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皋城旧事

2022-12-02曹光森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2年7期
关键词:六安永安

◎ 文|曹光森 编辑|吴冠宇

“六”是历史上记载的安徽省最古老的封国,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随后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萌芽发展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篇章。经过岁月摩挲,一些古老遗存在历史中湮灭,仅留下让今人浮想联翩的名字;一些保留下来的,则以古老深沉的气度,向世人彰显着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永安桥

古淠河碧波滔滔,绕六安城半周流而过,两岸风光绮丽如画。淠河东岸通济门(西门)外,在淠河与皮塘相通的水面上,曾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古桥“永安桥”。

《六安县志》载:“永安桥位于六安市西市街,明嘉靖十年(1531),知州徐璇建。万历十二年(1584)倾塌,善人唐寰重修,立有石坊。清康熙九年(1670)圮,众姓募修。雍正五年(1727)圮于蛟水,知州李懋仁新建。”其桥为长约10 余米,顶高约3 米的单孔圆拱桥。六安民间旧有一老幼皆知的谜语,谜面是“这头看不见那头人(打一桥名)”,谜底就是“永安桥”。

早年间,永安桥是州城西门外大街通往三里街街巷的主要通道,平日里桥上车水马龙,行人来来往往,大桥下碧水清波,川流不息,曾给六安人带来了方便和繁荣。其桥圆拱造型倒映水中,曾为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永安桥之名旧时说法是,汉武帝设立六安国,期望六安王刘庆能做到“六地平安,永不反叛”,桥名“永安”寓有此意。但六安城址始建于隋唐,因而此说法较牵强。也有人讲,建桥人考虑到六安城历经兵燹沧桑,六安人都期盼过上没有战祸、永久安宁的日子,因此建桥人决定桥名就叫“永安桥”了。

永安桥附近的老辈人也有自己的说法和故事:据说早年间永安桥边住有两户人家,各有一个孩子,其中男孩叫永州,女孩叫安凤。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二人心心相印,私定终身。但是两个孩子无法抗拒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于是相拥桥顶,跳入滚滚淠河之中以身殉情。由于平日里两个孩子尊老爱幼,深得大家喜爱,邻居们思念他们,就称二人投水的大桥为永安桥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住在永安桥附近的皮塘巷内,当时大桥附近十分热闹。桥东百米之内,就有面粉作坊三家、窑货商店三家,还有伞厂、肉铺、点心铺、茶水店等。西外小学就在桥西头原来的大悲庵处,我每天上学放学要从永安桥上走过几个来回。夏日酷暑的晚上,是永安桥最热闹的时候。傍晚的阵阵凉风吹上桥顶,大桥附近的住户纷纷端水冲刷桥面滚烫的石板,摆放好竹床、凉席、躺椅,晚饭后一家家涌上桥顶风凉处或躺或坐,纳凉聊天。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将家里的草席带去,挤在人群中听故事、数星星……

永安桥东头,当年还有个老道士,住在桥头小庙中。平时他除了给人测字、算卦,别无他业,不过一到晚上,老道士身边总围着一些老者和附近干活回来的邻居们,聊天谈古。暑期的晚上,我和小伙伴们也爱到老道士处凑热闹。我曾听老道士讲过李自成、张献忠两攻六安城的历史,也听他说过土匪“李老猫”、“小白狼”血洗六安州的事件。他所讲的一些六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民风、民俗方面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启蒙了我对六安历史文化的兴趣。

往事如梦,听老道士讲故事的事恍然间已过五十余载。当年的永安桥在历史岁月里成了“断桥”,六安自此失去了一道风情奇观。

灰墙

灰墙,坐落于六安城西郊不远处的公路北侧,不知是何年代遗存下来的草木灰堆积成的一座小山包。其长与宽约30 余米,平均高度约5 米,西面最高处约有6 米,其灰质为青灰色,细碎粉状。灰墙上有住户,因居家需要将门前灰顶削平,远看灰色的土墩像青砖砌成的一堵城墙,灰墙之名大概由此而来。

灰墙虽远近闻名,但其来历很少有人知道。听老人们说,灰墙是古代人造火药所烧的草木灰堆积而成的。也有人说灰墙的形成是古人炼铁所烧的燃料灰堆积而成。但灰堆中从未发现过铁渣和炉灶的土块,此说法很难成立。为解开灰墙之谜,六十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们曾对灰墙的来历进行过调查,但地方史料中无记载,民间传说无答案,因此对灰墙来历的研究一直未果。

灰墙,与我家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渊源。因为灰墙上住着我父亲的姑父、姑母和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我刚会走路时,便整天在灰墙学步,能记事时常爱在灰墙上的菜园子里玩耍。我还记得灰墙西边的菜园里,由于土质肥沃疏松,各种蔬菜瓜果都长得硕大些。

因为我对灰墙有着特殊情感,在搬离灰墙多年后,我还是会时常回到灰墙上走走。有时放学回家路过灰墙,偶尔会从灰墙东边的小道上去,由灰墙西边的坡坎下来,绕上一圈。记得灰墙附近住有一位名叫徐六的大爷,是我同学的父亲。他经常在灰墙附近,用铁锹铲些灰土装进竹筐里挑回家。出于好奇,一次我问他铲土有何用途,徐大爷告诉我,雨过天晴暴晒后,灰墙及周边的灰土层上会结一层白茫茫的霜,这时表面的土层中含有一种矿物质叫做硝,提炼后可用于皮革厂的硝皮子,也可卖给爆竹店做火药。后来我随同学到其家,目睹了徐大爷制硝的全过程。其实方法很简单,将水缸下部打一小洞插入竹管,缸底放入稻草,草上放入铲回来的含硝的灰土,再加水浸泡后,将水从竹管放入锅里用火熬煮,待其形成结晶体即可。徐大爷和灰墙附近的几户人家,当年就是靠熬硝维持了家中生计。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灰墙上的房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刷也到了该重建的时候了。表哥与表弟表妹们商议后,决定筹资将灰墙上的房屋翻新为前后两进、砖瓦结构的新屋。平整房基时,他们将随着岁月沧桑逐渐萎缩的灰墙的灰土层清除运走了一部分。随后在老城区改造工程中,灰墙剩余的灰土痕迹被彻底清除终结了。如今,灰墙已不复存在,但当年留下的有关灰墙的印象,以及发生在灰墙上的往事,至今仍活跃在我的记忆中。

下龙爪

下龙爪位于六安老城北门外的淠河东岸,其势高低跌宕,石壁陡峭,尤其那瘦削嶙峋的赤石,像龙爪突兀在绕城而过的淠水之中。其上游有“龙爪石”,人称“上龙爪”,此处因位处下游而得名为“下龙爪”。

下龙爪旧称“龙潭石”,因赤石之下有龙潭深不可测,汛期水流湍急,漩涡涟涟,人不敢近。旱季潭水从不干涸,水质碧绿清澈。州志记载,明代时这里系“六安古八景”之一“龙潭秋月”。每到中秋月圆,六安城的名士文人聚会于龙潭赤石上,吟诗酬唱。明嘉靖年名士王洪有诗赞曰:“神物隐深渊,娟娟月正圆。鱼惊明镜堕,龙喜宝珠还。水面蟾光冷,波心兔影悬。满目清舆里,浑似接飞仙。”

下龙爪历史久远,流传有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和故事。有人说下龙爪下的龙潭与四十里外的龙穴山相通。从六安地势分析来看,其东南高而西北低,下龙爪确实像是龙穴山的余脉。据康熙《庐州府志》载,龙穴在州东山上,欧阳文公跋赵耕所撰《张龙公碑》云:“君讳路斯,颍上百社人也。隋初,明经登第。景龙中为宣城令,夫人关州石氏生九子。公罢令归,每夕出,自戍至丑归,常体冷且湿。石氏异而询之,公曰:‘吾龙也,蓼人郑祥远亦龙,骑白牛据吾池,自谓郑公池。吾屡与战未胜,明日取决,可令吾子挟弓矢射之。系以青绡者郑也,绛绡者吾也。’子遂射中青绡。郑怒,东北去投合肥西山死,今龙穴山是也。”清同治《六安州志》载,“双龙桥,州东四十里,俗传唐张路斯、郑祥远化龙战于此”。于是民间即传龙穴山龙脉通连淠河龙潭,“上龙爪”与“下龙爪”系郑龙死时伸向淠河的两只嶙峋赤爪。

下龙爪的“龙潭秋月”后改为“龙盘石”,自此均用后名了。根据州志记载分析,更名为“龙盘石”的时间应为清初,清同治《六安州志》载:“龙盘石,武定门外龙潭石上,杨景曾书此三大字又大寿字。”民间传闻“龙盘石”系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书所刻。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六安由淠水入淮,曾盘坐石上休息,百姓称其坐处为“龙盘石”。乾隆南巡途经六安闻知后,御笔“龙盘石”三字,命人刻于赤石之上,乾隆帝走后六安知州人等在乾隆站立的地方又刻一大寿字。“龙盘石”虽为六安一古迹,近年因风刀雨剑急流冲刷,字迹模糊,文物部门参照拓本现已修复。

下龙爪的神奇还在于其虽为弹丸之地,但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六安州志》的碑记中有张璨《三官寺记》,载:“城龙盘石之上,龙津书院之旧址也。”后改为三官寺。而州志卷之七又载:“龙王庙,北门外五里龙潭上。”州志上说,龙王庙于六安北门外,乾隆元年知州高淑曾建,十四年知州金宏勋修,每年春秋二仲月,主祭官率众诣庙迎神,二跪六叩,上香奠帛,礼视焚祝。下龙爪的西侧还有淠津古渡,系明代“六安古八景”之一“淠津晓渡”,此渡有千年历史,有人从河沙中发现唐代铜钱“乾元重宝”。清康熙年知州山西阳城人王所善有诗写“淠津晓渡”:“匏叶谁庚淠水津,徒杠不扰济行人。往来一苇归村市,隐隐东星尚挂晨。”

古城墙的记忆

如今六安市内老淠河边,还保留有一截古城墙。古城墙长约150 米,北端墙体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底部条石“丁”字形铺基,墙体为明代小青砖;南端墙体为倒塌后清代重修,砖上有“道光三年”“城工”字样。这短短的一段古城墙上有多处修补痕迹,它凝聚着六安人民500多年的修城历史。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六安改置盛唐县,治所迁至驺虞城,即现今六安老城区,之后虽然六安城隶属关系变换频繁,但其治所历朝相沿。明代以前的六安皆为土筑城垣,且规模甚小,明洪武十三年(1380)始甃以砖。明正德九年(1514)弋阳人李衮任六安知州,协同防御指挥刘芳撤除城墙,重新修筑,并增置敌台27 座。新建的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一千零一十丈,高二丈三尺,上阔二丈三尺,下阔三丈二尺,设垛一千三百六十四个,外濠沟宽七丈,深一丈四尺。并筑有朝京门(东门)、镇南门(南门),通济门(西门)、武定门(北门),建有月城及南北两个水关(即下水道),初步奠定了六安州城规模。

然而自六安古城墙建为砖墙后,一直到抗战时期被拆除,期间连年战事,城池常被攻破,六安人民反复饱受兵燹修城之苦,民谣曾有“铁打桐城县,纸糊六安州”之说。

明崇祯八年(1635),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攻六安,先后两次用地雷轰城。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载,当时的城楼炸成灰烬,所存旧垣仅百十之一。明崇祯十一年(1638),农民起义军罗汝才、马进中又攻破六安城西进,十五年(1642),马守应、贺一龙率兵再次破六安,城墙遭破坏。

在这段频繁的兵乱攻城历史中,六安百姓苦不堪言,还牵动了名将史可法、左良玉援兵救六。《六安州志》载,丙子(1636)兵乱,由蕲黄犯六,史可法慷慨请令,亲自督兵抵御。为退敌兵轻骑,史可法奔波往来于舒、六之间,麦饼粝饭与士卒共之。敌兵至,史可法三战三胜保护城池和六安百姓而军声大振。六安旱蝗灾害,史可法千方百计赈恤,六安士民感激其功德建生祠祀之。《都督左公平寇记》曰:“左公良玉,号昆山,才超韩白,功比徐常。崇祯十年(1637)正月,数十万乱军围逼六安,州城几乎不保,公闻警率众星驰入境,二月初五击敌于苏家埠、戚家畈等处,四日两大捷,斩敌数千,夺马三千匹,救回难民无数,退敌保孤城获全,特标云路以彰其神武。”

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天国起义军首领、英王陈玉成攻克六安,城墙遭损坏。民国三年(1914),河南白朗军于除夕夜攻破六安,占据城池,城墙再次遭损坏。

六安城墙除了遭受兵燹受损,还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明嘉靖七年(1528),六安暴雨“崩城十三丈”;清顺治九年(1652),六安、霍山发生地震,“屋瓦欲泻,石桥尽裂”,六安城墙又受损坏。

这期间,六安人修城不止。除了刚才提到的明正德九年的那次修城之外,还有几次比较有影响:明嘉靖三年(1553),六安知州邵惠久同知邓向荣于北门之西辟“便储门”取运道达舟之便。明万历九年(1581),知州李懋桧加修仓库高墙,复开“文昌门”,在东南西北四门各建三间角楼,四马道垣内安装炮台8 个,八门古铜将军炮为防御用。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州金宏勋组织民工全面修整,并总结修城经验载于州志:“凡修城若但于缺陷处弥补,足饰观一时,不久仍堕,今从根坚筑,且密其垛头,勿使雨浸灌,可永久也。”清同治十年(1871),知州李蔚修筑城垣七十丈、补修九十一丈,加高二三丈者计五十二丈,尤其东、南、北门栋宇腐坏重新修复,并亲题书恢复“便储门”。1920 年,皖军第二旅旅长马祥斌为增强防御能力,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

可惜的是,抗战时期日军于1938 年占据六安,老城墙几乎被拆尽,断垣仅剩几百米。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人民从此过上了安定的好日子,再也用不着修城防御了。只有那段断墙残垣仍在默默向世人诉说灾难年月的漫长故事。

如今,六安市政府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为加强文物保护,市政府决定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修复云露桥北侧150 米古城墙。修复后的古城墙与云露桥、下龙爪、龙盘石、南北古塔和六安文化墙一起成为六安老城区的河滨揽胜处。它们让往来六安的人更加了解六安、热爱六安,是六安文化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六安永安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六安号角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广西六安金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新永安”号客滚船整体舱室空调系统设计
永安小吃
——粿条
美丽的永安溪
六安茶香也袭人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