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解锁教师路
2022-12-01林黄
文/林黄
我开始反思,是什么导致课堂不够出彩。
如何跳出千篇一律的备课模式,找到自己的教学特点。
执念
“你可要想好了,决定了是没有回头路的,机会只有一次。妈妈这都是为你着想,为你……”
我是从福建福州一个小县城考出来的女孩,养育我的城市叫罗源。由于它过于朴实低调,近乎渺小到福州人都对这个地方知之甚少。受这种简朴的生活风气影响,我的父母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回县城教书,不求才高显达,但求平凡安稳即好。然而我心中那颗不安分的青春因子叫嚣不停,它不愿下半生止步在这寂静的小城。为什么不到心仪的地方去看一看?一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名为“执念”的种子肆意疯长,占据了我的大脑神经。
大四上我便开始在厦门一中参加毕业实习。厦门一中的全名是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其前身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创立的玉屏书院。这所省重点中学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就职学府。我也将其视作可望不可即的理想顶峰。
我一心想拼一拼厦门的学校,父母却希望我先试试福州,安稳舒适离家近。然而戏剧性的是,福州的教招竟比厦门早了整整一个星期,如若我放弃了福州的招聘,便只有厦门一条路可走。
与父母意见的不一致使我很有负担,但更令我痛苦的是不知自己究竟有没有考进厦门一中的本事。
由于学校师资优厚,学子卓越,飞快的教学进度使实习教师并没有过多机会上台讲课,高一高二年级的最后一桌成了我的听课宝地。
厦门一中名师云集,沉浸在精彩课堂的我经常忘记自己的实习身份,每每回过神来,我都会自惭形秽。我何时才能驾驭这样的课堂?我何时才能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觉得自己和理想之城隔着一片海。
自问
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在目睹了我的憔悴与失落后,主动把我留下谈心,他说:“教师招聘最主要的还是看你的讲课本领,身为教师,最大的资本便是一堂精彩好课的呈现。”讲到这里,老师顿了顿,继而加重了语调:“因此你要反思的是,你的试讲是不是不够精彩,是不是没有令考官印象深刻的记忆点,而不是怨天尤人,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我开始反思,是什么导致课堂不够出彩。如何跳出千篇一律的备课模式,找到自己的教学特点。
课堂不精彩便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试讲不精彩便不能获取考官的认可。
我抓紧每一次空闲时间在宿舍、备课室练习讲课,就连在食堂吃饭时都念念有词,对桌的饭友不禁频频向我投来爱怜的目光。
“你好好加油,妈妈等你好消息。”
在备考的最后两天,母亲定时打电话来宽慰我,电话那头的声音朦胧间带着些许不经意的颤抖,却还装作毫无顾虑地为我打气。
近2000名毕业生向厦门一中投递简历,而最后能成功签约的只有80名,接近25∶1的比例让我不寒而栗。
最后的试讲环节,上交手机,没有教辅,30分钟时间写教案。命运垂青,我幸运地抽到了最熟练也是最喜欢的一课——《荆轲刺秦王》,对“易水送别”一段进行15分钟的段落讲解。
解锁
《荆轲刺秦王》中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征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征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变悲凉为悲壮,变低沉为高昂,变生离死别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继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
在讲到“宾客垂泪涕泣”时,我忽地抛出了问题“为何宾客们悲伤却是小声掩涕而不是号啕大哭呢?”这时,台下的老师嘴角含笑,跟着我的思绪缓缓点头。
“易水送别”将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来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相比号啕大哭,低声“涕泣”和“风萧萧兮易水寒”更能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愿望所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荆轲刺秦王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又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便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颂的。
饱含深情的试讲结束后,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为台下为我鼓掌的老师们,为我热爱的三尺讲台,也为奔赴初心无悔的自己。
最终,我在厦门一中的招聘考试中成绩排名第一。在得知结果的那一瞬间,我连呼吸都不能自已。我反复确认,生怕自己跌入的是梦境。
至此,心底无数次的纠结和不平静,终于画下了句号。漫漫教师路,正式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