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水军与民意失真下的数字“谎言”
2022-12-02郑荣华
“民意”失真就会误导制度,扭曲社会伦理、道德,轻则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机制,让有效信息被淹没;重则危害社会,破坏经济。
2018年,天津警方侦破一起涉案金额高达八百余万元的网络水军案件,被称为“中国网络水军第一案”。由此,网络水军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让人不寒而栗。
网络水军,特指一群操控网络内容与话语导向的人。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爆发式增长,除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崛起,企业网站、社交媒介等也蜂拥而至,那些试图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人们成为社会与行业的代言者或“先知”。网络水军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商业的转化过程,意味着水军从情绪化向产业化、专业形态转变。
根据网络报道,2006年,长沙市委外宣办为了扩大官方网站的影响力,有偿选聘网评员,其工资计算方法按发帖量计算,每帖5角钱。此后,人们把这些以经济收益为目的的发帖人称为“五毛党”。“五毛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由个人化行为,逐渐转变为组织化行为,在工商注册类别上被称为“公关公司”或“传媒公司”,归属于咨询企业类别。这种操控水军的公司实际上与传统传媒公司有天壤之别,传媒公司是以固定载体发布合法的信息,而操控水军的公司却以利益为导向,通过发帖、删帖、评论、投票、排名等方式为雇主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网络公关”市场整体规模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其雇主身份也呈现出多元化。在网络平台上,似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谩骂与吹捧,剩下的是看客。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发表这样的观点,本该由多数人主导的公共舆论可能以社会领域的“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和理由,压制个人或是少数人的意见和观点,进而拥有无上权威,实现“多数暴政”。
如今,中国的网络言论有时就像托克维尔说的一样,以少数人的观点代替多数人的价值判断,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如一把匕首,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准则,也伤害了民族自信心。为什么这么说呢?3个方面的问题足以说明水军的危害。
其一,掩盖民意。历史上中国民意的表达机制与渠道都是有限的,随着互联网发展,中国网民有了更为自由、民主的言论空间。本来,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表现与契机,但是网络水军却利用这一机会非法牟利、掩盖民意。网络作为中国人表达情绪、分享生活理念、表达社会认知的平台,保持真实与理性的民意诉求对国家治理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也能纠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但是,“民意”失真就会误导制度,扭曲社会伦理、道德,轻则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机制,让有效信息被淹没;重则危害社会,破坏经济。
其二,误导价值观。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媒介的核心功能是承担社会环境守望者的角色,即消除人们由于对周边环境不确定而产生的守望心态。但是,由网络水军操控的价值导向往往是夸大其词、颠倒是非,容易让人陷入迷茫与困惑。来自价值观的误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恶性竞争,网络水军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事件或产品的价值干扰公众的决策与评判标准,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是一种欺诈行为;二是恶意报复,网络水军为了利益去帮助雇主打击竞争对手,这种恶意“围攻”现象不仅给受害人或组织带来灾难性的危害,还误导了他人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大众的守望心茫然无主,从而产生了自我否定或盲目从众的现象。
其三,危害国家安全。网络水军假借“民意”给政府部门施压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有些政府部门意志不坚定,在“不敢”违背“民意”的情况下,就会选择妥协,甚至违背法律、践踏制度。当前水军的业务结构,已经从个体和商业领域向行政与公共领域渗透,出于各种目的的组织或个人通过网络水军制造虚假言论与投票,蒙蔽真实民意,操控事件结果。他们让数据生成与数据结果之间产生断层,试图通过掩盖数据生成过程的方式来获取政治与社会利益。为了既定的目标,网络水军会炮制一些吸引眼球的事件与素材,导致人心恐慌,影响社会的稳定。有些水军甚至被境外势力所利用,借助社会事件煽动民众情绪,扰乱社会安定,破坏国家团结与统一。
在现代城市化中,民意往往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平台形成数据化表达,从而为国家、地方等政府部门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但是,网络水军操纵下的“民意”失真不仅让互联网失去了传达民意的纽带作用,而且还会误导国家治理机器,误导人民价值取向,让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产生偏离,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