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快速拆装的模块化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
2022-12-01蒋旭东
蒋旭东,钟 琳
(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 200032)
0 引言
柔顺控制理念的诞生使机器人更好地与环境进行友好交互[1]、更加适应环境变化,广义上被称为力控制。根据柔顺性的形成模式,柔顺控制分为主动与被动2种形式。前者是先处理机器人方位与力的相关性,再通过主动控制方法完成力控制[2];后者则是将弹性元件置于模块机器人末端,令其借助自身的柔顺性完成力控制[3]。柔顺控制技术已经在较为主流的机器人中得以广泛应用,文献[4]和文献[5]中,2个研究小组分别以力传感器重力补偿与动力学前馈为基础,提出抓取搬运与多销孔装配的机器人柔顺控制方法,强化了机器人对外界环境的精准感知。
医疗、服务和工业等领域的拓展,导致任务环境与完成条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特殊。为打破发展僵局,在社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跨越式进步下,模块化机器人应运而生[6],其通过模块的断开连接与相互运动,更改构型,实现多种运动模式。此类机器人凭借可重构性与可扩展性,现已成为各类复杂烦琐、高危险度工作的主力军。故展开柔顺控制方法研究,采用遍历迭代法,以其较强的通用性,反复获取新的机器人关节转角变量,满足精度要求,而且适用于多种模块化机器人的逆向运动学计算,赋予其对环境变化的强鲁棒性,满足快速拆装的任务要求。
1 模块化机器人拆装过程中的运动学分析
1.1 正向运动学
基于组成机器人的各个模块,建立基坐标系[7],通过转换坐标取得模块间位置关系,明确模块运动方向相关性,获取基坐标下模块末端点方位。
(1)
θj为运动关节的旋转角度变量;dj为滑动关节的移动距离;αj为相邻轴在公法线垂直平面的投影夹角;aj为关节长。
(2)
假设模块执行器末端的基坐标是(px,py,pz),则模块化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基座间的总坐标转换式为
(3)
nx、ny、nz、ox、oy、oz、bx、by、by分别为与X、Y、Z轴方向对应的正弦或余弦。各三角函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4)
(5)
(6)
1.2 逆向运动学
利用逆向运动学确保机器人运动姿态能够如期进行。根据已知的基坐标变化情况,通过遍历迭代法逆向取得模块化机器人对应关节的旋转角度。
(7)
该问题的对应约束条件为Φ(j)<λthr,其中,λthr为足够小的精度阈值。
因此,利用遍历迭代法计算模块化机器人逆向运动学的流程如下所述:
a.设定最多迭代次数与精度阈值。
b.若约束条件成立,迭代终止,此时得到的i(θ1,…,θA)即逆向运动学解值;若允许迭代次数耗尽,仍未满足约束条件,则终止运算,进入下一步骤。
c.更新最多迭代次数参数值与转角变量取值范围,利用式(7)算出各转角变量,完成1次遍历计算,取得此次运算阶段中的Φ(i)最小值及其对应变量结果。
d.根据上一步遍历计算得到的变量结果,将其所属相邻区间视为新的移动范围,完成再一次遍历计算,更新Φ(i)最小值及其对应变量。
e.循环往复,待满足迭代次数或约束条件等收敛条件时,结束逆向运动学运算。
2 模块化机器人拆装过程中的柔顺控制
根据拆装阶段内1个控制周期的正逆向运动学结果,设计自适应柔顺控制方法,补偿模块化机器人的不确定阻抗,获取期望控制力,到达期望位置。
模块化机器人动力学简化式为
D(q)q″+h(q,q′)+τf(q′)=τ-τe
(8)
q为多自由度模块化机器人的角位置向量;q′、q″分别为q向量的一次求导与二次求导结果;D(q)q″[9]为正定惯性矩阵;τf(q′)、τ分别为关节摩擦力与力矩;τe为机器人受到的外界作用力矩;h(q,q′)为作用力。
假设惯性系数、阻尼系数以及刚度系数分别为M、B、K;实际反馈轨迹与期望轨迹的误差为E,该误差的一次求导与二次求导结果分别为E′、E″。赋予机器人模块抵抗干扰的能力,调整模块力的反馈作用,令阻抗与导纳趋于动态均衡[10-11],表达式为
Fe-Fd=ME″+BE′+KE
(9)
Fe为机器人实际受到的外界作用力;Fd为期望的阻抗力。
令不同受力方向上的刚度系数K在正常范围内,利用弹性形变描述机器人实际受到的外界作用力Fe无法准确获取到机器人的真实工作方位,需通过轨迹估计值xe及真实误差e,控制模块的力反馈,故由式(9)得出改写式为
Fe-Fd=Me″+Be′
(10)
e′、e″分别为误差e的一次求导与二次求导结果。改写式(10)为基于误差E的阻抗关系,即
Fe-Fd=ME″+B(E′+δ)
(11)
其中,δ为误差修正因子。
综上,推导出下列机器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阻抗相关性方程组为
(12)
根据建立的机器人模块阻抗关系,利用上个控制周期t-1的力矩τt-1与角位置向量qt-1,经过迭代计算取得控制周期t的对应力矩τt与角位置向量qt,以推算出模块化机器人柔顺控制规律,即
(13)
基于该柔顺控制规律,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自适应柔顺控制模型,取得期望控制力,实现模块化机器人柔顺控制。
图1 模块化机器人拆装柔顺控制模型
3 模块化机器人柔顺控制实验研究
3.1 实验用模块化机器人设计
利用5个关节及其他模块组件,组装1个用于快速拆装的模块化机器人,D-H参数如表1所示。根据六维传感器测试到的力信号,获取机器人正逆向运动学情况,推算出各关节控制信号,通过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传输至柔顺控制模块内,完成轨迹运动柔顺控制。
表1 模块化机器人D-H参数表
3.2 柔顺控制效果分析
通过人机交互功能,实验人员模拟机器人拆装的运动姿态,使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跟随手部移动,根据人与执行器的随机运动轨迹,检验柔顺性与稳定性。
基于三维空间,利用Simulation仿真软件绘制出模块化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跟随轨迹,如图2所示。从该移动轨迹可以看出,模块作用力的随机性使跟随轨迹没有规律可循;与手部移动情况作对比后发现,机器人模块能够较好地适应手部给予的未知力,有助于强化柔顺控制效果。
图2 模块化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跟随轨迹
深入分析机器人模块在各个方向上的跟随速度与力测试情况(如图3所示)后,得出以下结论:基于基坐标系的正逆向运动学结果,明确运动方向相关性,得到对应的力变化状态,令跟随速度与作用力的变化趋势之间高度拟合,不仅有效抑制了本体的重力干扰,而且准确控制了突变现象发生,使机器人模块在不同方向上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控制柔顺性与稳定性;由跟随速度与作用力的拐点重合程度可知,当作用力发生突变而产生拐点时,通过阻抗与导纳趋于动态均衡,使跟随速度随之变化,让模块的作用力与跟随速度作出同步响应;根据速度与作用力的曲线走势可以看出,针对机器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作用力存在情况,建立模块阻抗关系,以柔顺控制规律为依据,利用自适应柔顺控制模型,有效控制模块的力反馈后,导致该2个指标的突变现象较少发生,相对平滑的指标变化趋势,突显出了控制方法的稳定性优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模块化机器人柔顺控制的基本需求。
图3 跟随速度与作用力测试
3.3 快速拆装适用性
基于柔顺控制方法的快速拆装目标,探析该方法在完成实际拆装任务过程中的实践性。利用柔顺控制模型装配某零件时的机器人控制轨迹如图4所示。由此可见,该方法通过补偿模块化机器人的不确定阻抗,调整、控制模块力的反馈作用,让阻抗与导纳趋于动态均衡,强化模型的灵敏度与适应度,使之在与物体接触1次后便安装成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助于模块化机器人快速完成拆装任务,且同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图4 零件装配任务下机器人控制轨迹
4 结束语
高精度位置控制机器人的过程当中,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机器人刚度,当刚度大到一定程度时,机器人与环境间的作用力将瞬时剧增,破坏机械结构,降低其平稳控制能力,严重时还有可能令机器人失去控制。故柔顺控制理念脱颖而出,使机器人与环境之间实现有效的动态接触。由科技发展催生出的模块化机器人,凭借高扩展、低成本等优势,打破了环境复杂、任务多样的工作限制条件,并逐渐广泛应用于各大重要领域中。综上,将用于快速拆装的模块化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柔顺控制方法。
为更好地实现机器人与环境间的交互友好性,未来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若处于未知环境状态,应采用绳牵引并联策略驱动机器人,通过绳索自身的柔顺性进一步优化柔顺控制效果;深入学习仿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加强模块化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相似度,满足工业、服务、医疗等水平要求;对于高精度要求的逆向运动学计算,需增加遍历迭代算法的迭代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