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仆移关, 与“耻为关外民”心理无关
2022-12-02杨基宁
函谷关有秦汉之别,秦代函谷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而汉代函谷关却在洛阳的新安县,两者相距一百多公里。
好端端的函谷关,如何能位移出如此远的距离?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而河南洛阳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第一关”,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不知道,这座函谷关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座孟尝君要靠“鸡鸣狗盗”侥幸得过的函谷关。
函谷关如何能位移出如此远的距离?说起来,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叫作“杨仆移关”。在野史杂说中,主人公杨仆被刻画成一个“人傻钱多”的莽夫。
话说杨仆作为楼船将军,平定闽越、南越后,因战功显赫而封侯。但他始终愁眉不展,因为他只能被封为关外侯。
原来,西汉初年,以位于今河南灵宝市的秦代函谷关为界,东面为关东人,西面为关中人。论“政治地位”,位于关外的关东人远低于关内的关中人。西汉朝廷甚至针对关东人出台过诸多歧视性政策,比如关东人不得入宫或担当警卫。封侯那就更明显了,关内侯不仅比关外侯更有面子,还享有特殊的政治待遇与政治地位,甚至触犯律法也可凭借爵位来抵消相应罪责。
杨仆觉得委屈的是,他老家离函谷关不远,怎么就因为关内、关外,差距这么大呢?
杨仆一本正经地给汉武帝打报告:能否把函谷关往东边儿挪挪,把他的老家圈到关内,使他成为“关中人”,而不是“关东人”?不知何故,汉武帝居然被他说动了,但皇帝表示朝廷也有困难:“迁移关隘工程浩大,眼下国库空虚,还是暂缓吧。”杨仆一咬牙一跺脚:“臣愿意拿出全部家财来作为移关所需。”汉武帝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心下大喜,当即拍板着杨仆负责移关之事。
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有几分靠谱呢?
《汉书·武帝纪》中对于移关的记载非常简单,“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
不过,东汉末学者应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注解:“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应劭的意思是函谷关东移三百余里,完全是楼船将军杨仆个人居功自傲,大搞“形象工程”。自掏腰包不算,还令自家的家童奴仆七百多人一齐上阵,在新安县东生生造了一座全新的函谷关。这么一来,和野史对照,大的情节也基本符合,看起来这才是“杨仆移关”典故的出处和源头。
不过还是有疑问:杨仆功劳再大,汉武帝当真能为了一人私利,准许把一座函谷关给移了吗?
先“有功”还是先“移关”?
杨仆的生平故事分散记载在《史记》中的《酷吏列传》《南越列传》《朝鲜列传》中。
杨仆,宜阳人,以千夫的身份当上了小官。千夫是当时实行的武功爵制的一种爵位,可以用军功获得,也可以用钱粮捐得。
进入仕途后,杨仆官运不错,很快升为御史,汉武帝派他到关东去督捕盗贼。杨仆在治理政事时,仿效酷吏尹齐,做事大胆、凶猛,逐渐升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按照应劭的说法,在杨仆向汉武帝提出“移关”请求时,正是因为挟功而骄,汉武帝考虑其立下大功,又愿意自掏腰包,才批准移关。
不过,这个“数有大功”和“移关”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弄颠倒了。
仔细看杨仆的人生经历,元鼎三年(前114)冬开始“移关”时,恰恰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他很快被任命为楼船将军,完成了从一个酷吏到一个领兵打仗的将军的转变。
而且,杨仆所统率的是当时汉军的一个新兵种。楼船指一种古代战船,因外观像楼一样高大,故名为楼船。而楼船将军,就是水军将领。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国叛乱,杨仆带着他的水师一路势如破竹打到广州番禺。另一路领军之将路博德则卖力招降,两人配合,很快拿下了番禺城。因为拿下了多年悬而未决的岭南之地,杨仆一战成名,被封为将梁侯。
此后在平东越的战争中,他仅仅是五路大军中的一路,也没立下多大功劳。此役之后,汉武帝甚至没给他封赏。征伐朝鲜对他来说更是一生的耻辱,事后汉武帝治罪,他差点儿掉了脑袋。
可见,杨仆因军功升迁封侯都是在元鼎三年移关之后。此前,他丝毫没有立下足以令汉武帝能为他的“私欲”额外开天恩的功勋伟业。
那么,函谷关东徙,显然与杨仆的“耻为关外民”心理无关,因为汉武帝绝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私欲而作出一项战略性部署。那么,杨仆到底号准了汉武帝的什么脉,居然会提出“移关之计”呢?
做大做强“大关中”
作为提出“杨仆移关”最早的文献出处,应劭的注解里最重要的信息,应该落在“武帝意亦好广阔”这一句上。
说到底,函谷关东移这样的大事只能出自汉武帝的战略决策,绝无可能仅仅是为了杨仆个人的私欲。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作如此重大的地域政策和布防方略的调整呢?
首先,让我们来瞧瞧位于灵宝的旧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其位于洛阳和长安之间,最早建于春秋时期,秦国凭借其天险而阻六国兵众于关下。西汉建立后,刘邦先是定都洛阳,后建都于长安。相比于关东的广袤与富饶,关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形。可以说,西汉初期的中央政府为了保证其政权的绝对安全,严厉限制关中与其他地区的人员往来,出入其间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传”来作为通行凭证。同时,还严格限制马匹等军事物资出关。
毫无疑问,这些政策对于叛乱此起彼伏的西汉初年来说相当重要。毕竟,关东诸侯王的势力始终为西汉中央所忌惮。汉景帝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进一步削弱了关东诸王的势力。汉武帝即位后,诸侯王的威胁已大为减弱,但仍有淮南、衡山之乱。故而汉武帝又广施推恩,使诸王分地广封子弟,终于彻底解决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来自关东的威胁没有了,作为咽喉要地的旧函谷关的价值就不再突出。而新函谷关依旧是扼守东西交通的关隘,相比于旧函谷关,其军事功能大大降低。其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能靠建筑宏大的楼阁来烘托关城气势。这充分证明了,函谷关的东徙并不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
事实上,旧函谷关之所以被称为“长安锁钥”,是因为它牢牢卡住了崤函古道。在西汉之前,战车是最重要的作战工具,战车要进入关中,就必须从崤函古道西进。而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展开,军事变革让骑兵成为主力,战车逐渐被淘汰,函谷关扼守关中的屏障作用,相比战车时代已大大减弱。
就在函谷关东徙的第二年(前113),汉武帝在两座函谷关之间设立弘农郡,治所设在旧函谷关,将南面的武关附近地区也划入其辖境。类似这样的调整,并不局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为“广关”,其本质用意就是拓广关中的范围。
通过“广关”,关中区域扩大,并特地为此设置了左右辅尉,具体负责管理关中地区。
可以说,“广关”政策,将西汉中央政府的实力彻底推向巅峰。坐镇长安的汉武帝,依托“大关中”,虎视关东,汉代中央集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捐钱移关,花钱买命
明确了“广关”的真实意图后,杨仆上书乞求“迁关”,并“输家财以其用”,显然是主动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求。
但是,“广关”是何等大事,为何汉武帝偏偏选定杨仆来承办此事?
首先,元鼎三年,杨仆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其次,确实因为其家在宜阳,符合汉武帝“广关”的空间拓展计划。最后,杨仆家确实有钱,真的能把移关这项大工程给扛下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事实上,汉武帝中期,由于连年对匈作战,国力已经消耗殆尽,在元鼎五年征南越时,甚至需要官员卜式与列侯的经济支持。汉武帝时期,个人直接捐钱资助朝廷之用,卜式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因为他多次捐钱、捐物,汉武帝大力表彰他。
虽不清楚杨仆是否有意效仿卜式,但毫无疑问的是,他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杨仆在献家财后恰巧南越兵起,“天子以为能”,就让杨仆成为征伐南越的主帅,而后杨仆果然如愿“封侯”。
但是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也是转念之间。
三年后,元封二年(前109)的秋天,楼船将军杨仆出渤海,跨海登陆朝鲜作战,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跨海登陆作战。
此时,站在楼船上看着空前庞大的舰队而志得意满的杨仆,大概想不到这是他厄运的开始。
汉武帝征朝鲜时,派了两路大军,一路是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跨过鸭绿江;另一路是杨仆从山东跨越渤海登陆作战,其先锋部队七千人率先登陆。此次登陆应有“楼船大小七百余艘”。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
杨仆大败的原因,显然是太过轻敌。从海路直接登陆的他,足足早了荀彘“十余日”抵达,他等不及与陆路部队会合,一心只想抢头功。
先锋部队七千人,甚至都没集结完毕,便开始攻击朝鲜都城王险城。结果对方发现杨仆兵少,随即发动反攻,杨仆大败,部队直接被打散了,杨仆躲到山中十几天,才把队伍重新集结起来。
等到两路大军终于会合,将王险城团团围住后,两位主帅又发生内讧,荀彘决定猛攻,杨仆却要招降,拖拖拉拉好几个月破不了城。汉武帝急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去前线督战。结果公孙遂被荀彘蒙蔽,说杨仆和朝鲜勾结想要造反,将其扣押。
围城近一年,元封三年(前108),朝鲜国王才被叛变的臣子击杀,王险城终于陷落,卫氏朝鲜灭亡。
这场征朝鲜之战虽然汉军最终获胜,但汉武帝出奇暴怒,得胜还都的诸将命运凄惨,皆被处以极刑。荀彘被认定罪大恶极,先是违背作战计划、指挥失当,后又绑架杨仆挑起内讧,直接被腰斩弃市。公孙遂盲从荀彘,没有尽到督战之职,也被斩首示众。
相比之下,杨仆还算幸运,他贪图军功,盲目出战、私自招降是重罪,同样被判死刑。只不过,他再次靠捐献家产得以赎罪。在汉代,地位高的人可以用实物来赎罪,比如用马或者竹子,而杨仆最后捡回一条命,代价是给了朝廷两万筒竹子,之后被贬为庶人,回家后不久便一命呜呼。
纵观杨仆一生,从捐钱买官开始,捐钱移关备受汉武帝恩宠,委以重任领兵封侯,结果捅了篓子,还是靠花钱消灾抵罪。
所谓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来得快消逝得快。倒是那座汉函谷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经历无数次毁修轮回,至今仍屹立在新安县东。
(摘自华文出版社《细读两汉四百年:铁血强汉的崛起与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