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籁鸣:中国动画的拓荒者

2022-12-02张玮

现代阅读 2022年8期

1997),世界动画大师、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代表动画有《大闹画室》《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

在中国,说起动画片《大闹天宫》,可谓妇孺皆知。而这部动画片的导演万籁鸣,知道的人就未必有那么多了。

万籁鸣被称为“中国动画之父”。他的一生折射出中国动画成长的曲折与艰辛。

1900年1月18日,万籁鸣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商人家庭。

万籁鸣本名万嘉综,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卖绸缎为生,各种绸缎的花纹图样给万籁鸣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他的母亲心灵手巧,会绣花、剪纸,还会织锦。在父母的影响下,万籁鸣喜欢上了绘画和皮影戏。

万籁鸣是幸运的,他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1917年,他已经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绘图员兼缮写员了。而这所学校对万籁鸣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份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看万籁鸣年纪不大,但工作刻苦,学习也很勤奋,就让他来听自己的课。在陶行知的课上,万籁鸣的“三观”被再一次塑造,尤其是树立了家国情怀。

1919年,商务印书馆面向全国招聘各类工作人员,万籁鸣毛遂自荐寄出了自己的画稿,结果被选中。于是他来到了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的专职画师。

万籁鸣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主要是给各种出版物配画。然而,对于有强烈创作欲望的他而言,按部就班地画画并不能满足他。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名为《驱蚊》的漫画,讽刺一个把叮自己的蚊子往别人身上赶的人,然后装在印有“商务印书馆”字样的信封里,投给了当时上海的通俗性美术刊物《世界画报》。由于缺乏自信,他连自己的详细地址都没有写。

没多久,有人专门找到了商务印书馆,询问有没有一个叫万籁鸣的人。原来,他的投稿被当时担任《世界画报》责任编辑的张光宇一眼看中,张光宇希望他多画一些,每期都用。

受陶行知的影响,再加上职业关系和与不少文化艺术界进步人士交往,万籁鸣很快就投身到针砭时弊和反抗帝国主义的漫画创作中。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就画了一套《国耻挂图》——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他用画笔记录了中国的屈辱史和血泪史。

这部漫画当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各地的学校、工厂和商店争相购买,悬挂在醒目处,用以警醒国人。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万籁鸣注意到了一个新事物:可以“动”起来的漫画。

20世纪20年代初,在无声电影之后,动画片从欧美国家传到了中国。万籁鸣在电影院看了迪士尼出品的动画之后深感震撼:原来画笔下的人物真的能动起来!

震撼之后,是一种迫切的创作欲望:道理都搞明白了,那么为什么不能有我们自己的动画片?

想好就干。万籁鸣叫来了自己的3个弟弟,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他们上的都是美术学校,也都在商务印书馆的影戏部工作。

在上海一个石库门二楼的亭子间里,万氏四兄弟开始尝试制作动画片。一部极短的动画片,也需要至少几百张原画。

万氏四兄弟白天上班,晚上就在亭子间分工制作,有时甚至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万籁鸣回忆,当时很多配件都是去旧货摊找的,“很多人说我们是中国动画的拓荒者,其实那个时候,更像是拾荒者”。

1926年,万籁鸣和弟弟们放出了第一部动画片。这部叫《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广告动画片,一时间引起轰动。随后,他们制作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更是技惊四座。

《大闹画室》片长只有10分钟,却是真人与动画的结合,剧情是一位画家在画画时,墨水里忽然钻出一个墨水小人。大闹画室后,小人被捉回瓶子里。

《大闹画室》是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动画片,当时和万氏兄弟的另一部作品《纸人捣乱记》一起在各大影院放映,观者如潮,大受好评。

但万籁鸣并没有沉迷于拍商业片或广告片,而是相继拍出了《同胞速醒》和《精诚团结》两部呼吁中国民众抗日的动画片,更是在1934年出品了中国第一部有声黑白动画片《骆驼献舞》。

到1938年,万籁鸣已经拍了十几部抗日题材的动画片。1939年,万籁鸣目睹了沦陷后上海的种种状况,决定要再拍一部动画片。

与以往的动画短片不同,这一次,他要拍一部大制作。

1941年,中国动画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出现了。

由万籁鸣领衔,万氏兄弟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大型有声黑白动画片《铁扇公主》横空出世,惊艳天下。

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有3部有声动画长片,分别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统统都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

《铁扇公主》是世界上第四部动画长片,胶片长达9000尺,可以播放1小时20分钟,取材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途经火焰山,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这一段故事情节,片中双方来回斗法,相当精彩。

在回忆起为什么要做《铁扇公主》这部动画片时,万籁鸣表示:“当时我考虑是,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就可以有机会让全国人民包括广大海外侨胞和一部分外国人一睹两位‘公主’的芳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做一个全面的比较。”

其实,这只是万籁鸣制作《铁扇公主》的一个初心,还有一个初心,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他想通过电影中孙悟空等人齐心协力斗败牛魔王的故事,鼓舞中国人民的信心,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个最明显的证据是,在影片的结尾有一行字幕,但在公映时被剪掉了,那行字幕是:“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

《铁扇公主》上映后大受欢迎,连映一个月,场场爆满。大家对电影背后传达的主题心知肚明,有时候全影院都会心照不宣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由于《铁扇公主》在中国实在太火,让日本人也动了心,他们拿了一批拷贝到日本放映,也轰动全日,电影院人头攒动。结果放映了一段时间后有评论家指出,这部电影其实有“反日”隐喻,日本官方这才匆匆将其下架,然后下令全日禁映。

但就是《铁扇公主》在日本的放映,改变了一个日本人的命运,进而影响了整个日本动漫发展的进程。

这个人,就是后来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

1943年,15岁的手冢治虫在电影院里观看了《铁扇公主》,深受震撼,并获得了两点启发:第一,原来亚洲也可以做出像美国迪士尼那样的大型动画片;第二,动画片不仅仅是拍给孩子看的,成人也可以看。

受《铁扇公主》的影响,手冢治虫改变了想要当一名医生的梦想,立志要为动画片奉献一生。

手冢治虫曾五度来华。1988年第五次访华时,他专门去拜见了万籁鸣,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是看了您的动画才走上动漫之路的!”

1961年,万籁鸣和他的团队推出了当时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部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即便用今天的眼光审视,无疑也是一部“神作”。

这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动画片,叫《大闹天宫》。

万籁鸣其实一直想拍一部以“大闹天宫”为主题的《西游记》动画片。

新中国成立后,万籁鸣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1954年,当时的厂长特伟找到他,希望他能领衔拍一部动画片,而这部动画片,就是万籁鸣做梦都想拍的《大闹天宫》。

为了让万籁鸣拍出最好的动画片,特伟为他配备了包括首席动画设计师严定宪在内的当时全中国最顶尖的制作团队,更为他请来了他曾经的好友、当年《世界画报》的责编张光宇担任首席美术设计——当时张光宇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中国装饰艺术的开创者。

一个顶级团队,开始了中国动漫史上里程碑作品的创作。

按照当时的制作技术,10分钟的动画片就需要9000~10000张原画。那时候没有电脑,全是一张张手绘出来的,可见当时的工作强度。

但就是这样一幅接一幅,一帧接一帧,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一部史无前例的巨作终于慢慢成形了。

试片那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试片室里挤满了人。室内灯光一暗,耳边立刻响起了乐团管弦齐鸣的伴奏音乐,锣鼓家什锵锵地敲起来,只见远处孙悟空腾空而来,瞬间就到眼前——每个人都惊叹不已。

万籁鸣坐在试片室的前排座位上,百感交集,很快便热泪盈眶:“孙悟空在笑,而我却在流泪……”

1961年,40分钟的《大闹天宫》上集正式在全国公映。

如同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来一样,这部电影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很难想象,在20世纪60年代,动画片的制作水平竟然能达到《大闹天宫》这样的高度。而制作团队,居然来自“一穷二白”的中国。

全世界的媒体都毫不吝啬对《大闹天宫》的赞美之词。

芬兰媒体评价《大闹天宫》的动画技术:“在国际动画界是一流的,它把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法国人对这部动画片特别推崇,还进行了法文配音。法国《人道报》评价:“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中真正的杰作,简直就像是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

而法国《世界报》直接把这部作品和美国迪士尼的作品进行对比:“《大闹天宫》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其造型艺术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关于这一点,美国人自己也不否认,美国联合通讯社的评价是:“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图注:《大闹画室》;《铁扇公主》;《大闹天宫》;万籁鸣(左)与手冢治虫;万籁鸣(右)与剪辑师查验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