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军工传奇:八一式马步枪
2022-12-02白孟宸
八路军第一款制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的问世,不但是红色军工自制枪械标准化的一个里程碑,还为后来国防军工事业的规范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人才有枪
在敌后抗战的艰苦环境中,枪支匮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八路军。为此,八路军各部一面千方百计地从敌人手里缴获步枪,一面自行设厂造枪。到1939年,各根据地已经逐渐建立了一批步枪制造作坊。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为例,截至1939年底,军工部1所,即设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地区的水窑兵工厂已经可以通过手工及机器加工两种方式制造仿中正式7.92毫米步枪。而设在山西省辽县高峪村的军工部三所,也于1939年12月27日仿制成功中正式步枪,并将其命名为“五五式七九步枪”,月产可达30~50支。除这两个厂以外,军工部还在河南省武安县(今属河北省)梁沟村筹建军工部四所,在此大规模制造步枪。
受制于抗日敌后根据地分散割据和落后的枪械生产水平,当时各军工厂制造的步枪除了口径相同外,部件尺寸和细节设计各不相同,这给后勤保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很快被反映到八路军总部,总部首长经过讨论最终决定,设计一款华北各根据地,至少是可以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下属各厂通行的制式步枪。
1939年7月,中央军委在八路军总部的要求下,决定从陕甘宁边区抽调一批军工人才支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无名式马步枪”的设计者——边区劳动英雄刘贵福第一批主动报名,并于10月在地下交通人员的护送下到达太行山。很快,他就被八路军军工部任命为军工部一所副所长,立刻着手在“无名式马步枪”基础上设计八路军军工部的制式步枪。
1940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任命抗日军政大学特科大队大队长刘鼎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在国外接受过正规工业技术教育的刘鼎,曾管理过闽浙赣根据地的洋源兵工厂,根据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方志敏的要求,设计制造了35毫米平射步兵炮。八路军领导曾派刘鼎对根据地遍地开花的军事工业进行了统筹和整理。
从八路军总部到位于山西省黎城县上赤峪村的军工部办公地点有几十里山路,但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和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不辞劳苦,坚持要送刘鼎上任。一路上,3位首长叮嘱得最多的,就是尽快搞好步枪的制造。
上任伊始,刘鼎就赶赴军工部各厂了解情况,首先了解步枪生产中的问题。在调查中刘鼎发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下属的3个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统一,甚至本厂生产的步枪之间都无法做到零件互换。部队领到新枪后,提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不同步枪的射程差异较大;连续射击极易出现故障;根据地自制的刺刀受限于热处理水平,长度较短,使用中极易出现弯曲,甚至报废。针对这些问题,刘鼎提出,步枪生产必须标准化、制式化,在设计新步枪时,必须考虑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基础以及八路军部队的作战特点。
设计不简单
作为新步枪的主要设计者,刘贵福也在考虑如何继承“无名式马步枪”的优点,以及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刘鼎曾专门找到他,跟他介绍20世纪20年代刘伯承师长提出的“在山地游击战中,步枪应该在200米以内保证射击准确,同时注意轻量化”的观点。同时,朱德和彭德怀也找到刘鼎,提出新步枪必须有利于拼刺,如果通过截短枪管来降低重量,就应该相应地将刺刀做得更长。
在这些经验的指导下,刘贵福尝试对“无名式马步枪”的整体设计进行改进。首先,他将步枪的枪身再次缩短,以降低重量,节省原材料。其次,刺刀仍采用三棱设计,但刀身带有弧度,既便于制造,又可防止在折叠过程中与护木发生磕碰。此外,还优化了折叠刺刀的锁定部件,既保证迅速展开,又保证锁定严密。为提高新步枪的作战效能,刘贵福还为新步枪设计了可调式准星和旋转式保险。
当刘贵福完成新式步枪的整体设计并提交到军工部后,刘鼎亲自带领各单位抽调的骨干对设计进行了考核和优化,军工部和一所的不少同事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
有了完美的设计,下一步就要开始试制。刘鼎对优化技术很重视,他从样枪制造开始就强调标准化和制式化,责成刘贵福等同志一边试制,一边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并派出专员制作新式步枪的加工样板和各种量具,绘制详细的零件尺寸图。
经过一所全体员工的努力,新式步枪终于赶在1940年“八一”建军节之前研制完成。这支新式步枪的总体设计继承了“无名式马步枪”的特点,枪身长度不到1米,全重仅3.36千克,比三八式步枪短了近300毫米,轻了0.74千克。但通过使用较长的三棱刺刀,新式步枪打开刺刀时,全枪长度超过了当时比较常见的中正式步枪,在拼刺中占有较大优势。而且,新式步枪的折叠刺刀比“无名式马步枪”解锁更为简单快捷。
由于对金属锻造和热加工工艺进行了改造,新式步枪的部件在连续射击时更为可靠。1940年建军节当天,刘鼎亲自带队对新式步枪进行验收。负责部件质量控制的刘先惠试枪,新枪连续射击100发后,护木已经开始冒烟,但枪机等部件仍工作良好。且新式步枪虽然比“五五式”短了30毫米,但射击精度和连续射击的可靠性都要高于后者。
看着试射取得圆满成功,刘贵福急切地拉着刘鼎,希望这一次军工部能为步枪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最后,还是彭德怀拍板,既然是在建军节当天完成试射验收,干脆就用“八一”为新步枪命名。于是,八路军第一支制式步枪,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标准化生产
“八一式马步枪”设计定型后,刘鼎马上组织军工部各厂进行生产。由于在设计中已经考虑了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各厂在收到“八一式马步枪”的全套图纸和工艺规范后就能开工。军工部一所从1940年8月到1941年11月,共生产了三千多支“八一式马步枪”。而军工部三所从1940年9月开始,也停造“五五式七九步枪”,转产“八一式马步枪”。为扩大产能,刘鼎还将刘贵福派到新成立的军工部四所,主抓“八一式马步枪”的生产。很快,四所的月产量就达到了50支,到1940年冬已达到月产两百支以上的水平。
当然,在推广制式步枪生产的过程中,也曾遇到阻力。刘贵福在军工部四所兵工厂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老工人身上带有很重的“作坊习气”,不习惯遵循严格的工艺流程,也看不懂零件加工图。于是,刘贵福派太行工业学校毕业的工务科长封城中,在四所开办技工扫盲班,向所有工人传授机械原理、量具使用等知识。同时,又请曾在河南巩县兵工厂工作多年的景绍斌,带领十几名技术较好的钳工组成样板部对加工零件进行把关。这样一来,军工部四所工人的加工技术水平在短期内有了明显提升。
到1940年底,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共生产“八一式马步枪”3364支,新枪的工艺水平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1941年初,这批步枪被发到部队,受到战士们广泛好评。
1941年5月“百团大战”过后不久,29师师长刘伯承到水窑视察兵工厂。刘鼎拿来一支“八一式马步枪”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对新枪赞不绝口,并鼓励工人们多造步枪支援前线。后来,刘伯承曾专门对刘鼎讲:“当年咱俩在苏联设想有一天能靠我们自己造一支好枪。今天这个设想终于实现了!”
(摘自航空工业出版社《红色军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