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权事业发展的理论探索
——学习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的体会

2022-12-02

人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权权利发展

常 健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汇编的《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一书,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视角汇总了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各项工作提高到人权角度加以认识,表明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显示了最高领导层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政治意愿,为今后全面提升中国人权保障水平提供了具体指导。

习近平关于人权的论述不仅反映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意愿、战略计划和实践行动,而且蕴含着对人权事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创新探索,对于中国人权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些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概括。

一、对人权产生和发展的思考

人权究竟是天赋不变的,还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人权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从现实历史发展过程来阐述人权存在的意义。他指出:“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1页。“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深知人的价值、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事业。”2同上注,第4页。这一论述将人权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下,从人类的实践经历来解释人权存在的意义,这可以理解为将人权置于生存论的框架之下,将人权的出现与人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人类的共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天赋人权”或“神赋人权”观点的否定。

习近平不仅将人权看作是历史产生的,而且看作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他反复强调:“在人权问题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同上注,第3页。;“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同上注,第51页。。这表明,他将人权理解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理念、规范和实践,不仅人权保障的实践是发展的,而且人权的理念和规范也是发展的。

二、对人权主体的思考

传统人权理论将人权的主体限定于个人,随着民族自决权和特定群体权利的提出和发展,是否存在集体人权成为理论界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习近平从政治的高度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同上注,第34页。,并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对人权的思考上,提出了“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4同上注,第22页。。他在论述人权过程中多次将人民作为主体,例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5同上注,和51页。;“不断提高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水平”6同上注,第7页。;“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7同上注,第34页。;“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8同上注,第21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9同上注,第40页。。这些论述将人民作为人权的主体,是强调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对人权的享有,是对集体人权的肯定。

与此同时,习近平也强调要尊重和保障每个个体所拥有的权利。他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10同上注,第34页。;“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11同上注,第92页。。

在人权主体问题上,既强调人民整体可以作为人权的主体,又不忽视每个个人作为人权享有的主体,这就避免了以个人权利否定人民集体权利或以集体权利来否定个人权利这两种偏向。

三、对人权目的的思考

人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或人权本身是否就是目的本身,这是人权理论界长期讨论的问题之一。一些理论将人权本身作为目的,一些理论将个人自由作为人权的目的,还有一些理论则将社会功利作为人权的目的。

习近平在关于人权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将其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同上注,第21页。,而且将其置于论述各项人权保障之后的结尾句,将其显示为保障各项人权所要追求和达到的最终目的。例如:“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同上注,第22页。;“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同上注,第51页。。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保障各项人权的最终目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想的运用和发展。

四、对人权内容和结构的思考

习近平关于人权的论述涉及了一系列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环境权、工作权、财产权、教育权、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等。如何理清这些权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权理论有不同的主张。习近平在论述中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4同上注,第21页。,并主要围绕这两大权利展开分析。

(一)对生存权的分析

生存权首先涉及人民的温饱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国解决了十三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5同上注,第6页。。

在关于生存权的论述中,习近平经常使用“民生”这一概念,强调要“消除贫困、保障民生”6同上注,第92页。。民生的内容比温饱更广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都被概括为“民生事情”1同上注,第94页。。民生事项的范围和重点也是在变化的。习近平指出:“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2同上注,第95页。这些论述为生存权范畴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释。

在生存权的论述中,习近平特别强调生命、健康、平安、环境的重要地位。在生命权方面,他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3同上注,第71页。。“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4同上注。在健康权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威胁,习近平指出:“生命重于泰山。……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5同上注,第76页。“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6同上注,第78页。“尽最大努力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者,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7同上注,第82页。在人身安全权方面,习近平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8同上注,第72页。在环境权方面,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9同上注,第103页。

(二)对发展权的分析

在关于发展权的论述中,习近平着重分析了发展的目的、目标和手段。

在发展的目的上,习近平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并进一步指出:“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10同上注,第92页。

在发展的目标上,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果”。他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同上注,第65页。。他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同上注,第66—67页。

在发展手段上,他强调通过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发展。

在参与经济生活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工作权利保障。他指出:“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3同上注,第117页。“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4同上注,第91页。同时,习近平也强调保障财产权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对中等收入群体来说,财产权是他们对社会信心的主要来源。保护好产权、保障财富安全,才能让他们安心、有恒心,才能稳定他们的预期。”5同上注,第94页。

在参与政治生活方面,习近平强调要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他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6同上注,第13页。习近平特别强调:“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7同上注,第16—17页。习近平将中国的民主实践称为“全过程民主”,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1同上注,第25页。

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习近平强调要保障教育公平。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同上注,第103页。

在参与文化生活方面,习近平强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他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3同上注,第104页。

五、对人权推进方式的思考

在人权事业的推进方式上,习近平的论述重点涉及四个推进原则,即依法推进、协调推进、务实推进、平等推进。

在依法推进方面,习近平强调:“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4同上注,第135页。;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5同上注,第4页。,“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6同上注,第138页。;“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7同上注,第136页。;要把维护人民权益“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8同上注,第144页。。

在协调推进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9同上注,第4页。。

在务实推进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同上注,第38页。,“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2同上注,第39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3同上注,第5页。,“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4同上注,第32页。,“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5同上注,第40页。。

在平等推进方面,他强调要“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6同上注,第136页。,“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7同上注,第138页。,要“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8同上注,第32—33页。。

习近平还特别强调对妇女、少数民族、农民权利的平等保障。

在保障妇女平等权利方面,他指出:“长期以来,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也要看到,妇女发展仍然不平衡,针对妇女的歧视依然存在。这其中,既有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引起的问题,如对妇女就业歧视问题、农村妇女土地及相关权益保障问题等,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比如二孩政策放开后的妇女职业发展、网络时代维护妇女权益等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治理,对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打击,对错误言论要及时予以批驳。”9同上注,第125页。他强调,要“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10同上注,第128页。,“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努力消除一切形式针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家庭暴力。我们要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11同上注,第121页。。

在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方面,他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2同上注,第131页。

在保障农民平等权利方面,他指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这些民生事情办好。新增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要向农村倾斜,社会建设公共资源要向农村投放,基本公共服务要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力量要下乡支援农村,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同上注,第94页。

六、对人权实现检验标准的思考

对于人权实现的检验标准,理论界依据对人权的不同理解存在着不同的主张。习近平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强调要以人民的满意作为工作效果的衡量标准,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同上注,第38页。。这同样也被作为人权实现的检验标准。他多次强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3同上注,第7页。“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同上注,第40页。,“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5同上注,第66页。。

七、对全球人权治理的思考

在对全球人权治理的思考方面,习近平一方面强调维护各国人民的各项集体权利,另一方面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维护各国人民的集体权利

在维护各国人民的集体权利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各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

在生存权方面,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6同上注,第168页。,国际社会尤其应当“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1同上注,第51页。。

在发展权方面,习近平指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我们要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2同上注,第192—193页。“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3同上注,第167页。“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4同上注,第161—162页。“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5同上注,第165页。

在和平权方面,习近平指出,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增进人类共同利益”6同上注,第162页。。“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泛滥,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严峻考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需要凝聚共识。”7同上注,第172页。“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8同上注,第162页。

在环境权方面,习近平指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9同上注,第189页。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

全球人权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强调要维护各国主权平等,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促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平等参与。

在维护主权平等和各国自主选择权方面,习近平指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1同上注,第161页。

在尊重文明多样性方面,习近平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2同上注,第162页。。“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3同上注,第167页。

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方面,习近平指出:“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4同上注。“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5同上注,第164页。,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6同上注,第176页。。

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的平等参与方面,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7同上注,第162页。,“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给予各国平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8同上注,第165页。。

(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共同实现各国人民的各项人权,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习近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9同上注,第176页。。“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1同上注,第180—181页。

八、结语

综观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论述,可以看到对人权本质、实现方式和检验方式的深度思考,它对于人权学界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习近平在论述中指出,“我们发展人权事业,不是以西方所提的那个标准为圭臬。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人权事业都要按照我国国情和人权要求来发展,达到了我们确立的目标和水平就是好的”2同上注,第13页。。这要求人权理论工作者开拓思路和眼界,从人权的实践经验中吸取充分的养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人权理论,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和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人权权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权利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权利套装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