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癌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的研究

2022-12-02周光飚

中成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气滞证型血瘀

于 弘, 胡 倩, 周光飚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2488;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1)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致死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万新发肺癌病例,死于肺癌者达180万[1]。我国每年有78.7万新发肺癌病例,死于肺癌者达63万[2]。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15%)和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西医认为,肺癌是基因组与肿瘤微环境发生异常的高度异质性疾病,基因组发生的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与融合基因的产生、拷贝数变异等,导致原癌基因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肿瘤微环境发生的异常包括慢性炎症、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癌细胞逃避免疫。近20年来,肺癌的治疗取得突破,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但肺癌5年生存率仍只有18%[4]。

中医认为,肺癌是机体受邪毒侵袭,热毒内蕴,正虚邪实,痰湿内聚,气滞血瘀,瘰疬积于内而成,属于“肺积”“息贲”“劳嗽”等范畴[5]。中药也广泛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6],但中医对肺癌的认识及中药治疗肺癌的现状仍缺乏系统的总结。基于此,本研究对肺癌辩证分型及用药规律进行整理,以期为相关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采用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输入关键词“肺癌 临床”“名老中医 肿瘤”,学科分组依次检索“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共选出2000年至2018年的有效文献301篇,获取方剂、中成药、常用中药组方共300首。输入关键词“肺癌 证型”“肺癌 中医分型”,学科分组依次检索“中医学”,共选出有效文献349篇,肺癌的中医分型共300组。

1.2 纳入标准 (1)方剂从临床试验或名老中医经验方中获得;(2)疗效判断有客观标准,临床上患者实体瘤计算机断层扫描检验结果对照有显著差异,或显著提高生存期,或改善生活质量及癌胚抗原显著下调;(3)涵盖各期肺癌,但大多为中晚期;(4)各名中医经验中涉及的肺癌中医证型。

1.3 方法 阅读文献整理方剂,应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数据库一包括中药方剂、癌胚抗原变化、生存期、治疗有效率、引用文献等,数据库二包括诸位名中医的肺癌中医分型。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总结临床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

2 结果

有关中药治疗肺癌的期刊文献共649篇,其中涉及中医证型的300篇,中药治疗肺癌的349篇。

2.1 中医证型 文献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阴虚内热证、阴虚热毒证、肺脾气虚证等,见图1。

2.2 常用药物 针对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肺癌中医治法主要有补虚益气、活血化瘀、滋阴清热等,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活血化瘀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其中苦寒之药具有清热、利湿作用,主要针对脾气两虚、痰湿蕴肺;甘平之药能补、能和,主要针对肺气亏虚、气阴两虚;辛温之药具有发散行气血作用,主要针对寒湿阻络、气滞血瘀。

349篇文献中用于治疗肺癌的药物有367味,总用药频次3 018次,频次在10次以上的单味药80味,累积频次2 264次,频次最高的20味中药见图2,其他60味见表1。在367味治疗肺癌的中药中,药性以寒、温、平、凉、热为主,见表2;药味以苦、甘、辛、酸、咸为主,见表3;功效以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为主,见表4。

2.3 疗效分析

2.3.1 近期疗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其中CR+PR为有效(RR)。在300首方剂中,放化疗联合中药复方与单用化疗或西药比较,中药复方治疗肿瘤无显著差异(P>0.05)的有41首,有显著差异(P<0.05)的有43首,见表5,平均有效率为60.69%。

2.3.2 远期疗效 涉及中位生存期统计的仅19篇文献,涉及1年生存率统计仅33篇文献,大多未进行远期疗效的统计。中药治疗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黄鱼抗肺癌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鳞癌、腺癌[7],抗癌宝口服液治疗肺癌、食管癌、胃癌[8],补精解毒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9]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25.7、19.9个月。在33首抗肺癌方剂中,1年生存率达50%以上的有22种,见表5。

表1 治疗肺癌频次较高的其他60味中药

表2 中药药性分布

表3 中药药味分布

表4 中药功效分布

2.4 毒副作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毒性的分度标准(0~Ⅳ度),发现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异常,少数有不同程度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肝肾功能损害,见表5。

3 讨论

3.1 中医疗法 肺主行水,为“贮痰之器”,痰湿留驻日久,变生痰毒,是导致肺癌发生及转移的重要因素[10]。这与肺癌主要病因是吸烟及空气污染、通过引起基因组突变[11]、慢性促癌性炎症[12-14]、PD-L1表达升高[15]而引起肺癌发生发展的现代研究是相符的。癌细胞的转移具有免疫原低性和逃逸机体免疫功能的特点。因此,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是治疗肺癌方法之一。本研究发现,治疗肺癌的最高频次为补虚药,临床治疗肺癌使用最多的正是黄芪,使用频数达163次。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甘草中的多糖成分能够提高机体免疫黄芪皂苷具有促进癌细胞凋亡、逆转抗药性的功能[16-19]。

亦有医家认为肺癌多为瘀毒内生,热毒侵袭,肺燥不行导致[20-21]。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属于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对肿瘤有明确作用。两者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在现在的应用于临床经验方中,如肺癌辅助治疗方、肿瘤和方、二半二白汤等[22]。白花蛇舌草中黄酮成分能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生长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3-24]。半枝莲醇提物对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本研究将证型归类后发现,肺癌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证、阴虚内热证、阴虚热毒证最多见。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腺癌鳞癌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蕴肺型较为多见,小细胞肺癌以气滞血瘀型常见[25-29]。首先,气血瘀滞,肺失肃降,故致胸胁胀满,气机郁滞,这与肺鳞癌有胸管腔内生长的常引发支气管狭窄,或阻塞性肺炎的病情发展规律一致。其次,气阴两虚,正虚邪入,以致癌毒侵犯他脏,这与腺癌易侵犯血管和淋巴管壁,而出现较多的血行及淋巴转移的病情发展规律以致。最后,小细胞肺癌起源于支气管上皮和粘液腺的Kulchitiky细胞,倾向于粘膜下层生长,这种分泌特征与气虚痰湿,以致脾虚内停,水湿运化失职的症状一致。早期肺癌常见于气滞血瘀、痰湿蕴肺型等实证,晚期肺癌常见于气阴两虚、肺脾气虚型的虚症。随着正虚邪实的病情发展,患者由实证转为虚症,由早期转为晚期,因此可见气滞血瘀、气虚痰湿、脾虚痰湿型等实证要优于气阴两虚、肺脾气虚、阴虚内热型等虚症的预后。故使用功效偏清热解毒、祛瘀化痰的黄鱼抗肺癌汤、抗癌宝口服液、参龙金灵丸、扶正祛风散结方、清肺散结丸、消瘤方、养肺控瘤方等主要治疗气虚血瘀型、邪毒客肺型等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其1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较高;而功偏扶正补虚的补精解毒方、顾护胃气方、地榆升白汤、自拟抗癌扶正散等主要治疗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等虚症的复方,有效率偏低。

表5 方剂组成、有效性与毒副作用

续表5

3.2 中西医结合 西医治疗肺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虚实,辨病性,辨阶段,辨脏腑,通过调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减少复发或转移,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在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存在优势,并且抗癌中药的作用机理也不断地被实验所阐明。

若单纯依靠中医药治疗肺癌又远不及西医的手术、放化疗等手段清理肿瘤快速彻底,西医的手术、放化疗相当于中医的祛邪毒法。因此,在肺癌治疗的不同阶段,通过中西结合疗法,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中医药与手术结合,术前提高患者免疫力,术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中医药与放、化疗相结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放化疗效果。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含有有效抗肿瘤成分,可以采用先进技术和理论,发展新的剂型和中药用法。综合治疗,实施中西结合,以中医辨证治疗为本,取西医之长,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现在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也到了走向汇聚的新时代。中西医不仅要在具体的学科知识、方法技术上进行融合,还要在理念、方略上汇聚,建立起融汇中西医学思想的、高于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医学新体系,使医学科学更智慧、更精准、更强大,以应对肺癌挑战,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5年生存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3.3 不足之处 从收集到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多数研究样本数量较小,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观测指标的数量少,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存疑。疗效评价标准不一,可能对结果造成偏差;观察时间较短,大部分研究没有对远期疗效进行随访,缺少5年生存率的资料。很多经验方的分子机制不明确,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的分析很少。

猜你喜欢

气滞证型血瘀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