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22-12-01王婷婷
王婷婷
广州泰康粤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痛风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嘌呤代谢障碍引起,关节中沉淀了过量的单钠尿酸盐。患者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以发病,临床症状多样化,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部分严重水肿、炎症以及红肿等症状,一般而言疼痛时间会持续几天或者几周。疼痛出现后,患者即使在沉睡中也会被痛醒,脚趾关节出现大火烧灼感,疾病部位可为膝盖、手部关节、肘部,由于关节部位红肿发热,使得患者的行动严重受限。饮食不洁是导致痛风主要原因,饮食控制也是防治痛风的有效方法,长期坚持正常饮食才能够有效控制血尿酸和防止痛风发作。大部分痛风患者均伴随高尿酸血症。临床研究[1]显示,如果未获得有效的控制,痛风伴随高尿酸血症会诱发关节破坏、肾功能损伤以及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于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治疗措施主要为减少机体内的血尿酸水平,从而避免关节受到破坏,并保护肾功能。但传统的治疗药物具有效果不理想以及并发症多等缺点,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尿酸形成[2],笔者在日常治疗工作中发现该药物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因此将研究资料整理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5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5岁;疾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3];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360mmol/L,男性>420mmol/L;同意本次治疗措施。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合并风湿性关节炎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本次药物过敏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不同意本次治疗措施患者。
按照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66~81岁,平均(74.3±2.2)岁。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65~80岁,平均(73.0±2.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叮嘱其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适量限制白糖、蛋白质等食物摄入,增加水果以及乳制品等,选择舒服的鞋子、袜子,以防足部关节损伤。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措施,别嘌醇缓释胶囊口服(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338),500mg/次,2次/d;用药后以每周500~100mg的方法递进对剂量进行调整,指导每日给药剂量30mg,每日3次。研究组采取非布司他治疗:非布司他(万邦生化医药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8)初始口服剂量为400mg,1次/d;用药14d后进行尿酸水平检测,若血尿酸水平超过360umol/L调整剂量为每次400mg,1次/d。两组患者均接受6个月的临床用药治疗,临床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项目
1.3.1 疗效判断
血清尿酸水平比治疗前降低25%以上,或者血尿酸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血清尿酸水平比治疗前降低15%~25%,或者血尿酸水平接近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有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的标准[4]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血尿酸水平
治疗2个月、4个月以及6个月后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尿酸水平值。
1.3.3 炎性因子
治疗前后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NALP3 水平,试剂盒来自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4 不良反应
记录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情况。
1.3.5 肝肾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尿素氮以及肌酐等指标。
1.4 数据分析
相关数据对比分析采取统计软件SPSS 20.0,(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取以t检验分析,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分析,数据对比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及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3%及96.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不同时期血尿酸水平对比
研究组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后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血尿酸水平比较()
表2 不同时间血尿酸水平比较()
2.3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前后IL-β、NALP3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对比()
表3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对比()
2.4 不良反应
治疗后,对照组及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及12.1%(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对比
经过对应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肝肾功能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指标()
表5 两组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指标()
3 讨论
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对于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主要为纠正其嘌呤代谢异常为主,从而提升机体对于尿酸的代谢效率,减少机体中尿酸的积累,最大程度减少尿酸对于关节等部位损伤[5]。
临床数据研究显示[6],大约有1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成为痛风,因此需要对该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常用降酸药物为别嘌呤,别嘌呤被机体内的黄嘌呤氧化反应后会成为别黄嘌呤,而别黄嘌呤对黄嘌呤的氧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黄嘌呤氧化镁对于别黄嘌呤的亲和力比黄嘌呤强,从而使得黄嘌呤不能够利用黄嘌呤氧化酶从而转化为尿酸,使得血中尿酸的浓度明显降低,但是别嘌醇使用后会导致机体出现腹泻以及药疹等不良反应,患者接受程度比较低。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和药物的应用,虽然患者机体内的沉积尿酸钠水平降低,但病程中较高水平的炎症因子会随着机体内部调节最终造成代谢困难或者紊乱,该种情况对于患者的肝肾功能具有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导致一般药物的适用性低的主要原因。而使用嘌呤醇治疗痛风伴随高尿酸后,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因此该种类型的药物不能作为痛风伴随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理想治疗药物。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的非嘌呤类药物,可同时抑制还原型和氧化型的黄嘌呤氧化酶,其形成的药物酶复合物性质稳定,不会影响嘌呤以及嘧啶正常代谢,该药物与别嘌等药物合用也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在有效降低尿酸水平的基础上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7]。
本次临床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采取非布司他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采取非布司他治疗的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说明非布司他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血尿酸水平是考察该疾病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水平值降低说明患者体内的尿酸水平降低,相关的致病因子明显减少。本次临床研究中,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非布司他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可改善患者的机体环境,有效清除患者机体内的尿酸因子,对于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NALP3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当机体出现钾离子外流或者溶酶体崩解时,会激活NALP3的炎性途径,使得机体内大量释放炎性物质。有研究显示,NALP3以及IL-β是高尿酸血症炎性反应的重要因子,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8]。患者机体内NALP3以及IL-β水平过高说明机体处于高度炎性状态,本次经过相应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ALP3以及IL-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患者机体内的炎性物质低于对照组,提示疾病获得控制。在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中,对照组及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及12.1%,说明非布司他的应用并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该种药物临床治疗安全系数高。陈亮[9]同样将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6个月的用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3.33%,且患者的ALT以及CGT等肝肾指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该结果进一步说明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经过对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对于已经出现肝肾损伤的患者而言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情况需要以抗炎为主,在控制血尿酸水平下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单一使用非布司他效果还不够满意,可采取联合用药的模式,具体情况需要因人而论。综上所述,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导致患者关节损伤等情况,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采取非布司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相应的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