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将军到“树司令” 张连印想再干30年

2022-12-02赵莹莹

现代阅读 2022年8期

戎马倥偬40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毅然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致力于绿化荒山。19年来,他带领当地村民植树1.8万余亩、205万余棵,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我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

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全村超过一半土地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扬沙。19年间,就在这片土地,张连印和乡亲们共同植树1.8万亩,其中0.6万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他还在昔日荒芜的河滩上建成300多亩苗木种植基地,分文不取并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无偿的背后,是张连印这些年不计回报的付出。而今的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45.03%。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采访中,张连印却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

“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张连印说,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 “树司令”,“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没人吃这个苦、受这个累,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

19年前,从军40载的张连印退休。想到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张连印当即决定——回到左云县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尽自己所能改变家乡面貌。

2003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迎着塞北的寒风,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走上了人生的“第二战场”。

左云县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第一年,张连印自掏腰包,买来1万棵樟子松苗种在荒山上,转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又是成片枯萎……

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二十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2005年,张连印从辽宁彰武买来160万株优质樟子松幼苗进行培育。这些幼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成为“防沙卫士”,实现了左云县及周边地区樟子松首次大规模成功种植。

“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尽管从军报国了半辈子,但在他看来,党和人民的恩情远没有报完。“退休了,可我还是党员,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2011年,张连印身患肺癌。哪怕后来又经历了肺癌骨转移,这位性格坚毅的“老兵”也没有离开植树造林一线。如今,肺癌已经钙化,骨转移没有进一步扩散,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

植树至今,张连印把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为鼓励更多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行列,他无偿提供自己繁育的苗木;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全都自筹资金;逢年过节,他总会买些东西去看望村里生活困难的乡亲。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 “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

(摘编自2022年4月12日《人民政协报》)(图注:张连印在山西大同左云县张家场村北梁山坡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