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空工业军贸事业四十年

2022-12-02中航技

现代阅读 2022年8期

中国航空工业军贸事业以“5美元闯非洲”的故事起步,4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建立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夙愿;跻身世界航空强国,是中国航空人的庄严使命。

1979年,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华夏大地。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援转军贸”战略思想的引领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航技”,英文缩写“CATIC”)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第一家从事武器装备进出口的中央企业。航空军贸事业肩负着服务国家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任,踏上征程。

1979—1989:确立初心,迅速成长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以前,航空工业一直执行国家对外无偿援助的政策。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国防方针实施重大战略转型。面对外汇匮乏、航空工业先进技术装备缺乏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军援转军贸”重大决策,出口产品、筹措资金、引进技术、提高水平、再出口再引进,形成良性循环,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航空工业党组制订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以出口为中心”的航空军贸总体工作方针。体现国家意志、增强航空工业力量、服务国防装备建设,航空军贸确立了初心和原点。

成立之初,老一辈航空军贸开拓者审时度势、更新观念,以“5美元闯非洲”的非凡气魄,在成立当年就签署了1.67亿美元的“中国军贸首单”,航空军贸由此启程。借助国家前期军援的东风,创造了以歼6和歼7为主的出口小高峰;以马可尼七项航电改装为代表,紧密关注市场需求改进改型,实现了歼7M、强5、运12、运8、大修线的首次出口;客户覆盖扩展到15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与巴基斯坦、埃及、孟加拉国等友好支柱国家的长期合作基础。

这一阶段,航空军贸以外事局、中航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初闯国际军贸市场,为国家先进武器装备引进积累了宝贵的外汇资金。通过与国际接轨,探索并迅速构建了航空工业海外营销和保障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了航空军贸工作的体制机制,航空工业从此建立并拥有了走向世界的主渠道和主力军。

1989—1999:勇敢弄潮,浴火锤炼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终结,世界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处在关键时刻的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探索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航空工业深刻变革。亚洲金融危机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持续动荡,航空军贸所处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1989年3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更名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航空军贸勇投改革开放浪潮,在市场锤炼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K-8、直9、“霹雳”9、运12等重点出口型号全面走向世界;与埃及合作生产80架K-8E教练机,首次实现单一产品出口向航空技术出口转变,改变了航空工业单向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历史;以航空军贸为主线,带动军民结合,运12在10年时间里出口17国71架,并创造了国际同类新机年度销量之最。

这一阶段的中前期,由于西方二手战机倾销、军转民探索、后继产品匮乏等因素综合作用,航空军贸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谷。随后,航空军贸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勇搏击、转变思维,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探索了以用户需求为牵引、以国际市场为依托、以资金技术为纽带、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出口后继机合作新模式,以改进后的歼7MG、K-8E等为代表,再次带动军贸出口高峰。

1999—2009:顽强拼搏,持续奋进

21世纪初,以“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为起点,以“金砖四国”概念的提出和新兴国家异军突起为代表,世界格局加速由单极向多极复杂演变。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对外合作进一步扩大。航空工业将实施国际化战略放到重要位置,航空军贸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

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是航空军贸主营产品历经几代人顽强开拓、实现突破的重要时期:“枭龙”首飞,战机研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以“四共”合作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并实现首次出口,埃及续签40架K-8E,进一步夯实中埃军技合作;出口委内瑞拉,中国军机正式打入拉美市场;以歼7PG、K-8J教练机为主力,直9反潜型等机型加盟,航空军贸年度出口稳定在5亿美元以上。

这一阶段,航空军贸客户合作进一步夯实,符合市场竞争的商业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素质全面的航空军贸人才脱颖而出,为航空军贸跨越发展积聚了足够力量。

2009—2018:聚焦主业,实现跨越

2009年开始,次贷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发酵,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地区冲突不断。大国角力日趋激烈,作为高新技术代表、存在周期长的航空军贸,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选项,竞争空前激烈。

2009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决策,在原中航技总公司的基础上,整合专业资源、剥离民品业务,成立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专职军贸出口。当年,中航技17亿美元的成交额创历史新高,中国航空军贸发展翻开崭新篇章。

10年间,航空军贸实现跨越发展。年成交额跃上并稳定在10亿美元台阶,年均成交15亿美元;出口产品覆盖从有人到无人、从固定翼到旋翼的15个机种,新机种达到40%;签约国家43个,新开拓市场12个,首次打入中亚市场,首次契入有强大支付能力的高端市场;“枭龙”合作生产开启并首次实现第三方出口,打造中巴军技合作、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典范;缅甸、埃及合作生产开启,传统客户合作持续深入;“翼龙”系列无人机出口中东、非洲,奠定我国察打一体无人机出口国际的领先地位;L15教练机、AC311A直升机、“闪电”10导弹首次实现出口。

这一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军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军贸上升为“国家主导”战略高度,航空工业将军贸纳入使命核心类主业。航空军贸不断适应市场形势,不断改革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不断升级,为国家经济外交军事一系列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40年,一代又一代航空军贸人坚守初心、接力奋斗,在危险和战火中奉献青春、艰苦守望,在艰难和探索中履行使命、报效祖国,走出了一条夹缝求生、不断壮大、跨越发展的奋进之路。

“2035年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工业集团,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领先航空工业集团”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经过近70年的接力奋斗,建立强大航空工业的民族夙愿,跨入新时代。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将翱翔在五洲四海,中国航空军贸将以崭新的姿态,为民族强军梦、航空强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摘自航空工业出版社《跨越: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40年》 编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图注:K8飞越金字塔;2010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中巴联合推介“枭龙”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