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
2022-12-02宋淑艳
宋淑艳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1)
引言
课余体育训练,其本身隶属于体育教学的一种,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像高职学生这样的人群,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对身体素养方面的强化。而高职院校积极促进课余体育训练的良性运行,也能够让学生在充分地提高自身身体素养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如何将这一教学观念更好地贯穿校园文化之中,仍是当前的一项发展难题。
1、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相应现状
高职院校若想将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观念完全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并对其进行良性的运用,是指充分发挥出提高学生们身体素质的效用,就要先从当前其自身的训练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从目前所开始应用这一观念的学院中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几点如下:
1.1、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相对单一
很多院校在了解到这一观念后,便开始尝试在校园内开展实施相应的课余体育训练,但由于其自身缺乏对相关理念的全面了解,就很容易出现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如,大部分院校内所开展的较为正规的课余体育训练就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等,至于其他内容则很少涉猎。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往往一所学校内就能够容纳1-2万的学生,相比之下,这几种课余训练模式就愈发相形见绌了。除此之外,由于训练活动模式较为固定,就会使得对这些运动方式不感兴趣,或不能掌握的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退却心理,从而降低他们的运动兴趣,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体校园的文化建设发展。
1.2、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相对的专业设施
除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相对单一之外,部分院校还存在着缺乏相对专业的运动设施的问题。上文提到了当前高职院校针对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形式还集中于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之上,而这种运动对场地的要求又极高,一所院校内所能够持有的场地势必是有限的,这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在想要进行相应的体育训练时,无法拥有规范化场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的进行是需要一定室内空间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的,这一要求就会使得很多院校迫于专业化设施不足的问题而放弃。
1.3、缺乏针对课余训练的相应教练师资
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在于高职院校的学校性质上,高职与普通的大学之间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高职的学生在学校内所学习的内容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专业程度会更高,而对常规文化课程的学习则相对较少。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其本质上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高度专业化人才而设立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会导致高职院校的教练员以及师资力量不如普通大学,教师所精通的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会使学生们所受到的训练指导专业性相对较低。还有部分的高职院校更是因为过度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而忽视了体育相关教学,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掌管和教授多种体育运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训练教学的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
2、形成当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原因
在了解当前高校对可以体育训练这一观念的应用现状后,学校还应该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中的成因究竟为何,这样才能够确保后续训练活动的改动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出这一理念的效用,调动起学生对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内容的兴趣,使得学生们的自身综合能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同步提高。
2.1、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上述的当前高校对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观念的应用现状之中,学校应该能够直接的了解到自身对这一观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正是因为学校以及校园内的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观念能够带给学生以及学校自身的效益,才会出现很多技术方面、活动开展方面相对单一的问题。再继续深挖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其实还要归咎于传统教学背景的影响这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实不仅仅影响到了高考前的教师,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的,尤其是像高职院校这种更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学校,教师会尝试利用更多的时间将知识内容传输给学生,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忽视对大家进行身体素质培养的现象。虽然当前各所高职院校已经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开始转变自身已有的教学方式,但长时间根植在教师脑海中的观念却使整体训练活动的展开进程一拖再拖。所以当前的高职院校若想切实将课余体育训练这一方式进行应用,就要将这一重点问题进行攻克。
2.2、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资金投入较少
从当前可供支持高职院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师资力量不够强这一方面来看,我们还能够发现学校对于这一教学方式的开展所投入资金使相对较少的,而活动开展的形式单一、专业设备不足更能够印证这一点问题。而这一问题所涉及到的原因就较为广泛了,像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将学校的教学力量以及管理能力加以提升,使学生们拥有更为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多半将国家下拨的资金款项应用于办公楼、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搭建上面,这就会导致体育活动场地、场馆的建设方面的资金呈现短缺状态。而从社会角度进行出发我们还会发现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正在逐渐缩水,这一社会现象对于民办院校而言的影响相比还较小,但对于国家统办或大部分经济来源依靠国家投入的院校来说,都将面临着极大程度上的资金压力。在这种状态下的院校更是会将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从而不得不使得这类高职院校被迫延缓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关开展,所以资金投入这个角度,也将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无法良性运行的一点重要原因。
2.3、缺乏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经验
从一些现在显现出来的发展问题来看,很多院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无法良性运行的原因中,还存在一些对管理经验方面的缺乏。因为当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课余运动过程中都呈现出来部分松散性,学生们也大多不受管控地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相应运动。这些现象的形成,其实从基本上来讲都是因为校园内的管理工作开展不够准确,工作人员的相关管理经验不足,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流程与管理体系。在这样的问题影响下,学生们除了自行组织的运动活动外,将很难接触到其他的规范性活动,而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将给予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进一步的打击。
3、推动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良性运行的措施
在院校与教师共同对当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及成因进行过明确的分析后,就只需在对分析出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问题改进,就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一行为的良性运行了。而对于改进措施的制定,作者也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出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推进作用。
3.1、加强对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重视程度
针对问题所提出的解决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点内容就是要加强学校以及教师对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能仅仅将这一举措的实施当作可有可无的课余体育活动,而是要切实关注起这一方式应用下,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效益,同时还要意识到这种观念意识若能够在校园中得以扩散实施,将带给学校极强的文化建设方面的收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与教师,真正地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活动的良性运行之上,进而使得活动开展的模式得以丰富,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得以增强,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得以进一步推动,并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愈发完善,有效地提高起学校的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校领导看到这一活动发展的前景,愿意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其中,最终形成良好的运行循环。
而为了做到有效地加强校园与教师对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重视程度,院校可以尝试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友好的往来互动,吸收彼此身上的优秀策略,使活动开展的形式更为多样。另外还可以尝试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统一化的时政学习,让教职工能够对新形势下的部分教学观念进行学习与感悟,进而革新其自身的教学理念,保证在教授课程内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起来。
3.2、强化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开展的灵活性
在各所高职院校以及院校内的教职工人员都将自身的部分教学观念革新之后,还要考虑的一点内容就是针对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本身进行出发了。正因为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所开展的相应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所以学生们会在进行这一活动训练时感受到相对的枯燥性,从而使得整体运动的效率都不够高。而且在院校相对松散的管理状况下,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相应活动的开展都不甚了解,所以要想这样的状态下要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良性运行更是难上加难。对此,院校就不妨将整体活动的灵活性进行有效的强化,即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给予他们在所限运动范围内最大的自由,同时加强校园内的有效宣传,这样整体活动的良性开端便能够得以实现。
那么为了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保证学生们能够在活动训练之中得到真切的身体素质提升,校园内的教职工就可以依次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喜爱运动等不同内容进行调查,再根据总结出的数据进行课余训练的专业设施建设,以此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而至于宣传的相关工作,教职工就可以将其安排给各专业的学生会,这样的方式下将有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并使得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具灵活性。
3.3、创新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相关内容
要做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良性开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措施就在于,相关的教职工人员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将活动开展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使活动内容能够充分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甘愿走出宿舍参与活动。而具体的创新内容,就可以围绕着项目、训练形式以及训练主题来进行,如,校园内可以在原本的一年一度常规性运动会的基础上增添两场创意性“运动会”,比赛的内容不再围绕着竞技类的田径、器械所开展,而是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舞蹈、武术、杂技等内容所开展。这样的运动会无论是观赏性还是专业性都比传统型的运动会更强,能够更容易地吸引学生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以课余体育的专业化训练,自然就能够完成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校园内的文化相关建设。
3.4、创新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训练形式
体育活动本身伴随着一定的运动量,而在此之前缺乏运动基础的学生如果贸然进行大量运动,会增加身体的不适感,不利于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但体育训练本身需要长期的坚持且需要一定的运动量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从体育训练形式入手,通过多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教师在确定训练形式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生本身的基础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外,还需要根据场地、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展开锻炼,保证训练效果。
例如,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体育基础,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和意向较为强烈,那么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利用竞赛性训练法,对参与运动的人员进行分组,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对抗,在对抗的过程中强化他们的运动欲望,在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运动和锻炼的满足感。如果学生本身缺乏运动基础,此前也没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应从培养运动兴趣开始,通过游戏式训练的方式展开课余体育训练,在开始之前根据人数确定游戏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加入包含跑、跳、投掷等多种运动形式的游戏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基础体能,完成肌肉唤醒,同时游戏的方式也能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今后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希望通过课余时间提升自己某个方面的运动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指导性训练的方式,在正式训练开始之前对学生的身体基础能力进行测试,再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训练项目,在后续的锻炼过程中对其能力不断进行提升,根据其运动情况适当增减训练量,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锻炼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同时使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真正做到结合学生的需求展开。
3.5、建立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教练员管理机制
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教练员。教练员在训练活动中负责制定训练计划,对后续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挑选并管理运动员、监督运动安全、建立激励机制等工作内容,让学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开展体育训练,提升训练效率。为此学校首先要从制度上认可教练员的劳动价值,在分配制度、工作补贴、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优待,将运动队的成绩与分配制度进行挂钩,管带的队伍运动表现优秀的教练员可以获得额外的物质奖励。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加强对体育教练员的管理考核,督促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同时在没有训练课程的时期对教练员进行外派学习,到其他学校观摩它校的训练模式,在院校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为后续的训练和比赛打下良好基础。
3.6、加大资金投入扶持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开展
在高职院校调整资金投入比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开展的意义,通过拨款的方式为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进行场地建设、训练服装订购等后勤保障。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可以主动与相关体育用品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除了相关的物资援助外,还应尽可能争取企业赞助,通过培养校队参与比赛的方式对企业的品牌服装进行宣传,实现校企双赢。除此之外,在资金投入过程中应明确各项资金的支出和分配,做好资金管理,在体育用品采购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校联合在一起,通过大批量的订单来尽可能降低采购价格。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扩大院校运动员队伍的可用资金,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运动条件,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运动和比赛过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进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职院校若想切实推动课余体育训练的良性运行,就要先了解当前校园内活动训练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究其原因,从而了解到是自身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且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而导致的活动开展模式单一、专业实施缺乏,且师资力量方面出现短板。而明确问题后,学校再针对问题进行措施方面的改进,才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作者认为学校可以从加强对课外体育训练活动的重视程度;强化活动灵活性;创新活动形式这样几个角度多加考虑,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