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2022-12-02□宋冰
□宋 冰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的交换愈来愈方便,“互联网+”的观念愈来愈普遍,社会上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社会上的人的工作、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也因此受到冲击。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就“互联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产生的作用进行论述,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
一、“互联网+”的内涵及定义分析
“互联网+”是指通过新技术,如电脑网络等,将互联网和传统的实体工业进行深度融合。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各个领域,它不但可以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也可以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和升级。“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国之本,是一个国家人才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青春的象征,具有青春的活力,这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优秀品质,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这也是他们相对于中老年人的一个优势。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作用,就必须更好地进行规划,积极地进行培训。大学生在“互联网+”的经济背景下,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试想一下,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必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凸显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会变得很困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还不如自己有一种创业的能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创业,这样才能走上人生的巅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是一项有益于时代、造福后世的伟大事业。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互联网+”时代,我国大学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评估机制还不完善。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影响,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较弱。近年来,我国的创业理念刚刚兴起,许多大学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高等学校应当大力推进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难以长期坚持创新创业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创业。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出于减轻工作的心理负担而做出的决定,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在面临创业困境时会畏缩不前,很难将自己的企业经营做到最好。当代的大学生大都处于相对良好的生存条件下,其逆向思维相对较弱,很可能中途放弃。大学生不能只靠一腔的热情去创业,而是要有对自己所做的事业保持热情,那样就会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实现大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知。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水平不够高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所处的技术层次偏低,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都会尝试做餐饮类的工作,而像餐饮这样的传统产业,对资历和资本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很难做好。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大学生对网络更加了解,也更加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中发展。大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其首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使他们在毕业后可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创造精神,为人类事业做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地为其提供优势条件,使其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进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四)“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得不到关注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大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些学校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归咎于“就业”,使其在就业率上有所上升,从而造成教育上的偏离。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大学要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从长远考虑。
四、“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一)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端正其创新创业态度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掌握网络技术。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端正创业心态,坚持法律、道德的底线。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端正创业心态,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网络的创新精神传播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经费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创业中。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调整,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同时,要加大对大学生实习、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创新理念,走出校门了解社会需要,寻求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开拓新技术、新服务模式等。
(三)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互联网思维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要加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对传统创业方式的改造。高校要大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发现机会,提高自己的创业成功率。大学可以采取创新能力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并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
由于一些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较低,因此要加强有关的创业创新教育。特别是高校的职业辅导机构和学院的导师要运用自己的积极性,从学生喜欢的创业活动中选择课程,积极地开展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有效吸引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活力。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更加关注创业和创新,用活生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让那些有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做讲座,也可以选择在校期间就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代表,用正面积极的形象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励学生发自内心、真正通过自身努力去学习创新和创业的技巧,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应由学校就业辅导机构和学院的导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把创业精神融入实践中去,让他们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从而使他们为自己的学业发展指明一个更好的方向。
(五)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难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性。高校要根据社会现实,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可以适当地扩大教学计划范围,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关注,使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创业精神相结合。当前,“互联网+”已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第三产业中,高校的人文、科技教育、教育实践等都要积极走向“互联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教育。
(六)政府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鼓励政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让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健康发展。这样一来,他们在创业的时候,就有了足够的信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虽然在这种软环境下,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意识会逐步得到提高,但仍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投资力度,在校园里设立一些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让他们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内容和政策。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业热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他们的创业中来。当然,政府在推广创业的时候,也要提醒他们创业有风险,要制订相应的创业计划。政府还可以给大学生发放创业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创业的同时,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一项创业补贴,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邀请一些企业家去高校,给他们讲解创业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针对在培养过程中有创意的学生作品,有关企业可以对其进行投资,使其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让大学生感受到创业的乐趣。
(七)社会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助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空间和创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创业空间和更多的机会。首先,要通过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足够的认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大学生创业设立激励机制,为创新创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让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从事自己的事业。其次,利用企业的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企业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训,加深对创业问题的理解,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对有志从事创业项目的大学生,企业可以提供经济上的资助,也可以投资到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中,使大学生的创业和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最后,社会组织要注重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实践提供物质支持,打造大学生创业的摇篮。
五、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政府、社会要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实践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具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创业排头兵,以满足不同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