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分析探究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取穴规律

2022-12-02陈余怡龙安国

关键词:关元腧穴气滞

陈余怡,龙安国

(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 附属常德医院,湖南 常德,415000)

痛经,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的疼痛类疾病[1],中医又称为经行腹痛[2],是指一种出现于女性月经周期前后或期间的一种下腹部疼痛,常伴随坠胀感及腰部酸软,部分患者也可并见其他不适,患病人群以青春期女性为多见,其中严重痛经影响经期正常作息的患者可达10%[3],常影响到平日的生活和工作,多由于当代女性的饮食不节所致[4]。据调查统计显示,当前世界上有超过50%的女性出现痛经[5,6],程度不同但各自对于生活及工作有不同的影响[7-9]。中医认为任主血海,冲主胞胎,气血瘀滞致使不通则痛[10]。当前痛经常见的西医治疗多以口服止痛药及雌激素治疗为主,但常伴随病情的反复[11,12],中医治疗方面则多以中药及针灸治疗为主[13]。本研究采取系统性数据分析来研究近年来通过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取穴规律及频次,为后续临床针灸的使用提供思路并辅助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起始于建库至2021年10月所有关于针灸在气滞血瘀型痛经中所使用的文献。

1.2 资料检索

选取知网、维普、万方内相关期刊文献数据库,以(“痛经”or“经行腹痛”)and(“针灸”or“针刺”or“刺法”or“电针”or“温针”)and(“气滞血瘀”)为关键词,检索建库以来至2021年10月所有关于针灸在气滞血瘀型痛经中进行治疗所使用的相关文献。

1.3 资料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确定为气滞血瘀型痛经,符合中医及西医相关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或者针灸结合其他中西医治疗,原文献需要是采用随机或临床对照试验;(3)治疗方案有明确的处方,疗效判定有明确的标准。

1.4 资料排除标准

(1)综述类、评论类、理论探讨类、总结回顾类、个人体会类文献;(2)研究对象为其他证型痛经;(3)重复文献仅采用其中1篇;(4)临床研究病例少于30例。

1.5 资料规范与录入

以《经络腧穴学》[14]中的腧穴名称为标准,对检索出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处理。按照所指定的检索策略分别检索三大数据库各个相关文献,通过浏览题目及摘要初步筛选文献,摘抄所涉及文献的篇名、作者、处方,再严格按照本研究所定制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利用Excel建立相关表格进行统计,配合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相关图表。通过数据分析来总结相关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纳入情况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1篇,严格按照本研究所规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后共筛选并纳入出43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所涉及经络共12条,所出现频率最高的穴位前五分别是三阴交、关元穴、太冲穴、地机穴、合谷穴,而最常见的穴位配伍为三阴交—关元和三阴交—太冲。

2.2 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2.2.1 单穴位运用频次分析

按照使用次数将所有纳入研究内的37个腧穴按照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见表1)。使用频率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三阴交、关元、太冲、地机、合谷。使用频率=使用频次/总纳入次数(260)×100%。

表1 本文所纳入穴位及频次分析表

2.2.2 经络运用频次分析

按照出现次数将所有纳入研究的穴位及其所在经络按照使用次数由高到低排列(见表2)。由表2可知,共涉及12条经络,并另有3个经外奇穴。各个经络所纳入腧穴数量最高为77个,来自足太阴脾经。经络使用频率=经络出现频次/经络总纳入数×100%。各经络腧穴总纳入频率=各经络所纳入腧穴数/总腧穴纳入频次×100%。

表2 本文所纳入经络及其穴位分析表

2.2.3 关联配伍频次分析(“、”表示“或者”)

按照关联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对本研究所纳入处方进行分析处理,按照穴位出现率进行排列(见表3),由表3可知三阴交—太冲、关元支持度最高;而关元—三阴交及太冲—三阴交置信度最高。

表3 本文所纳入穴位关联分析分析表

2.2.4 穴对分析(“、”表示“或者”)

按照穴位配伍将所纳入的穴位进行排列分析(见表4),由表4可见三阴交—关元、太冲配伍使用次数最多。穴对频率=穴对频次/总穴对频次×100%。

表4 本文所纳入穴位穴对分析分析表

2.2.5 经外奇穴运用频次分析

本次研究所纳入腧穴内有3个为经外奇穴,十七椎和子宫使用最多(见表5)。经外奇穴使用频率=经外奇穴使用频次/总纳入腧穴数×100%。

表5 本文所纳入经外奇穴分析表

3 讨论

痛经该病被首次提及是在《金匮要略》所述:“经水不利,少腹痛满,经一月再见”,又被称为“经行腹痛”[2],文中描述了痛经的周期性,并指出应用“土瓜根散主之”。而“痛经”病名首次见于《女科秘诀大全》。痛经的病位在于女子胞及冲任脉,《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也可归结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5]。关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医宗金鉴》中认为经前出现以腹部胀痛为主的患者多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现代医家中有学者认为气滞血瘀型痛经多与肝郁相关,“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则气不能行穴,血不通则痛,治疗多见疏肝活血[16],也有学者认为血瘀是现代女性痛经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治疗方案多以活血化瘀为主[17]。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女性对于自身的保健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治疗方面对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后续恢复情况也有了更多的要求[18]。目前关于痛经的主要治疗目的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西医多使用止痛药单纯临时对症处理,后期多见于配合雌激素治疗。针灸作为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上多以辨证为主,能更好的针对于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治疗,常通过针对神经、循环等多个系统进行调节来达到长远的止痛疗效[19],并同时有效地改善患者气血瘀滞状态,且具有操作简便、无药物副作用等优势。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研究可证实针灸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相关的递物分泌、改变前列腺素水平、促进下丘脑进行相关物质分泌来缓解疼痛[20]。

现代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对于医疗技术的改进有着巨大提升作用[21]。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总结各个医家的治疗方案及最通用的药物及穴位等使用。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用穴规律:所涉及经络共12条,选用穴位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其上穴位共出现24次;穴位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阴脾经,其上穴位共出现77次;本文中所纳入文献内特定穴使用频次为15次,分别是十七椎、子宫及四神聪。

综上所述,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针灸最长使用的经络为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而使用最多的穴位是三阴交,多配合关元及太冲使用,这种配伍可通过调节肝脾肾三方之气来调气养脾、补肝益肾,最常见的穴位组合为三阴交—关元及三阴交—太冲,该组合能很好的减轻患者疼痛,通过行气活血来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最佳选穴常意味着良好的疗效,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改善患者对于针刺的畏惧感。临床使用时应结合整体观念和局部辩证,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配合患者舌苔脉及身体情况进行更完善的配伍加减。

猜你喜欢

关元腧穴气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