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权论述摘编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创新
2022-12-02何健
何 健
《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阐述了中国人权理念和政策,对推动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的实践证明,人权的实现要根据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本国国情和人民需求,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促进人权,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权发展道路。
“普遍性”指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但取得共识的难点在于不同理念的复杂性,其中很多概念不仅表述不同,而且主张相悖,在解释和使用中混乱模糊。这是由各个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甚至个人的价值取向、经济利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不同所造成的。同时,人权理论自身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解释。长期以来,各国学者都试图解释这些差异,并努力从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以寻求消除差异的可能,但这些研究很难为解决人权问题提出可行方案。这是因为西方人权思想是以自由主义价值观为前提,核心是保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不同学术观点对于人权概念的解释复杂多样,但本质并无多大差异,不过是自身利益的诉求差别而已。寻求差异平衡背后的逻辑还是主张自己利益最大化,并未跳出利益对抗原则,所以各种分歧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越来越大。“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是这一智慧运用的结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化解矛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思路。
“特殊性”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发展道路。各国国情不同,应走好自己的道路。“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西方人权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有关人权理论研究也大多遵循这一路径,其他国家的人权研究极易掉入西方理论体系的话语陷阱,这也是西方始终掌握话语权的重要原因。当前西方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政党争斗、社会撕裂以及不断发生的人道灾难都说明了西方人权理论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因此,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创新需要重构自己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摆脱西方理论的束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探索“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成功经验走出理论创新的新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权的认识和实践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并逐步完善的。资产阶级人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绝不是人权的唯一形式,而且最终将被更先进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权形式所替代。从历史发展脉络的视角,考察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制度下人权观的变化及所呈现的不同特点,理解并揭示其发展规律,有益于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构建。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权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人权意识以及相应的制度法规等作为上层建筑领域重要内容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化过程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在许多重大利益上的协调与合作越来越趋于整体化和体系化。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大系统日趋复杂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构建起的全要素产业分工和供给链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多地面对共同的矛盾和问题,如气候、生态环境、安全、防疫等,无一不需要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面对这些重大问题,没有哪一国能独善其身。如面对当前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很多西方国家只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整体利益,最终导致所有人的利益受到伤害。西方人权理论的基础是自由主义,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的诉求,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整体化,这使得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构和调整。
人权理论发展趋势是从强调个人权利到保障个人权利与尊重整体利益和谐统一的转变。这是因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人需要得到对其权利的承认和尊重,而尊重他人应有的权利也是其道德水平的体现;现代社会中最大利益的获得更多是通过合作实现,同时,不同利益的均衡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事实证明,人类的每一个进步和飞跃都不是个人能实现的,都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个人无视他人的权利去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会导致矛盾和冲突加剧。发展不平衡形成强势对弱势的歧视和侵害,会造成更多的非正义和不公平。几百年来西方人权理论虽然出现各种学派之争,但主要理念并无多大变化,用对抗原则主张权利的做法与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相悖。过时的人权理论不仅不能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反而成为强权政治的工具甚至侵害他人权利的武器。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人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1毛泽东:《实践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对人权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动态的和发展的。对人权理论的认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而不断深化的。人权理论也是随时代发展而迭代更新的。人权理论的迭代不仅仅是人权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简单变化,也包含精神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世界认知的深化,如同人自身成长一样,是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每一新的代际更迭都将抛弃旧观念注入新内涵。
目前人权理论研究多聚焦于对人权概念复杂性的诠释,力图解决各种文化背景的认识差异和价值谱系变化,但缺乏致力于共性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从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出发去考察人和人权的本质,强调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由于人所处的具体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多样的、发展变化的,所以人权的内涵也应是多样的、发展的、变化的。我们需要根据历史发展的变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思考,重新审视西方人权理论体系的缺陷。随着私有制的消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人权观也必将被更先进的人权观所替代。人权观念的转变和人权内涵的扩展,将有助于促进人权理论的迭代更新。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迭代过程,人权主张和诉求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具有鲜明的特征差异。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以个人权利为中心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利己主义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主张公平和正义,倡导多元化与包容性,承认不同利益交织共存,尊重公共利益,保障个人权利;展望未来,人类社会还将向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更加重视自觉与自律、权利与义务、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阐释人权理论迭代有助于解释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权意识及人权发展规律。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坚持原创理念,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伟大成就,为人权理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和丰富内容。
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构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要将国际人权的普遍共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上审视国际人权事业,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基础,提出新思路。
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天人合一的认知与圆融归一的整体和谐观。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齐物论》中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庄子·齐物论》。,揭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展现了一种崇高的认识境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认识客体、与天地万物圆融一体。《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礼记·中庸》。。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国家间的关系上讲究一个“和”字,主张“求同存异”3《礼记·乐记》。、“礼之用,和为贵”4《论语·学而》。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和理论贡献是构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包括“坚持人民至上”“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内容,也包括“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这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另外,我们党也有很多经典的理论总结,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大到国际关系,小到群众生活,努力化解矛盾,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参见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9页。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理论创新必须汲取的营养。在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党秉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共同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发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目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提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们应当从这些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凝练新概念,提出新观点,推进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