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协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

2022-12-02赵红玲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5期
关键词:校地校企协同

□赵红玲

人才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四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2021 年9 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其中措施之一就是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协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的联动作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进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校地协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

(一)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三链融合”,深化产业群与专业群、岗位群与课程群“四群互动”,通过政校企多元合作,共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毫无疑问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二)校地双方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又是人才汇聚的高地,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面向全国、立足地方培养、锻炼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是接纳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的主体,又是创新创造落地生根的主战场,地方工作人员实践能力强,市场反应灵敏,吸纳就业、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是地方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人才培养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面向地方需求制订和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构建高校、企业、产业、行业协会多主体人才培养体制;地方需要使用高校培养的人才,运用高校人才高地的智库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才的成长发展需要政策激励、平台支撑,学校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交流,为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工作指引好方向、制定好政策、搭建好平台、提供好服务,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人才才能心无旁骛地唱好“科技创新”这台大戏。

(四)丰富“党管人才”理论体系的需要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校地协同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方面,需要校地双方进一步把稳党管人才的政治方向与原则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式方法,不断总结深化工作经验,辐射推广,从而形成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校地协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一)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和人才供给还不够有效

1.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供给质量还有待提高。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还不够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在培育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

2.从高校和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创新活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仍然偏少,企业对研发投入比重还比较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对科研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还比较有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3.从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使用方面来看,创新人才、平台、机构仍然偏少。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偏少,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没有形成。本地高校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人财物投入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二)校地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未充分呈现

1.校地人才共享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当前,地方政府和高校决策层面在思想上对于人才共享还是非常重视的,能够及时学习把握国家人才政策,遵从人才发展的规律,坚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但在层层传导压力、抓好抓细国家人才政策的落地见效方面力度不够、办法不多、效果还不够好。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干部和企业领导对国家的人才政策学习理解不到位,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校地人才交流共享的意义,观念保守,存在人才“保护”、技术“保护”等现象,出现交流共享人才“大材小用”“未尽其才”等问题。

2.校地人才共享平台还需进一步搭建。当前,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校地人才共享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方面,虽然通过探索,在共同建设产业学院、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校地、校企合作的资源信息更多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政府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人才交流共享平台方面力度还不够。政府和学校在调研摸排、准确掌握需求方面力度不够,校地双方在人才需求交流共享方面还缺少可以高效对接运转的平台,校地双方尚未建立有效的校企人才信息库,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3.校地共引互聘人才的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

当前校地共引互聘人才方式方法上还不够灵活,校地双方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开设专业,引进人才的举措还不多,人才交流共享的类别和交流的岗位还很有局限,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十分科学,聘用的办法还需要探索。在校地共享人才的选拔方面,组织上的把关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过程管理上,目标管理不够,过程督导不严;在人才交流共享期限结束之后如何继续延续巩固交流效果上着力不多。

4.校地共引互聘人才服务、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联系工作人员少,对校地共享人才主动服务、沟通联系不够。多用写总结、填表格的形式进行考评,不能全面真实反映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在激励措施方面,政府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少,对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人才交流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方面的政策支持还不够明晰。

(三)各类型人才在社会网络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1.“高精尖”人才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高精尖”人才作用发挥不平衡,政府和高校花“重金”引进的一些高层次人才主观能动性不够强,在贴合单位内部网络关系、联结外部网络资源方面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2.部分基层干部、企业家对人才、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企业家作为联结基层人才的重要纽带,有时对人才、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在抓人才队伍建设、抓科技创新方面视野不宽、思路不清、措施不强。

3.政府和高校人才工作队伍建设不充分。政府和高校作为校地人才共建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支撑,人才工作队伍人员保证、素质提升、工作机制健全是做好校地人才共建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前提。当前,校地人才共建领导小组定期研讨交流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健全,专门的校地合作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党管人才”纵到底、横到边的人财物保障还不够充分,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合力还需加强。

三、校地协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对策

(一)协同完善政策机制,提升人才工作合力

1.加强调查研究。由地方党委组织部牵头组建工作组,围绕“促进校地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也可委托专门的课题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资政报告;协调相关部门提出贯彻落实校地人才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

2.加强顶层设计。校地联合印发《校地协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实行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的会议制度。

3.加强系统推进。校地人才共建领导小组分季度制定重点任务推进时间表,每月形成人才共建工作简报,进行编发。校地双方共同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

(二)协同开展引才育才,构建人才集聚高地

1.着力引进“高精尖”人才及团队。“高精尖”人才在校地发展中占据关键位置,校地双方围绕地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引进“高精尖”人才,推动“高精尖”人才知识、技能、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同时,在引进“高精尖”人才时要进行多元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增加“兴趣、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测评,严把人才引进政治关,注重引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着力培育优秀人才。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培养方案,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地方统筹用好各类人才项目以及各级各类人才,加强培训,强化目标和过程管理,使优秀人才在基层真正得到锻炼。

3.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各级党校建设,每年分层次分类别举办人才工作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企业家专题研讨班培训班,提高基层干部抓人才工作的认识和能力,提高企业家的视野和格局,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三)协同搭建平台载体,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1.协同搭建人才共享平台。政府试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驿站,将高校和地方的高层次人才集聚起来。进入人才驿站的人员,可自主创业、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进站期满后,可留高校任教或到区域内其他单位工作。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组建校企人才共享平台,建立校企人才信息库,在明确人才共享平台制度、规则、运行模式的前提下,柔性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训优势和高校的教学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共享。

2.协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政府每年组织召开校企合作衔接会,采取“两步走、两方案”战略,强化校地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有效融合。可成立校地科技创新联盟,校地、校企共同出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可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采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构建高校、企业、产业、行业协会多主体人才培养体制,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3.协同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可成立校地创新创业联盟,校地共同筹办创新创业类比赛,培育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区等作用,推动校地产学研成果转化。

4.协同搭建干部培训平台。建立校地培训师资料库,加强校地各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高校“理论课堂”培训地方师资,让地方师资提高理论水平。通过校地人才共建让高校和党校教师到基层锻炼,提高师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作用,与地方积极开展合作,加强基层干部和企业家培训。

(四)协同优化服务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1.健全扶持机制。校地协同设立校地人才共建项目专项资金,激励保障校地共建人才开展工作。出台专项政策,调动高层次人才和企业从事产学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加强监督问效,推动校地共建人才待遇落实。

2.创新考评方式。强化目标考核,加强校地共建人才过程性管理,紧扣“品德+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导向,将日常考评、中期考评和期满考评相结合,完善校地共建人才考评体系。强化考评结果应用,提高校地共建“优秀”人才交流任职经历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中的比重。

3.优化科创环境。创新服务制度,做实做细校地共建人才联系服务,每季度开展一次校地共建人才走访。加强校地共建优秀人才选树,充分运用媒体宣传校地共建优秀人才事迹,对校地共建优秀人才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优化项目申报、经费报销签字审批程序,使人才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到创新创造上。

4.升级生活服务。聚焦人才生活需求,校地双方整合串联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安家落户、交通出行等服务资源,推出“一卡通”人才服务,建好用好“青年人才公寓”,不断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猜你喜欢

校地校企协同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