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22-12-01王光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骑手峡谷考查

王光佑

应考锦囊

从高考命题走向来看,无论是散文还是非典型小说,尤其是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着重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赏析和审辨的能力,高考命题的反模式化倾向明显。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立足点必然是高中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因此考生要学会明体辨格,触类旁通。

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1)散文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刻画细致,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情节构造完整、复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包括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2.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针对不同的文体,其命题意图和答题路径显然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小说,无论考人物、环境、情节,考生都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考查人物,考生应思考“人物”与“环境”“情节”“主题”之间的联系;如果考查的是次要人物,我们还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次要人物,弄清楚这个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和其他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同样的道理,如果考查环境,则须思考“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若考查情节,则考虑该“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内在关联,思考倘若删掉这一情节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影响。

比如阿城《峡谷》这篇小说,考生在阅读时,首先要从研读与“峡谷”相关的段落入手,品读前8个自然段,概括提炼出“峡谷”原始、古朴、峭拔、岑寂等显著特点——先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然后思考作者描写这样的“峡谷”,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如果将这充满自然伟力的原始“峡谷”删去结果又会怎样——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最后结合小说的标题“峡谷”思考,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骑手”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峡谷”依旧是小说极其重要的写作对象(自然形象),它与骑手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审美意义。其次,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思考,得出“为人物(骑手)活动提供鲜活的背景”和“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等“峡谷”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再者,虽说“峡谷”这个特定环境与之后的情节之间似乎没有更多关联点,从“环境”与“情节”的角度似乎无从下手,我们就要思考这“原始古朴”而“岑寂”的“峡谷”与“质朴粗犷”而“孤独”的“骑手”之间的内在联系到底是什么。如果删掉“峡谷”这个环境,“骑手”的艺术感染力又会怎样呢?由此,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骑手”须得这样的“峡谷”相配,“峡谷”和“骑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最后从“环境”与“主题”的关系思考,我们自然能领悟到:无论是对“峡谷”还是“骑手”的描写刻画,小说都旨在凸显讴歌大自然原始之美和生命之伟力的主题,对“峡谷”的生动刻画,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综上所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中,考生要根据文学类文本的文体常识,仔细揣摩考查对象,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合理揣度命题意图,依照不同文体的固有特点,结合语境进行体察入微的品读。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信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隱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选自《阿城文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說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骑手峡谷考查
上班在“狂奔”,保障似“裸奔”——“抢单”的骑手们常常要面对“拖单”的社保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女骑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