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事件的多重对应对语义异指的解释*

2022-12-01

外语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心语百科空位

杨 静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提 要:本文通过分析异指定中结构发现,认知配价关系直接把异指单位整合的动力归因于词汇层面的百科语义对应关系,这使得其对异指现象的解释力不足。 因此本文提出,应构建基于事件的多层级对应关系,以便为异指结构提供更具心理现实性的解释。 据此,语义同指和语义异指的区分在于前者仅包含一层语义对应关系,而后者包含多重语义对应关系,赋予异指结构更丰富的内涵。 语义异指的产生源于说话人试图突显事件层面的语义对应,而使词汇层面的常规对应关系背景化。 词汇层面的对应客观存在,是支撑事件层面对应的基石和前提,而事件层面的对应则更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识解。

1 引言

复杂的语言结构产生于表达复杂思想的需求,因此小的语言单位如何整合为大的语言单位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焦点①。 生成语法提出语义组合的积木理论(Building Block Theory of Meaning),小单位就像搭建积木一样组合成大的单位,组合单位各自为整体单位做出自身贡献,它们之间不存在语义重叠(Sweetser 1999:136)。 然而,认知语言学提出,整合单位之间必须具有语义重叠,语义重叠的本质是概念重叠(Langacker 1987:94,2008:183)。 该观点在Langacker(2008:183 -214)的配价关系(Valence Relation)中已得到系统的阐释,包括4 个部分:对应(correspondence)、侧显因子(profile determinancy)、自主—依存(autonomy and dependence)及成分顺序(constituency)。 其中,对应最具基础性,它指两个单位只有它们的概念次结构相对应,才能整合成复合结构,比如在under the table 中,the table 作为名词短语,表达事物,具有语义自足性,不依赖其他成分就能完整表义,因此是自主成分,而under 是介词,表达射体(trajector)和路标(landmark)②之间垂直的空间关系,其语义结构中暗含射体和路标的精细化空位(elaboration site,简称e-site)③,需要用具体概念阐释,因此是依存成分,the table 作为具体事物,与路标空位具有对应关系,填入该空位,便能形成under the table. 可见语言单位整合的动力是依存成分可提供与自主成分具有范畴化关系的精细化空位(Langacker 2008:198),对应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范畴化关系④。 范畴化是通用认知能力,配价关系通过其解释语言单位的整合,符合认知语言学“语言能力来自通用认知能力”的假设。

目前认知语法关注的整合现象一般都包含明显的对应成分(张翼2014),即语义同指结构,却对语义异指结构缺少关注。 根据整合单位间是否具有直接的语义对应关系,可以把语义整合分为语义同指和语义异指。 其中语义同指表示句法上具有直接成分关系,语义上也存在直接联系的形义一致现象,上文的under the table 就是语义同指现象。 语义异指则是句法上具有直接成分关系,但语义上并不发生联系的形义扭曲现象(张国宪2006:299 -301),例如:

①1992 年的圣诞节是赫本最快乐的日子。

例①中“快乐”虽是“日子”的定语,却在语义上指向“赫本”,又如“悲伤的故事、愤怒的拳头”等。 学界将这类现象称为间接修饰定语(峻峡1990)、间接性偏正结构(邹立志 肖永华2004)、定语的移位(温锁林 雒自清2000)、移就(徐盛桓2011)⑤等。 为突显其异指性,本文采用陈鸿瑶(2012)的观点称之为异指定语,以便与同指定语区分。 认知语法也注意到异指定语的存在,并基于“侧显—活跃区不一致”(Profile/Active Zone Discrepancy)解释其理据,认为语义异指的理据是异指单位A 激活与异指单位B 具有语义对应关系的百科知识,从而整合成功。 下文将分析表明,这实质上是将百科知识义的表征和激活的任务均分配给词汇,未充分考虑语境中事件的作用,掩盖语义对应的多重性,不利于为异指现象提供具有心理现实性的解释。

2 认知语法视野下的异指定中结构

2.1 同指定中结构的认知解释

在探讨异指定中结构之前,有必要先回顾认知语法如何解释同指定中结构。 Langacker(1987:278)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整合单位之间的概念次结构是对应的。 基于认知配价关系,认知语法提出,修饰语和中心语整合的本质是修饰语概念结构中所暗含的射体空位与中心语的概念次结构具备语义对应关系(同上2008:321),即两者是范畴化关系,前者允准(sanction)后者,后者例示(instantiate)前者,如anxious woman 中,anxious的概念结构中预设着一个有生的(animate)射体空位,woman 与该空位可构成范畴化关系,填入该空位便形成anxious woman,同指定中结构的整合见图1:

图1 同指定中结构整合图

图1中,左边大方框中的圆圈表示修饰语所暗含的射体精细化空位,图中用tr 表示,右边方框的woman 与该空位预设的语义具有范畴化关系,因此能填入该空位,形成anxious woman,右边方框比左边方框的边线更粗黑,表示它是决定复合结构语法性质的侧显因子。

2.2 异指定中结构的认知解释

Langacker(2008:331)注意到定语和中心语存在异指情况,并指出这些现象并不边缘,如reluctant agreement, conscious awareness, informed consent 等,此处reluctant,conscious 和informed 描述人的态度和心理状态,其概念结构中预设着“人”的存在,其中心语却是较为抽象的概念,然而上述结构却广为接受,并未形成语义异常。Langacker 基于侧显—活跃区不一致来解释该现象。 侧显—活跃区不一致是指语言单位侧显的概念与其参与到整合关系的部分不一致(Langacker 1984:177),例如:

②a. Your dog bit my cat.

b. Your dog bit my cat on the end of its tail with its four front sharp teeth.

例②中bite 的概念结构中预设着射体和路标空位,分别被dog 和cat 填入,以此得到精细化阐释。 然而,两个参与者并非完全投入到动词所表达的行为中,其中dog 的参与部位为牙齿,cat 参与的部位是尾巴,直接参与整合关系的活跃区,与[DOG]和[CAT]所侧显的概念不一致。 语言通常不会将活跃区完全表达出来,因此②b 虽合乎语法,却罕见使用。 这说明认知颗粒度并非越高越好,人们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精确性。

Langacker(2008:331 -334)提出异指定中结构的产生也源自侧显—活跃区不一致。 在reluctant agreement 中,reluctant 暗含具备该心理态度的主体,agreement 是说话人对行为物化(reification)的产物,行为的概念结构中也暗含着行为主体。 通过侧显—活跃区不一致,就能在agreement的概念结构中激活其主体。 由此,reluctant 就可与agreement 所预设的行为主体产生语义对应,两者得以整合。 在此过程中,agreement 是通达行为主体的参照点和中转站,reluctant 和agreement 整合过程见图2(同上:331):

图2 reluctant agreement 整合图

图中左侧大方框中的小方框表示修饰语,小圆圈表示修饰语预设的射体空位,右侧方框表示行为名词,通过该行为可激活其主体,图中用小圆圈表示。 fast car,loud parrot,unhealthy diet 产生的认知机理与此类同。 总之,异指定中结构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心语可作为参照点激活活跃区,从而与修饰语的概念结构中所暗含的射体空位取得语义对应,使两者得以整合。

Langacker(2008:333)指出,异指现象不仅在定语中出现,也普遍存在于其他语言层面。 当两个单位整合时,每个单位都会激活一系列相关概念,这些概念都可能成为整合单位的活跃区,从而为语言单位提供与另一单位整合的语义对应关系。 可见,Langacker 对异指定中结构的分析代表其对异指现象的一般看法,即语义异指在侧显—活跃区不一致这种作用的协调下,取得语义对应。

3 异指定中结构认知解释的问题及对策

3.1 异指定中结构认知解释存在的问题

前文回顾了Langacker 对异指定中结构的分析,并据此管窥了其对异指现象的一般看法。 然而,现有的解释方案仍至少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首先,从图2可见,定语和中心语的概念结构中都暗含着一个射体空位,在reluctant agreement中,reluctant 暗含着具有该态度的主体,agreement则暗含着执行该行为的主体。 Langacker 在图2中直接用虚线将这两个空位连接起来,以表示两者指称同一对象。 然而问题是,在词汇层面,这两个主体都抽象地存在,人们是如何将两者视为一体?正如Fauconnier 和Turner(2002:6/249)所言,同一身份(identity)的识别,即“A =A”,是需要付出认知努力的。 Langacker 的方案似乎认为这是给定的,不证自明的。 然而该问题若不解决,异指定中结构的整合就会失去共同的语义基础,语义异指现象就难以得到圆满的解释。

其次,现有方案认为,异指定中结构整合的动力来自中心语激活与修饰语相对应的百科知识义,即前文所言的活跃区。 按照语义百科观⑥,词汇语义是多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在不同场景其突显的意义不同,由此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中心语凭借何种认知机制激活特定的百科义? Fauconnier和Turner(2002:22)也指出,意义的激活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免费的”。 可见,锁定激活产生的条件是解释语义异指的必要步骤。 徐盛桓(2011)在梳理移就(异指定中结构的一种)的相关研究时也指出,已有的认知解释,包括映射、压制和合成理论都只是描述现象,尚未说明为何可以压制,以及如何压制等问题。 Langacker 的解释也存在类似问题,他只是简单地将语义异指整合归结于整合单位的百科义,尚未回答词汇是如何激活特定的百科义。

上述两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Langacker 把百科义表征和激活的任务完全分配给整合单位的词汇义,在解释异指定中结构时表现为,Langacker将百科义的表征和激活的任务都归于中心语,却未充分考虑语境在百科义激活中的作用,这一点从其表述和图示中均可看出。 如Langacker(2008:331)认为,异指定中结构可被接受的原因需要从其整合单位意义的具体细节,以及两者之间的概念整合中去寻找,又如中心语的活跃区可调节其侧显的事体参与到异指定语的整合。 此外,图2中百科义的表征和激活也位于中心语的概念结构中。 但是,他对活跃区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调节侧显事体参与整合等关键问题却付之阙如。

将百科义表征和激活的任务均分配给词汇,不利于为语义异指现象提供充分的、具有心理现实性的解释。 这从Langacker(1987:283)提供的另一个例子看得更为明显,那就是elephant ribbon. 表面上,elephant 和ribbon 的词汇义不存在对应关系,但Langacker 认为二者在特殊场景下可以整合,如动物园园长给动物管理员送礼物,并使用不同缎带包装不同管理员的礼物,给大象管理员包装礼物时,他可能会说:

③Where did I put the elephant ribbon?

Langacker 提出elephant ribbon 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这两个词分别激活[大象管理员]和[礼物接受者]的概念。 elephant 的百科知识中无疑包含着[大象管理员],但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激活,以及是否所有人都可同时激活这一概念就值得怀疑。 我们做过一个10 人的调查,询问被试“看到elephant 之后会想到什么?”,答案有“象鼻、行动迟缓、非洲大草原、泰国、脾气温和、大象腿”等,没有人说想到“动物管理员”,甚至没有两个人给出相同的答案。 这表明单凭elephant 既无法激活[大象管理员],甚至也无法同时激活相同概念。该分析也适用于ribbon,ribbon 首先要激活[礼物],才能激活[礼物接受者],这一激活的概念距离更远,难度更大。 总之,词汇的百科义过于庞杂,无法仅通过词汇来激活适切的百科义,因此应该进一步审视百科义激活的条件。 Paradis(2004:246)也认为,以Langacker 为代表的学者所发展的转喻模式(包括参照点和激活现象)过于宽泛,不适用于具体的语义分析。

3.2 基于事件的多重对应关系对异指定中结构的解释

从上文不难发现,认知配价关系在解释语义异指时,将百科义的表征和激活都归于词汇。 本节将以异指定中结构为例,说明在异指整合中考虑语境的必要性。 语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的信息层次非常丰富,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无限制地将所有语境都考虑在内。 这与认知的范围(scope)相关,范围分为直接范围和最大范围。 直接范围指语言单位表征的范围,最大范围则是合理连贯解读语言单位所需的最大范围(Langacker 1987:118)。 结合异指定中结构的实情,本文认为最大范围限制在事件层面即可,原因主要有:(1)事件域认知模型(王寅2007)认为,语义的阐释离不开各类事件,因为人们以事件为单位表征世界,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在头脑里;(2)语义异指最容易在事件范围内产生,事件的构成通常是异质的,不同的识解最容易产生不同句式(施春宏2008)。

如前文所述,异指定中结构要成立,其前提就是保证两个单位都蕴含共同的主体。 问题是该如何保证两个主体的同一性? 此处仍以reluctant agreement 为例,reluctant 和agreement 的概念结构中均包含着一个主体,这里分别用X1和X2表示,例如:

④a. X1was reluctant.

b. X2agreed.⑦

问题是如何确保两者的同一性,即X1=X2,唯有如此两者才能整合。 然而,这种同一性无法仅在词汇层面得到确认,因为reluctant 和agree 都是关系类成分⑧,是依存单位,词汇内部关于主体的信息是抽象存在的,因此Langacker 直接在两类关系的概念结构之间画虚线将两个抽象的主体空位等同起来欠妥。 陈鸿瑶(2012)基于概念整合分析异指定中结构时指出,异指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联系通过受指对象这一第三方来实现。这一观点给予我们较大的启示,但她未曾阐明该第三方从何而来,以及它如何与异指结构建立联系。 笔者认为,在异指定中结构中,第三方来自具体的事件。 此处用X3表示,通常是事件中的具体参与者,同时参与到reluctant 和agree 两类关系中,X3可以精细化阐释reluctant 和agree 暗含的主体空位,这两个关系由此变得更为具体,也即告诉我们X3=X1,X3=X2,从而得到X1=X2,X1和X2由此取得同一性。 须强调的是,该结论只能在事件的背景下得出,一旦脱离事件,很难将X1和X2联系起来。 据此,图2的reluctant 和agreement 的整合模式可修补为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事件的多重对应模型

图3 中,reluctant 和agree 分别暗含着主体空位X1和X2,图中用虚线圆圈表示,因为两者均抽象存在,需通型过事件中具体的主体X3对其进行精细化阐释,以保证其同一性。 然而,X3 在reluctant agreement 中并未得到显性编码,因此X3在图中也用虚线圆圈表示。 此外,由于三者的关联必须在事件中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最外面加上虚框表示事件,用虚框的原因主要有:(1)事件并未完整地呈现于语言表达式中;(2)能更好地展现事件的开放性,为跨事件整合奠定基础,隐喻类异指定中结构就产生于跨事件整合,如“枯萎的精神、红火的日子”等(王霜梅2008)。 但转喻和隐喻是连续体,我们应该先立足于阐明单个事件内部的对应模式,再考察跨事件的对应模式。

然而,保证两个关系的主体具有同一性只是两者整合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试想X3在A 时间内具有reluctant 这一态度,却在B 时间发出agree 这一行为,且A 和B 间距较长(如一天),reluctant 和agree 就不可能整合成功。 因此,reluctant 和agree 首先在时间上必须具有共时性,且在说话人的识解中reluctant 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agree,也即reluctant 会使agree 呈现出某些外在或内在的特征,如影响agree 这一行为的表情、语气等,使之与happy agreement 有所不同。凭借这种影响关系,reluctant 和agree 才有整合的可能,由此形成主体X3的态度reluctant 与行为agree 共时并对其产生影响的识解模式。 这是上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即修饰语通过其与中心语在事件中的关联来激活后者关于其行为主体的信息。 可见,第二个问题的解答也必须依赖于事件。

图3显示事件除了让X1 和X2 取得同一性,还会突显reluctant 和agree 之间的关联,图中用simultanesous,influence 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时影响关系,本文认为这才是reluctant agreement 形成语义对应的基础。 徐盛桓(2011)也提出,“移就”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修饰语所表示的属性,是中心语所表示事物的一种属性所带来的,如“快乐的节日”中,“节日”能带给人快乐。 该观点强调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联,并提出移就的表达不仅涉及修饰语所表示的主体心情的“映射”,还需要从一个较大的整体来把握相关事物的涌现,要同中心词所表示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 本文则认为这一“更大的整体”在异指定中构式中体现为“事件”。

除了上述的共时影响关系外,异指定语与中心语在事件中还存在其他关系类型。 赵春利(2007)概括出6 种情感类异指定语与中心语共现的语义类型:(1)情感与情感属性域——激动的心情、紧张的情绪;(2)情感与情感呈现体——沉痛的语调、激动的口吻;(3)情感与情感引发体——高兴的事情、无聊的新闻;(4)情感与情感导致体——激动的泪水、沮丧的叹息;(5)情感与情感逻辑体——恐惧的原因、绝望的背后;(6)情感与情感时空体——伤心的日子、寂寞的角落。

上述定语与中心语在事件中的关系可进一步概括为4 类:(1)为范畴化关系,其中的“心情和情绪”是“激动和紧张”的上位概念;(2)为呈现关系,即“语调和口吻”是呈现“沉痛和激动”的载体;(3)(4)均为因果关系,只是(3)是中心语引发定语,“事情引发高兴”,(4)为定语引发中心语,“激动引起泪水”;(5)也是因果关系,只是其中心语并非具体的原因或结果,而是对原因和结果的元语言表征。 (6)为伴随关系,情绪在某一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存在。 上述6 种关系类型只是列举性,而非穷尽性,前文分析的reluctant 和agreement 之间的共时影响关系就未被涵盖其中。

综上,异指定中结构形成的条件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所暗含的主体在事件中具有同一性,且两者之间具备某种关联。 语义异指和语义同指的区别在于,语义同指只包含一层语义对应关系,图3中的X3和X1以及X3和X2的整合都属于语义同指,即X3was reluctant 和X3agreed,该对应关系通常在词汇层面就具备,对事件的依赖性不大,也更加客观和常规。 而异指定中结构则包含3 层语义对应关系,其中两层是语义同指关系(图3中的X3X1和X3X2),它们为语义异指奠定基础,参与语义异指整合的两个单位所暗含的空位均为抽象空位(图中的X1和X2),需要通过第三方(X3)来保证两者的同一性,而这需要将其所在的事件考虑在内。 语义异指包含的语义对应层级更多,语义内涵也因此更丰富,它强调异指单位在事件中的关联,是说话人主观识解的产物,但3 类对应关系的突显度不同。 异指定中结构直接编码X1和X2的整合,说明X1X2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突显度更高。而词汇层面的整合,即X3X1和X3X2的对应关系,虽然被包含在异指定中结构中,但未获得显性表达,说明这两个对应关系被背景化。 在考察异指结构时,我们既要看到所有的关系对应层次,也要关注不同对应关系的突显程度差异。

由于人们对事件各要素识解的不同,整合单位在句法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

⑤a. She was reluctant when she agreed.

b. She reluctantly agrees to come.

c. Her reluctant agreement embarrassed me.

⑤a[RELUCTANT]和[AGREE]均为述谓成分,意在突显其时间性,但两者没有直接整合在一起,其“影响”关系被淡化,when 的存在使得两者的共时关系更突显,⑤b 和⑤c 中[RELUCTANT]和[AGREE]则形成直接成分,共时关系和影响关系均得到强化。 其中,⑤b 将[RELUCTANT]识解为副词,将[AGREE]识解为动词,[AGREE]的时间性获得突显,[RELUCTANT]的时间性被淡化;而⑤c 则将[RELUCTANT]识解为形容词,将[AGREE]物化为名词,两者的时间性在识解中均被取消。 总之,⑤b -c 均为语义异指结构,只是说话人根据需要,将前者实现为状语层面的异指现象,后者实现为定语层面的异指现象。

前文列举的异指定中结构的异指程度并不相同,其中reluctant agreement,informed consent,conscious awareness 的异指程度比fast car,loud parrot,unhealthy diet 的异指程度更高,因为例⑥通常不成立,但例⑦又能被接受。

⑥a.??The agreement was reluctant.

b.?*The consent was informed.

c.*The awareness is conscious.

⑦a. That car is fast.

b. The parrot is loud.

c. The diet is unhealthy.

这说明⑦的中心语所激活的活跃区在词汇的概念结构中已非常突显,人们已感受不到其异指性。 本文认为,这主要跟事件的中心度(centrality)⑨有关。 Langacker(1987:159)提出,语言单位所表征的百科知识义在规约化(conventionality)、类属性(genericity)、内在性(intrinsicness)和区分性(charateristicness)上有程度的差异。

我们认为,对词汇百科义上述4 个维度的评估,离不开从上述维度对事件的评估,毕竟事件才是产生和激活百科义的背景。 由此,规约化、类属性、内在性和区分性越高的事件,其产生的语义异指的可接受程度也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受到其异指性,如fast car 暗含着“Car runs”这一类属事件,该类句子是指类句(generic sentence)(又如Dog barks.),其类属性和规约性很高,中心度也因此较高。 类属事件的高中心度使人们可通过类属行为的属性来评估事物,产生fast car,loud parrot 这类表达。 而reluctant agreement,informed consent,conscious awareness 无法转化为例⑦,表明该类异指结构所蕴含事件的中心度较低,事件层面的对应关系尚未固化为词汇义,人们仍能明显意识到两者词汇义的不兼容。 可见,事件层面的对应和词汇层面的对应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呈连续体分布。 由此,语义同指和语义异指其实也是一个程度问题,没有截然区分的畛域。

张翼(2014)指出,语义百科观虽可为分析提供便利,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分析中无法有效限制单词激活的语义表征,语义组合就会生成力过强,导致解释缺乏预测力。 因此,语言单位百科知识义的描写,既要包括其激活的语义,也应该包括促成这种激活的心智运作(马辰庭2016:377)。 通过分析事件在异指定中结构中的作用,本文意在考察促成百科义激活的心智运作,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语义异指的范围,即在事件中有语义关联且共享同一主体的语言单位才可能形成语义异指结构。

4 结束语

语义研究应该关注一切让整合单位拥有连贯解读的结构(Langacker 2008:15,42)。 异指结构虽看似不符逻辑,然而它能成立是因为其暗含着更大的语义支撑网络。 认知配价关系在解释语义异指时,把百科义的表征和激活的任务均分配给异指整合单位的词汇义,却未充分考虑语境中事件的作用,这不利于为语义异指提供更具心理现实性的解释。 本文认为,在研究异指结构时,应基于语境中的事件,不仅要看到语言表层的语义对应关系,还应该关注潜藏其下的语义对应关系网络,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解释语义异指结构形成的缘由。 本文的探讨,期待能为其他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注释

①文献中有两个词描述该过程:组合(composition)和整合(integration)。 生成语法持组合观,认为句义等于单词义及其组成方式之和;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单位整合后,会产生不同于成分的新创义。 本文持整合观。

②射体和路标是图形与背景在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其中射体表示关系中的图形,而路标则是关系中第二突显的事物(Langacker 1987:231)。

③精细化空位指依存成分中预设的抽象概念空位(Langacker 1987:304)。

④范畴化关系指概念A 是评估概念B 的参照,即关注B是A 的例示(instantiation)还是延伸(extension)(Langacker 2008:170)(如the table是对under所暗含的路标空位的例示,两者是范畴化关系)。

⑤异指定语的范围大于移就,移就主要指把用于描述“人”的修饰语用来描写事物(徐盛桓2011),而异指定语还包括把描述行为的修饰语用于描述物,如“昨天周庄下了一场骤雨” 中的“骤” 就表示行为(陈鸿瑶2012)。

⑥字典义观认为,语言单位的意义与百科义之间具有清晰的界限,我们应该关注字典义而非百科义。 该观点与生成语法的语言自治观一脉相承。 认知语言学认为字典义和百科义之间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百科义也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Evans, Green 2006:208),把百科义纳入研究范围就预设着语言并非自治。

⑦此处的讨论主要是在概念层面,暂忽略词性,下文将阐明不同词性产生的缘由。

⑧认知语法将语言表达式可侧显的事体分为事物(thing)和关系(relation)两类,关系中暗含着参与者,表达参与者之间的关联,为依存成分,而事物可自主存在,是自主成分(Langacker 2008:67)。

⑨中心度指不同语义成分在特定语言单位中的突显程度(Langacker 1987:159),事件的中心度指事件在人们的认知中的突显程度。

猜你喜欢

中心语百科空位
富锂锰基三元材料Li1.167Ni0.167Co0.167Mn0.5O2中的氧空位形成*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乐乐“画”百科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Zn空位缺陷长余辉发光材料Zn1-δAl2O4-δ的研究
汉泰状语与中心语结构浅析
探索百科
空位
超有趣的互动百科
浅谈科技文章标题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