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资源配置模式探讨

2022-12-02严弘宇谭璐

审计与理财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审资源配置数据库

■严弘宇 谭璐

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包括审计组织和人力、审计环境、审计技术、审计信息等。审计资源的配置是审计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归纳和整理现有资源信息,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方式和操作程序,寻求审计资源的配置与审计目标、职能间的最佳组合和配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一、基层央行审计资源的特征

1.知识性。审计实践要求审计部门必须加强智力投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是提供审计服务的首要条件,是审计服务的重要价值所在,同时审计工作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任务,因此各类相关信息也是重要的审计资源。

2.系统性。审计资源不仅包括人力资源,也包括一定的物资设备资源、业务部门间的共享资源、相关信息资源、审计声誉等,各类资源互为载体、纵横交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有限性。审计资源如同其它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尤其是最重要的审计人力资源,目前基层央行内审部门配有财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仍是相对稀缺,这就决定了审计人力资源仍是短板、有限的。

4.开放性。审计资源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资源系统,它与中支辖内所有的人员、物质、信息交互需求,会向法律、会计、计算机等业务部门寻求专业配合,说明审计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二、基层央行审计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活动的整体效能发挥不充分。目前基层央行审计组织体系是以内审部门为主,纪检、会计、人事、办公室及其他业务部门监督岗为辅,相互协调配合。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主要是内审部门孤军作战,其他部门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整体监督效应发挥不出来,审计成果不能共享。

2.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审计人员结构尚待加强。当前,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质差距大的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审计、管理、计算机、法律、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既懂审计又精通计算机,既懂审计又熟悉工程专业,既懂审计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且审计队伍中较大部分人员只能就审计而审计,缺乏宏观分析、综合协调和风险预测的能力,无法在风险评估、效能咨询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亟待加强。

3.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有待提高。内审成果最终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各类审计文书。实践中发现,许多审计人员虽然精通业务,但不善于把审计发现的大量微观现象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上升到宏观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度不高,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使审计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另一个方面,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导致审计报告太过肤浅,往往就问题说问题,仅仅从财务角度、会计核算角度提示存在的问题,缺少综合性深入性的整体分析,难以针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审计的作用。

4.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相对滞后。目前内部控制分析、风险定量分析评估技术、分析性测试技术等先进方法和手段,许多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会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也不尽于人意,审计人员仅仅停留在把财务数据导入审计软件,从查阅手工账跨越到查阅电子账阶段,审计软件的精髓和模块功能并未真正利用起来,距离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审计数据库覆盖面需要拓展,对审计管理、人员、业务、方法和评价等资源库的建设不足,审计数据库尚未完成与辖内支行业务数据库及中支机关业务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

5.审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一是审计人员搜集审计信息的手段不多,方法不科学;二是受到保密等制度的约束,审计人员有时难以把握信息资源相互交流、沟通的限度,导致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畅,信息资源相对孤立。三是许多一手资料未能有效发挥使用价值,特别是对一些风险苗头发展趋势的深层次研究不够,导致审计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基层央行审计资源配置模式的现实选择

1.遵循原则。

(1)集约化原则。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因此审计资源的配置不能搞面面俱到,一定要整合资源、集中使用,进而形成集约效应。

(2)重要性原则。审计资源的配置必须区分主次,选择那些有益于突出工作重点的、有益于实现重要工作目标的进行重点配置,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要配备最适合的审计人力资源,择取专业的完整的审计信息,保证重点突破。

(3)协调性原则。审计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审计人才的使用,要实现协调配合的目标,通过减少审计内耗,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独立性原则。无论是审计人员的安排,还是审计经费的预算,都要充分保证审计工作能够独立地展开,不受或减少行政干预。

2.审计人力资源配置模式——量体裁衣。

提升合理配置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理念和能力。一是注意分析研究审计项目的特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时间跨度、审计范围、抽查被审计单位的分布情况等,合理确定审计工作强度和所需人力资源的数量、专业,从而作出较为详细的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二是注意人员分工和结构的合理性。审计组的人员应尽量做到最优配置,努力实现分工合理、人尽其才。应结合审计事项要求,综合考虑审计人员的职务、专业、工作经验、年龄等各种因素进行配置。如专业上优势互补;工作经验上以业务骨干为核心组成审计团队;年龄上新老结合,以老带新。三是注意在审计过程中对人力资源实施动态配置。有的审计项目实施时间较长,审计的各个时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应及时掌握各审计项目人员需求变化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四是加强人文关怀,劳逸结合。审计期间应合理安排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适当控制加班时间和频率,定期开展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审计环境资源配置模式——运筹帷幄。

实现内审组织体系与其他业务部门有效配合,建立科学、高效的内审资源网。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既要确保有年初计划和领导交办的项目的落实,不留审计盲区,又要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和重点部门进行重点监督。因此,在审计计划安排上,就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采取抓大放小、合理取舍的方法,增强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审计力量,积极引入专业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骨干,听取专业意见,弥补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充分发挥内审资源网的合力作用。

4.审计技术资源配置模式——能工巧匠。

要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实现审计技术乃至审计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一是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方法应用。加快审计专网建设,实现网络互联,确保信息通畅。二是加强审计数据库建设。研究制定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整合目前各类审计数据系统,引导数据库建设规范有序发展。三是改进审计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实践基础上,结合新形势要求,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抽样技术运用、非现场审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5.审计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深入浅出。

将审计成果通过审计信息的方式转化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并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一是提升审计信息资源开发层次。通过将辖内支行的横向信息和市县一体化的纵向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把局部的、零散的信息资料同审计目标相结合,增加信息量。二是加大审计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通过将专业性较强的审计结论转化为通俗化的理论成果,将海量的数据信息凝练成精练的文字信息,拓宽受众范围,促进审计人员在理解审计信息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再利用。三是加大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程度。通过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抓住问题的实质,突出中支重点工作导向,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反映审计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提升审计揭示问题的力度、原因分析的深度、审计建议的高度。

猜你喜欢

内审资源配置数据库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数据库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