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当选用论据,重视论述与剪裁

2022-12-01王学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彭士禄苏炳添论据

王学华

生硬堆砌论据,缺少论述

原作雏形

杨振宁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一生,写在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注脚里,写在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里。顾诵芬,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在“一张白纸”的背景下,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我国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设计。他所领导的团队接连攻克了抖振、跨音速机体振动、发动机频繁停车、机体温度过高等技术难题,为歼8最终设计定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之后,彭士禄从军工转入民用领域,投入核电站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为大亚湾以及秦山核电站建设做出贡献。彭士禄为核动力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

——2022高考广东一考生《融身于国,强国有我》

问题剖析

考生在积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素材之后,想方设法在一篇作文中尽量多用,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顾题目材料,也不管作文中心,仅靠罗列堆砌材料来凑足篇幅,例证缺乏针对性和分析论证,与它要所证明的论点联系也并不紧密。这样的论据,即使堆砌再多,也不能充分证明论点。素材繁杂显臃肿,导致作文不伦不类。上述文段就用了很多素材,有杨振宁的,有顾诵芬的,有彭士禄的,材料不可谓不丰富,但都止于表面的人物事迹简介,给人以生硬堆砌的感觉,只读到一大堆事例,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分析说理,不能证明中心论点。

微雕成文

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有人说,35岁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是杨振宁学术成就的巅峰。是啊,顶级物理学家的贡献不是一个奖项所能衡量的,他所创造的价值也不是一句话所能概括的。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力,早就写进了杨振宁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写进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注脚里,写进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里。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像静水深流,涌动着报国之火;似大象无形,深藏着强国之梦。他朝夕不倦,耕耘数十载,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以非凡的成就书写了壮丽的人生。20世纪6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彭士禄等科研人员临危受命,克服种种困难,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祖国安全铸造了“铜墙铁壁”,中国也因此在世界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规避策略

考生在运用论据时要注意“三要”。

首先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切合主旨要求。论据不但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且是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只有典型的论据,才能充分论证论点,才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其次要一致。论据与论点一致,指的是作文所运用的材料能证明论点。如果论据与论点不一致,论据即使确凿无疑也无济于事,毫无价值可言。

最后要分析,要在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论述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理清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才能使作文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

原样照搬论据,不加剪裁

原作雏形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随后,他在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再一次创造历史。

曾经有人问,100米短跑提高0.1秒有多难?苏炳添回答,自己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2011年,苏炳添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跑出10秒16的成绩,打破了尘封13年的全国纪录。2012年,他成为中国第一位晋级奥运会半决赛的短跑运动员。2013年,苏炳添跑出了10秒03的成绩。尽管成绩一次次提高,苏炳添却始终突破不了10秒的门槛。2014年,他决定做出改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更换了起跑的前后脚位置,并重新规划了百米跑的节奏,在保持起跑优势的同时,把更多能量用在中后段。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冲破10秒大关,成为亚洲第一个真正跑进10秒的运动员。从日本短跑名宿伊东浩司在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上跑出10秒整的纪录以来,黄种人花费了17年,才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国内媒体纷纷称赞苏炳添是短跑的“亚洲之光”。在2018年国际田联比赛中,苏炳添再次冲破10秒大关,跑出9.91秒的成绩。苏炳添的人生选择了拼搏,更选择了创造,因此,他必然有着无比美好的未来。

——2022高考辽宁考生《选择拼搏,创造未来》

问题剖析

考生在写作时,对手中所掌握的素材不加区分、不加选择、不加提炼,原样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不加任何剪裁,这样的结果是论据芜杂,臃肿不堪,影响了关键信息的表达。论据事无巨细,详略不分,自然会让主题淹没,论述无序。其实不少考生在论证时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材料;或者干脆将平时见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自己的作文中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作文,不论是否与作文话题相切合,一概采用“拿来主义”。上述文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考生将自己所掌握的有关苏炳添的素材原原本本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没有经过选择和提炼,也没有紧扣中心论点展开阐述,这样的结果是在繁杂的叙述中影响了关键信息的表达,使得主旨的呈现不清晰、不集中,让人读来如坠雾中。

微雕成文

人们常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而是着眼于一点一滴的进步,坚持努力,必将离目标越来越近。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随后,他在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再一次创造历史。苏炳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突破极限的挑战,是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自我突破之上的,是在拼搏中实现超越的。作为中国人,在短跑这一弱项上,0.01秒的突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苏炳添的人生选择了拼搏,更选择了创造,因此,他必将有着无比美好的未来。

规避策略

考生在写作时,须在选好论据之后,按照两步走:

一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具体地讲,就是对准备要用的素材,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加以浓缩或概括,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提炼。

二是要切准角度。考生在寫作时要加强思考,选准切入角度。论据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阐释作文的中心论点,因此,运用论据时要注意表达的角度,要保持论据与中心论点的一致,使得论据更具有针对性。

猜你喜欢

彭士禄苏炳添论据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彭士禄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彭士禄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彭士禄
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进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苏炳添:泥巴地里跑出的飞人
苏炳添:百米飞人 亚洲荣耀
彭士禄: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
恰当使用论据
苏炳添:最起码我没有白活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