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俄译本的文化层级与翻译立场研究*

2022-12-02

外语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折射率儒林外史译者

吴 琼 徐 睿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01)

提 要: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涉及大量的民俗、制度、宗教、心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实际上处于不同的文化层级,本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化、心理文化,依托文化层级对负载词进行科学而精准的分类,以定量方式计算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文化距离和文化忠实度,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窥视译者的翻译特色与文化立场。

1 引言

《儒林外史》是中国明清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长篇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俄语全译本由汉学家德·沃斯克列辛斯基(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中文名为华克生)完成,1959年由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唯一一部的全译本。目前,学界对《儒林外史》俄译本的研究较少。

华克生早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和明代话本小说的翻译,发表著作一百二十余种。《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具有其特殊性,针对文化负载词的不同文化层级,译者(华克生)根据自身的认知与翻译定位,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拟从文化层级的角度,探究翻译策略和文化层级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以定量方式计算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文化距离和文化忠实度,从而客观地考察译者的翻译理念与学术定势,揭示译者的文化立场。

2 文化层级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显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文化层面的关注和考虑往往更为重要”(孙艺风 2004:209)。随着“中学西传”的不断推进,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精确地、深邃地传播中国文化成为译者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文化内涵包括不同层面的要素。如果从交际层面来看,可分为外显交际文化(explicit communicative culture)和内隐交际文化(implicit communicative culture)。“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之类相对比较外显,易于觉察和把握,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外显交际文化;而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态度情感取向、民族个性特征等则属于更深层次的、更为隐含的文化内涵,往往不易觉察和把握,但却是更为重要、需要我们给以更多关注的文化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内隐交际文化。”(闫文培 2007:30)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或曰潜在文化。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比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更深层次上。”(邢福义 2006:9)如果将文化看做一个系统,可以将其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人类的各种产品,包含所有属于文化范畴的、最直观的内容:语言、饮食、建筑、各种艺术品等。中层文化:规范与价值观。深层文化:基本判断。(范东生 2000:68)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文化被视为一个“分层”的系统,其表层为物质层次,是人改造自然的全部产物,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其中层为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人际关系等;其深层是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即在历史中积淀而成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伦理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邢福义 2006:21)无论按照何种标准划分,文化层级都决定文化负载词并不处于单一层面,不同层面的文化词决定翻译的不同模式。

本文拟从文化层级视角,结合文化折射率,考察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相应层级所显示出来的实际内涵与翻译策略,以及是否越低级的文化层级翻译的难度越低,反之不然。结合《儒林外史》俄译本的文本特点,我们将其中的文化词汇分为物质文化词汇、制度文化词汇、语言文化词汇、心理文化词汇,其中物质文化对应表层文化、制度文化和语言文化对应中层文化、心理文化对应深层文化。

3 文化折射率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特性,在一种文化中非常容易理解的现象,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就变得无法理解,难以接受。翻译的任务就在于帮助读者理解异质的认知环境。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文化意象是发生变形,还是保留源语文化要素,“文化折射率”(cultural refraction index,简称CRI)能客观而清晰地呈现出译语对源语文化的忠实程度,其计算公式为:文化折射率=源语文化总值÷译语文化总值(王树槐 2019:70),源语的文化值为1,译语文化值的计算方式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译语与源语存在等值词,译者用等值词进行翻译,译语文化值为1;如果译者选用近似词,文化意象相似,功能对等,译语文化值为0.5;

(2)译语与源语不存在等值词,译者使用脚注或增释的方法进行翻译,译语文化值为1;如果使用以上两种方法,但存在文化亏损现象,文化值为0.5;如果文化意象发生改变,或者避而不译,文化值为0;

(3)《儒林外史》形式独特,是章回体小说,其中的诗句、典故、敬谦语、格言警句、隐喻、反语、歇后语等文化要素均有形式上的不可译性。我们不考虑文体要素,只考虑交际层面,如果译文在语义层面,能够完成交际目的,文化值为1;如交际效果不佳,则文化值为0.5;如无法实现交际目的,文化值为0。

文化折射率可以反映译语对源语的文化忠实度。折射率越大,文化变形越大;折射率越小,文化忠实度越高。最终,我们运用表格来呈现每部分的文化折射率。

4 不同文化层级下的文化折射率

4.1 表层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具、服饰、居住、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所需要的物品等”(邢福义 2006:8)。物质文化属于文化表层的范畴,它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看似只需进行横向移植(transfer),即仅在符号层面进行转换的翻译,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寻找等值符号。一些物质名词是某种文化特有的,如果仅仅传达表面的含义,就会造成文化内涵的缺失。整体而言,物质文化词不涉及心理等内隐交际、深层文化内涵。我们选取《儒林外史》中食品、器具、服饰、建筑等方面的词汇作为物质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

在食品类物质文化词中,凡是能找到等值词的食品,译者都没有加注,而是进行增释或使用等值词进行替换,如:“糟鸭”译为вымоченные в вине утки;“处片”译为засушенные побеги чучжоуского бамбука,翻译都比较准确,文化折射率为1。但有一些食品的释义存在文化亏损现象,例如,“腊肉”译成мясо,没有译出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文化折射率为0.5;“粽子”译为пирожки из бамбуковых листьев с клейким рисом,翻译不准确,折射率为0.5。此外,有一些词的翻译是错误的,如“豆腐”翻译成奶酪сыр,文化折射率为0。

加注的食品类物质文化词有:“馄饨”译为пельмени с начинкой из мяса или овощей,用等值词饺子进行替换,文化折射率为0.5;“胙肉”译为жертвенное мясо,用加注形式对文化内涵进行补充:古时每逢乡试和殿试时,会举行纪念孔子的隆重活动,译为“祭祀时用的肉”,文化折射率为1。

服饰基本没有使用加注形式。如:“宝蓝夹纱直裰”译为халат из голубого шелка(丝质蓝色长衫),文化值为0.5;“粉底皂靴”译为черные сапоги(黑靴子),高帮白色厚底没有翻译出来,文化值为0.5。

对于器物的翻译,如“钱筒”译为бамбуковая трубка использовалась как мерка для денег(量钱的竹筒),实际上钱筒是装钱的工具,文化值为0.5;“罗盘”是旧时看风水的用具,译为имеется в виду специальный компас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места погребения(用于确定安葬地的罗盘),存在文化缺损现象,文化值为0.5。

4.2 中层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下形成的诸如礼仪、宗教、婚姻等各种社会制度。”(邢福义 2006:13)《儒林外史》俄译本中制度文化词的注释数量最多。

4.21 官规文化

《儒林外史》是一部反科举制的小说,因此其中有大量的科举词汇,如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该译本都以音译加注的形式进行翻译。如,“进士”采用音译Цзиньши,文中首次出现时附加脚注:высшая ученая степень, которую присваивали сдавшим столичные экзамены(进士是为通过会试的考生颁发的最高学位)。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级别未加注,仅通过 “экзамен+级别名称” 的模式统一翻译方法,如,“会试”译为экзамен в столицу;“殿试”译为дворцовые экзамены等。

对政权机构、官职等名称,译文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注解,如:“衙门”译为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 старом Китае(中国旧社会的行政机构);“守备”译为воинское звание.В эпоху описываемых событий эта должность соответствовала примерно начальнику гарнизона небольшого города(军衔)。通过音译加注释保留源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文化折射率为1。

4.22 民俗文化

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很多现象都无相对应的等值词,华克生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如近似法,“允贴、庚帖”译为свадебные карточки(折射率0.5);直译加意译“花烛之期”译为цветов и фонарей—день свадьбы(折射率1);解释性翻译,“入赘”译为попросил жениха переехать к нему в дом(折射率1),等等。大多数情况译者都采用加注形式,将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再如“八字”译为восемь знаков,加注:восемь циклических знаков,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х году, месяцу, дню и часу рождения(生辰八字包括出生的年份、月份、日期、时辰)。文化折射率为1。

但翻译中也会出现一些文化信息不够饱满的情况,例如:“合婚”加注解释为“По старым верованиям считалось, что человек рождается под определенным циклическим знаком.При женитьбе знаки жениха и невесты должны были совпадать.(以星象测看男女双方是否存在阻碍)。根据中国民俗,婚前男女双方见面约谈,以卜门户、门第是否相配,谓之合婚。经过互相查访,双方主婚人均无异议后,再过“八字贴”。男女双方各用一顺红纸的折子,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注释中华克生使用的гороскоп一词一般指西方国家的星象学,与我国文化中的“卜”相比,语义相对较窄,文化值为0.5。民俗文化统计平均文化折射率为1.07。

4.23 称谓

称谓语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从对一个人的称谓不仅可以看出被称谓者的身份地位,还可以了解说话者与被称谓者的关系。汉语亲属称谓语更是丰富多样,隐含着东方人的家庭伦理观,而相比之下的西方人更加关注小家庭,自我意识很强,亲属关系较淡化,故称谓语相对简单。因此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很难找到等值的词汇。例如:

① 她做小不安分,人家叫她“新娘”她就要骂,要人称呼她是“太太”,被大娘子知道,一顿嘴巴子,赶了出来。∥Положение наложницы её не удовлетворило, она ругалась и требовала, чтобы её называли госпожой.Об этом узнала настоящая жена, дала ей в шею и выгнала из дома.

华克生将“做小”直译为положение наложницы,将“大娘子”译为настоящая жена.将“太太”直译为жена,在作品的其他地方,还将“正室”译为законная жена,“二奶奶”译为вторая госпожа,“新娘”和“太太、奶奶”有很大差别。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统计折射率为1.12。

4.24 计量

每一种中国计量单位出现时,译者都会对其进行加注:如,Цянь(старая денежная единица, равная 100 вэням)(钱——古老的货币单位,等于100文);Лян(денежная единица, равная 10 цяням или 1000 вэней)(两——货币单位,等于10钱或1000 文);Цзинь(мера веса, равная примерно 600 граммам)(斤——重量单位,约等于600克);Ли(мера длины, равная 576м.)(里——长度单位,等于576米)。统计折射率为1。

4.3 中层语言文化

我们从成语、典故、借代、隐喻、引文等几个方面来考察语言文化。

4.31 成语

在成语方面,华克生使用直译或字面翻译后加注的形式。例如:

② 鲁编修道:“悬弧之庆在于何日?”∥А в какой день повесили лук?—спросил историограф.

译文为“哪天悬葱?”加注释:По старым обычаям, в тот день, когда в семье рождался мальчик, над дверями вешали лук, символизирующий счастье в жизни.(根据古老的习俗,在男子出生那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悬挂葱,象征着生活幸福)。成语“悬弧之庆”出自《礼记注疏》,古代男子出生则悬木弓于房门左侧,后以此指代男子的生日。可见,文化释义不够准确,文化折射率为0.5。

4.32 典故

对于典故,华克生大多在字面翻译后加脚注,如“赔了夫人又折兵”译为《И жену потерял, и сражение проиграл》—выражение, взятое из романа《Троецарствие》, в котором описан случай, как Чжоу Юй потерял свою жену и проиграл битву.(引自《三国》,描写周瑜丢了自己的妻子,又打了败仗)。此处,“自己的妻子”翻译不够准确,但读者可以掌握该典故的出处和含义。

4.33 借代

③ 杜慎卿道,“苇兄,小弟最厌的人,开口就是纱帽”。∥Брат Вэй-сяо,—обратился к нему Ду.—Я больше всех ненавижу людей,у которых на языке одни шелковые шляпы!

译者加注:имеются в виду чиновники(纱帽指代的是官员)。文化折射率为1。

4.34 隐喻

对原文中出现的隐喻,华克生习惯使用注解的方法,对隐喻内涵进行解释。例如:

④ 木耐道:“想起那两位都督大老爷,此时貂裘向火,不知怎么样快活哩!”∥Помните тех двух генералов? Наверное,они сейчас в собольих шубах жмутся к огню.Представляю,как приятно проводят они время,—проговорил Му Най.

对“貂裘向火”的注释是:образное выражение благополучной и зажиточной жизни(富足生活的借喻语),解释准确,文化折射率为1。

4.35 引文

原文的互文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引文,华克生对引文处理精准,译文从内容到形式层面都非常接近原文。例如:

⑤ 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Поэтому-то Конфуций и говорил:Словами меньше подавайте поводов к порицанию,поступками—поводов к раскаянию.Таков был путь Конфуция.

统计折射率为1.08。

4.4 深层心理文化

如果说物质文化是思维的间接产物,那么精神文化则是思维的直接产物。“精神文化也说为心理文化,它是指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信念情趣、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它是隐性的,在文化大系统中处于深层次的。”(邢福义 2006:13)这类文化词涉及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信仰,也是汉学家在译注中重点观照的对象。我们从宗教、认知、情感3方面来考察深层心理文化。

在宗教层面,华克生将“神仙”译为бессмертные,文化折射率为0.5;“玄奘”译为 известный 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 живший во времена династии Тан.Он отправился в Индию для изучения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唐代著名佛教僧人,为研究佛法前往西天取经)。折射率为1;观音山、峨眉山都增释其宗教文化的内蕴,折射率为1。

在认知层面,如:“三老爷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四老爷土星明亮,不日该有加官晋爵之喜”。译者对“耳白于面”加注释义为Белые и большие уши считались признаком благородства.(白而大的双耳是有福气的标志);“土星明亮”释义为 Звезда Тусин—на языке гадателей означает《нос》.В данном случае она является символом служебной удачи.(土星在星象师的术语中是“鼻子”的意思,这一语境象征着官运),折射率为1。

在情感层面,“令人怒发冲冠”译为Возмутительно,情感程度不到位,折射率为0.5;“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中的“不觉喜出望外”译为его охватило безумное ликование,折射率为1。在翻译的过程中,情感层面的词汇很难做到对等,译者对源语情感程度的把握欠准确,统计折射率为1.07。

综上,我们将各部分的文化折射率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折射率统计

5 华克生的翻译立场

文化负载词的文化折射率不仅能体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层面的等值性,还隐含着译者针对不用文化层级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对各类文化信息的重视程度。“中西语言分属异质民族文化的不同结晶和载体;彼此之间存在的区别与差异是无法相与融合。这种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异造成文学翻译特别是古典文学翻译的困难”(奚永吉 2001:86)。华克生深谙中国古代文化,对《儒林外史》原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1963)即研究这部小说。此外,他还发表了《18世纪吴敬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及多篇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论文,如《中世纪中国的文学世界:中国白话古典小说》等。《儒林外史》俄译本的前言共计20页,详细介绍作家成长的经历、源语文化背景、作品创作经过、作品中的代表性人物、作品讽刺性特点,并将该作品与四大名著、《金瓶梅》等平行文本进行对比。可见华克生定位的《儒林外史》目的语受众不仅是普通读者,还包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俄罗斯汉学家,因此他的译著具有科学严谨性。

5.1 实证主义翻译倾向

《儒林外史》一书含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年代、人名、地名、典故、民俗等元素,这些文化负载词超出读者的接受范围。通过前文所述的文化折射率可以看出,制度文化、语言文化的折射率最低。“翻译中的文化传递出现障碍,译者通常会采用‘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予以消弭。有些文化因素可以在文内扩充增释,与叙事融为一体,有些则远离叙事主线,需要用脚注或尾注阐明。译者偏好的方法以及注释的数量反映出译者对目标读者有意无意的定位:译文究竟以文献和历史价值为要义,还是以愉悦和启迪价值为先旨。”(王树槐 2019:74)华克生显然倾向于前者,他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追求译本的“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严谨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可以说他的翻译工作同时也是科研工作。

《儒林外史》全部篇章都是围绕“一代文人有厄”展开,矛头直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涉及的明清科举词汇几乎涵盖整个科举词汇的语义场。在翻译的过程中,华克生几乎都以加注形式释义,文化折射率均为1,由此可见翻译之准确。他还在译著之后用两页的篇幅介绍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并绘制了科举考试的表格,使读者能直观地了解整个科举考试的考级分类、科名、考生、考试场所、考试方式等。

全书共出现25个计量词,华克生全部加注,文化折射率也均为1。如:钱、两、斤、斗、升、克、旦、里、文等。他的翻译严谨到用小数进行标注,如“丈”译为Чжан—мера длины, равная 3,2 м.(长度单位,相当于3.2米);“斗”译为Доу—мера объема, равная 10,35 литра.(重量单位,相当于10.35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各个朝代对石、丈、斗的定义和规定都不一样,华克生使用的都是清代的换算单位,足见其翻译之严谨,对中国古代文化把握之准确。再如,“两”这个计量单位,他翻译为10 цяней(10钱)或100 вэней(100文),使读者直观地理解“两”的数量意义,而且还可以间接地了解“钱”和“文”之间的换算关系。

5.2 对“不可译”形式的处理

语言文化的差异直观地体现在语言的表层形式上,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最难做到等值。汉语与俄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有不同的词法、句法体系。本文的文化折射率表明,华克生对语言的使用十分严谨,原文的语言文化信息在译文中的传达率非常高,无等值词的语言现象多通过附加注释的解释性翻译手段进行文化空缺的补偿。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学热议的话题,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曾表示,完全等值的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断接受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可译与不可译中寻求平衡。对此,华克生在力求保证译文与原文修辞格一致的同时,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语言风格与意义图像。《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尤为突出,译者则更需要在语言文化层面下功夫。如果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无法达到内容上的等值,华克生就采用元语言阐释的方法,对文字进行补充性翻译,甚至直接指明原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段。例如,老妪道:早上城里有两个甚么姓柳的来寻老爹;说他在甚么大觉寺里住。∥Утром из города к тебе приезжали двое, какие-то Лю из храма Великого Прозрения,—передала ему мать.句中的“大觉寺”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大学士”的谐音,作者想通过这种手段表现“老妪没有文化”这一潜在信息,但这种语言表层的修辞手段无法在俄语中等值转换,因此华克生采取阐释性翻译的策略,在注释中指明作者使用的是文字游戏,并对这一文字游戏进行解释。

双关语利用语言上的多义和同音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个意思,在形式层面通常不可译。“在翻译中往往存在对常量的认识不够具体和深刻的情况,从而导致翻译出来后缺少源语双关语足够真实的意境和幽默感。”(赵会军 2020:94)小说中“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译者用избыток(剩余、富裕)将“余”字的深层含义翻译出来,并加注解释:“因为‘鱼’字的发音与‘余’字相同”。这一谐音双关的例子也证明华克生对“不可译”形式的处理态度。

隐喻作为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是作者所选择的一种修辞手段,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更倾向于把隐喻视作一种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莱考夫 约翰逊 2015:3)作者在两种事物,即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联系,让读者借助意识中所储存的喻体特征去理解本体。然而对于译文读者而言,由于两种语言图景中喻体联想意义的差异,导致本体与喻体之间无法建立联系,因此产生隐喻不可译的现象。如汉语语言图景中“鸡”与“鹤”常作为对立形象指代“普通人”和“某一方面出众的人”,当小说中出现“空堂宴集,鸡群来皎鹤之翔”(Начинается пиршество в зале просторном.И средь кур появляется гордый журавль)时,原文读者借助认知系统里储存的喻体形象完全可以理解所描绘的是:“在人群中出现了一位地位高贵的人”。华克生在直译的基础上为译文读者加以解释:в переносном значении крупный чиновник.(鹤的转义是高官),直接指出隐喻的本体。

制度文化是《儒林外史》的核心内容,在隐喻的使用上也有所体现。例如:

⑥ 武正字道:高老先生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Господин Гао—ваш побратим.Трудно сказать, кто из вас в будущем будет старшим, а кто младшим братом,—промолвил У Чжэн-цзы.

其中“兄”和“弟”所指的并非年龄上的长幼关系,而是通过科举考试后的官职高低。这种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生长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俄语读者而言,则很难借助喻体去还原本体。华克生同样直接在注释中指明本体,加注释义为“指谁将担任更高的职务”,为译文读者人为地建立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

5.3 文化补偿策略——注释

翻译不仅须要传达源语的内容,还须要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空白区问题,如目的语缺乏源语所指事物和对应的能指符号、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空缺、目的语与源语能指符号的联想意义不同、目的语与源语能指符号的语用意义不同等。只有译者较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文化,读者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和文化。“翻译补偿是一种翻译技巧。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与译语诸多方面的差异以及译者的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原作的某些内容,如音韵效果、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难免难以表达而有所损失,译者意识到的损失可以通过运用某些手段进行补偿,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林煌天 1997:168)因此,大多数的译者要借助副文本中的注释来解决这一问题。华克生在译文中共使用283条译注。这些注释一是语义疏通功能,如人物、年代、历史事件、地名、计量单位等;二是文化阐释功能,如官规、科举、宗教、婚姻、成语、俗语、隐喻等,以弥补读者在认知、风俗、信仰文化等方面的损失。语言的差异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差异,通过注释读者可以理解文字背后的心理、习俗、宗教等文化内涵。可见,加注形式是华克生降低文化折射率的重要手段。

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目的语缺乏源语文化的所指事物及对应的能指符号,这是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空缺导致的,凡是加注的物质文化词折射率都很低。如“龙眼”,采用直译加注的形式,译为дракон глаз(果实胡桃大小,薄薄的外壳,果肉甜,用途以做果实和药材为主);“瓦楞帽”译为шляпа простолюдина(庶民戴的帽子)。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华克生也基本加注进行解释。如将“月老”直译为 лунный старец(月下老人),并用注释进行文化释义,“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亮上住着用红线将男女系在一起、确定姻缘的老人”,没有直接使用月下老人的等值词сват(媒人)。

华克生还会借助注释将文本的隐含义阐释出来,例如:

⑦ 满衙门的人都慌了,说道:“不好了,来摘印了!”∥ Беда! Беда!—всполошились чиновники ямыня.—Видно,возьмут у него печать.

译者对“摘印”进行释义,即снятие с должности.(取消官职)。如果译者不对“摘印”的潜藏含义进行释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便难以理解人们慌张的理由。

在心理文化层面上,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认知,这就需要译者通过注释解释语言的内涵与外延,传递潜在的文化信息,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异质文化。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的文化词句进行文化层级的划分,并进行定量计算,直观地展现译者对不同文化层级词句的处理及对文化的忠实与还原度。整体而言,译者对中层的语言与制度文化的翻译更为精准,对心理文化词句背后潜藏的文化含义的阐释也较为合理。华克生精通中国文化,对原著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过综合的文化考察。他将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考虑在内,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了小说内外的风俗和文化语境、意识形态,同时也在向读者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异质文化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同时也为国外的汉学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猜你喜欢

折射率儒林外史译者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儒林外史》的吃播
凸透镜是否等于会聚透镜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单宝塔诗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考点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