都希望他能学会体谅父母的艰辛,“骑马找鞍”,用努力和拼搏来抚慰父母的不安。

——尚玲芳(40岁,英语教师,江苏)

每年高考成绩一出,都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景。只不过,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大多是成绩好的孩子,而那些成绩差的却常常无迹可寻。大多数学子资质平平,只能沦为庞大的考生分母中的一员。

前两天,亲戚家的孩子高考成绩出来了,虽然比预估的好一些,也超出了本科线二三十分,但想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亲戚家在农村,靠务农和外出打工为生,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家考虑再三,劝孩子不要读书直接出去打工,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上一个排不上名的大学,4年花费不少,且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这是一件极其得不偿失的事。

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也觉得无能为力。鼓励孩子再复读一年?可谁又能承担得起再次败北的风险?况且,以亲威家孩子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老大要买房结婚,老二正在读大学,老三若复读、再读大学,这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看着亲戚一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听着他们无奈的话语,我的意识渐渐飘散,眼前浮现出多年前似曾相识的场景。

那是2000年7月末的一个夜晚,暑热正盛,一家人正在蚊虫的“嗡嗡”声中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方桌边吃饭,我犹豫着说出想要复读的事。

那年我考了486分,比最糟一次的模拟考成绩还差,距离本科线十几分。

父亲顿了一下,没吱声,继而放下手里的馒头,拍死了一只正在他黝黑的胳膊上吸血的蚊子,然后转向我,语重心长地说:“妮儿,还是先走吧。有个学校上,骑着马再找鞍,下面还有你弟弟妹妹呢。上个师范的大专,县里还包分配。这样3年后你毕业工作,正好你弟弟也考大学,我和你妈也能少点儿负担。”

我看着父亲因为白天做木工和农活,晚上还要上夜班而熬得血丝密布的眼睛,想要争辩的话哽在喉头,怎么也说不出口,最后变成了略带哭腔的嗫嚅:“我……我……不甘心……”

“不甘心也得认命!”母亲接过话头:“妮儿,谁让你考运不好呢?当初考中师时,也是这样。平时成绩看着不错,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退一万步讲,即使我和你爸咬咬牙让你复读,万一明年你又没考好呢?到时候不是更后悔?”

母亲的话给了我致命一击,我无言以对,转过脸擦去了脸上的泪水。

3年前,我们这里流行初中毕业考中专的师范学校,俗称“中师”,上两年就毕业,县里包分配,可以直接当小学老师。我发挥失常,以几分之差与中师失之交臂。父母考虑到我身材矮小,干不了什么活儿,才打算省吃俭用供我读高中,没想到3年后,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

那天夜里,我辗转难眠,想到昔日的同学要么到省会城市、要么到北京去读大学,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湿透了枕巾。

我是在千禧年参加的高考,那年的考试是在暑气逼人的7月7、8、9日。彼时的高考还不像现在这样要动员整个家庭、甚至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和保障,基本上都是考生自己的事。

考试前一天,班主任鼓励我们放轻松,就把高考当成平时的模考;做题时要严肃认真,碰到难题也要沉着冷静,即所谓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而高考前一晚的我,在严重的焦虑和生理期的双重作用下,彻底失眠了。

7日早上,我顶着黑眼圈,看到母亲破天荒端上来的大米粥和鸡蛋油条,尤其是连壳都剥掉的鸡蛋,对上她殷切的目光,我心里的负担又增加了一层。要知道,平时我们家早上都是玉米糊糊配馒头咸菜的。

我压下心头的紧张,吃过早饭,在父母的叮嘱声中又检查了一遍需要带的物品,准备自己骑自行车前往考点。考点就在我们学校,我轻车熟路又心怀忐忑地赶到学校。

学校门口有零星几位家长,站在树荫下,目送自家孩子过安检进校园。我不安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嫉妒,嫉妒那些同学拥有如此重视他们学业的父母。但回顾四周,看看大多数考生都跟我一样孑然一身、没人送考,我的心里又稍稍平衡了一些。

就这样,我开启了历时两天半的高考。

燠热的教室、缓慢摆动的扇叶、目光如炬的监考老师和窗外不断的蝉鸣,是我对高考最清晰的记忆。最重要的是,那几天我的伙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一天上午,我结束云里雾里的语文考试,回家后吃到了母亲做的香喷喷的豆芽炒饼;第二天中午,舅舅带我去吃蛋炒饭,还给我买了一瓶汽水。那时候,大米在北方农村是奢侈品,蛋炒饭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那天,我终于尝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后来据母亲说,是舅舅看到别的考生中午都有家长来接,还给孩子带吃的,唯独我们家没有人去,所以他才代父母来的。舅舅是复员军人,比我们家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这都是考试中的小插曲,到今天我还记得那橘子味儿的汽水和裹着蛋液的米粒,是因为那些回忆太过真实和令人动容。

高考结束后,我失眠了好几天。是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了放松而不适应?还是懊悔没做完的题目?现在我已经想不起来具体原因了。不过,这可吓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甚至怀疑我沾染上什么引起了精神错乱,还特意去求神拜佛,在我四五天后终于能入眠了,她才放下心来。

后来,高考成绩不上不下,又令我陷入了纠结,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最后我没有复读,转而踏上了去市里大专学校的大巴。

记得上大专后的第一年暑假,我碰到了舅舅。他开玩笑地问我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复读。虽然没有完全释怀,但是我已经见识过一些世面,对这段过往坦然多了。我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可后悔的,我也可以自考本科,以后考研究生。”

“不错,有志气!”舅舅赞道,“只要你肯努力,处处都有机会。”末了他又加了一句:“你父母真的不容易,一个农村家庭要培养3个孩子上学挺难的。你能这么懂事,也是他们教育得好。”

我点点头。进入大学后,我开始做家教,多了跟社会接触的机会,才渐渐明白父母的艰辛,也愿意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父亲说的“骑马找鞍”是明智的。大学毕业后,我进了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两年后我通过考研来到南方的城市,并在城市里立足。

虽然偶尔想起当时没能复读,没有好的第一学历做背书,还略有一丝遗憾,但我仍感激舅舅曾经为了我复读的事跟父母进行过的争取,感激他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如今的我坚信:起点低不可怕,只要坚持学习,不断努力,终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来说,仍然是最公平的改变命运的途径。我们那一批“80后”,基本上都是通过高考走出农家、走向城市,成为今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诚然,二十多年后,因为学历“内卷”和就业形势的压力,寒门学子要面临的困难更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考大学仍然是我们最省力的一条出路。

此时,亲戚家的孩子面临着和我当时相似又不同的处境,我无法替他作决定,但是可以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平台决定视野。但无论怎样,我都希望他能学会体谅父母的艰辛,“骑马找鞍”,用努力和拼搏来抚慰父母的不安。

(本刊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