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夹板与单纯牙周夹板治疗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牙齿功能及美学效果的影响

2022-12-01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夹板牙周病前牙

徐 钰

(湖北省应城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湖北 孝感 432400)

牙周病指牙周组织结构严重感染,是我国口腔科的常见疾病。据统计,全球范围内中年以上人群牙周病的发病率为8%~30%[1]。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牙周支持组织发生破坏性炎症,进而导致牙龈炎症、出血、牙齿松动及移位[2]。其中前牙移位较为常见,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则会进一步加大牙间隙,造成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破坏牙齿稳定,造成唇向散开、牙齿畸形及扭转等改变,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嘴唇倾斜和前牙脱落,这不仅影响患者牙齿咀嚼功能,还严重损害了患者面部美观,给其带来极大痛苦[3]。近年来,临床上治疗牙周病的方法较多,但对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牙齿扭转、咬合创伤等问题却无明显效果[4]。正畸治疗是我国治疗牙齿不齐的常用手段,相关研究显示[5],对牙周病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矫治,可有效消除牙合创伤,纠正前牙病理性移位,缩小前牙间隙。为进一步提高矫治效果,本研究将正畸治疗与牙周夹板联合应用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中并进行疗效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笔者医院治疗的80例因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联合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3.61±5.64)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44.14±5.1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重度牙周炎的诊断标准[6],出现前牙严重松动、咀嚼功能障碍等症状,并明确诊断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者;②强烈要求保留患牙者;③未发生牙髓、牙体和根尖周病变者;④未接受过正畸治疗者;⑤双侧尖牙松动度<Ⅰ度者;⑥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患有精神类疾病及认知障碍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凝血功能异常者。

1.4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等基础治疗,并给予口腔卫生指导,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1.4.1 对照组:采用单纯牙周夹板治疗。使用不锈钢丝联合复合树脂夹板进行操作,于固定基牙牙间隙使用不锈钢丝进行唇舌侧“8”字交叉结扎,拧紧后将尾端弯入牙间隙,彻底清洁牙面后吹干,使用牙面涂布粘接剂,光照1 min后使用高强度流动树脂覆盖于钢丝上,并调整树脂形态,进行光照固化、打磨,调整咬合。

1.4.2 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正畸治疗。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在移动的牙齿上粘接托槽,使用钛镍圆丝矫正移动的前牙,使用多曲唇弓压低上下前牙,结扎尖牙,两侧尖牙间挂橡皮链,使前牙内收,并使用保持器保持固定。随时观察患者口腔和牙周情况,并根据牙周支持组织情况和患者耐受情况调整正畸力的大小。正畸治疗期间每隔1个月复诊1次,每3个月进行牙周清洁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相关临床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探诊深度、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临床牙冠长度、牙根长度、牙周袋深度和牙槽骨高度。

1.5.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

1.5.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

1.5.4 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该表分为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3个维度,每个维度1~3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探诊深度、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临床牙冠长度、牙根长度、牙周袋深度和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探诊深度、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牙周袋深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牙冠长度也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探诊深度、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和临床牙冠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牙根长度、牙周袋深度和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例,±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例,±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探诊深度/mm 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 临床附着丧失/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40 2.98±0.88 2.26±0.38* 54.46±7.66 43.16±5.47* 2.45±0.67 1.75±0.47*对照组 40 3.11±0.53 2.64±0.56* 53.87±8.30 48.09±6.85* 2.51±0.63 2.10±0.51*t值 0.800 3.551 0.330 3.557 0.413 3.192 P值 0.426 0.001 0.742 0.001 0.681 0.002组别 例数 临床牙冠长度/mm 牙根长度/mm 牙周袋深度/mm 牙槽骨高度/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40 8.23±1.35 7.10±1.62* 11.54±1.81 11.23±1.23 4.87±1.41 3.67±1.20* 5.15±1.41 5.23±1.27对照组 40 8.31±1.67 7.97±1.85 11.49±1.76 11.33±1.52 4.92±1.36 3.97±1.38* 5.18±1.61 5.20±1.55 t值 0.236 2.238 0.125 0.323 0.161 1.038 0.089 0.095 P值 0.814 0.028 0.901 0.747 0.872 0.303 0.930 0.92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齿松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牙齿松动度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比较 (±s,m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齿松动度比较 (±s,m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40 2.63±0.73 0.36±0.11对照组 40 2.59±0.69 0.68±0.18 t值 0.252 9.594 P值 0.802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例,±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例,±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IL-6/(ng/L) TNF-α/(μg/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40 31.16±5.06 21.47±4.12* 2.61±0.46 1.63±0.37* 18.68±3.09 8.98±2.17*对照组 40 31.57±5.42 23.59±4.79* 2.58±0.51 2.11±0.41* 18.37±3.56 10.77±2.94*t值 0.350 2.122 0.276 5.497 0.416 3.099 P值 0.728 0.037 0.783 0.000 0.679 0.003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功能性 舒适性 美观性联合组 40 2.46±0.53 2.27±0.44 2.51±0.65对照组 40 1.95±0.47 1.98±0.45 1.93±0.50 t值 4.553 2.914 4.473 P值 0.000 0.005 0.000

3 讨论

牙周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当牙龈炎症持续扩散造成牙龈和牙周胶原纤维破坏,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即发展成为牙周炎。牙周病通常由口腔厌氧菌感染后导致,当牙周组织损伤不足以支撑牙齿时,则会导致牙齿畸形、临床牙冠变短、牙齿松动移位,尤其以前牙移位最为明显,严重者还可发生牙齿脱落,咀嚼功能受损,甚至面部畸形。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消除炎症,控制疾病进展,稳定牙周组织环境,但不能有效纠正牙位置、消除牙合创伤、关闭或缩小间隙等,同时也无法解决患者牙齿美观问题,故应根据牙齿具体畸形情况选择最佳矫治方案[7-9]。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正畸治疗前需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待牙周稳定后进行正畸治疗可有效纠正前牙病理性移位[10]。

有研究显示[11],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夹板治疗可有效改善牙列畸形。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可有效内收散开、变形及移位的前牙,通过发挥连续清理作用对牙槽骨和牙周膜进行重建,可有效清除创伤,恢复咬合关系,同时还可有效维护正畸效果,提高治疗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探诊深度、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和临床牙冠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牙齿松动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夹板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可有效控制牙周病进一步恶化,稳定治疗效果,这与钟寒等[12]研究结果相符。CRP是发现最早的急性时相反应物,当发生牙周病时,炎症刺激可导致机体发生急性期反应,导致血清CRP水平升高,反过来,CRP水平的升高又可促进牙周组织炎症反应中炎性介质的表达[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夹板治疗可有效调节牙周和牙弓,对牙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有重要作用,从而降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机体炎症水平。与此同时,后期仍需注意口腔清洁,做好口腔卫生,及时消除口腔炎症,从而避免牙周疾病的复发[14]。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夹板治疗可有效矫正前牙扇形移位,疗效稳定,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夹板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可有效减小探诊深度、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和临床牙冠长度等临床指标,促进患者牙齿功能恢复,同时还可改善患者口腔炎症状态和美观程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夹板牙周病前牙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牙周病致错畸形正畸治疗中邻面去釉治疗的效果研究
定义风格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
浅议前牙死髓变色美容治疗的初步探讨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桥在慢性牙周病治疗中的探讨
纤维桩与金属桩在前牙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前牙烤瓷冠美容修复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