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翻译中的主体合作行为研究*

2022-12-01王政伟

外语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译者原文

王政伟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20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合作 747000)

提 要: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机合作是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策略手段。 本文通过对翻译与合作翻译的属性特征分析,说明二者之间的属种关系以及合作翻译有别于个体翻译的典型性特征,并根据主体与合作的词典学意义,从合作翻译中行为主体的合作关系与角色地位具体阐述合作翻译的主体合作行为特征。

1 引言

马建忠曾说,“夫译之为事难矣! 译之将奈何?”(马建忠2009:192)I. A. Richards 也认为,“世间至难,唯翻译之事”。 (转引自Nida 2001:3)译事之难,在于以语言文字为媒,协调翻译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有文献可考的译事以来,合作翻译多被奉为译事之难的破题良策,中西翻译史上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如近代中国的林纾与魏易、当代中国的杨宪益与戴乃迭、西方的葛浩文与林丽君等。 业界对合作翻译的理性认识最早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末。 袁锦翔认为,“合译可以加深译者对原作真义与风采的理解,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一些明显的差错”,“合译还可使译文地道流畅,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从而更易被他们接受”(袁锦翔1989:53 -58)。 郑延国发现,通过合作翻译,佛经翻译质量“由比较粗略发展到比较缜密以至更接近原本”,“译文在忠实原著的内容上日趋完善”,“译文愈加流畅,易于为人接受”(郑延国1995:25 -26)。 根据合译者的分工,张德让分别论述不同合译方式的优缺点,指出“合译的难点在于‘合一’,合译的目标就是追求全面地化合译为‘合一’”(张德让1999:25 -28)。 在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合作翻译常被认为是保障译出质量的有效方法,但业界对合作翻译也偶有反面否定之辞。 上世纪50 年代,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虽然赞同科学与哲学名著的集体翻译,但同时也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似乎应当个人单干。 即使二、三人合作,也应最后由一人执笔行文,以便风格统一”(老舍1984:131)。茅盾也认为,“翻译是一种个体劳动,尤其是文学翻译。 如果把一个作品由几个译者分译,要想求得译文风格的一致是有困难的,因此集体翻译不是很适当的办法”(茅盾1984:14)。 可见,凡事皆有利弊,如何趋利避害,当属合作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 目前的合作翻译研究多关注译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却忽略作者、读者等其他参与主体的角色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合作翻译的产品性质与传播效果。 根据翻译与合作翻译的各自属性,本文拟具体分析合作翻译与个体翻译的区别,并从行为主体的合作关系与角色地位两个方面阐述合作翻译中的主体行为特征。

2 翻译与合作翻译的属性特征分析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金岳霖1979:18)事物的属性指“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同上:15)。“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某类事物的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某类事物的固有属性,就是某类事物派生的特有属性。”(同上:16)要理清翻译与合作翻译的关系,需要根据各自的概念要素,合理解释两者特有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2.1 翻译的属性特征

梁启超指出,“翻译有二:一、以今翻古;二、以内翻外”(梁启超1936:1),即不只汉语与外语之间,汉语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转换也可称之为翻译。1959 年,雅各布森将翻译三分为语内、语际、符际(从非语言符号到语言符号的转换)翻译。 这虽冲破语言的樊篱,但他依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还是语际翻译(Jakobson 2000:114)。 20 世纪70、80 年代之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但有时却误将翻译当作其它学科的方法论工具,颠倒翻译研究与其它学科研究的主次关系,忽略语言转换这一关键性因素,影响对翻译特有属性的认识。 最近,通过重释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K. Marais 认为雅各布森在翻译概念化中缩小了皮尔斯翻译概念的范围(Marais 2019:14 -16),提出“有必要将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延至多模态/多媒体交际”,“不仅包括语言,而且包括所有有生命的事物之间基于符号的交际活动”(Robinson 2018:398)。 如此以来,翻译研究会冲破语言的樊篱,语言转换这一核心要素被去中心化,翻译研究的对象也更加泛化。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学界对翻译属性特征的认识也人言人殊。 但认识的发展只会深化,而不会改变事物的属性特征;事物属性特征的改变则意味着事物本身的变化。 “翻译概念的发展只是其外延的增加,而非其内涵之变化,因此翻译的本质属性并未改变。”(曹明伦2007:ⅹ)严格来讲,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语言是翻译的物质媒介。 缺少语言这种物质媒介,翻译也将不复存在,而以其它非语言符号为媒的转换行为不能称其为翻译。 所以,语言行为是判断翻译是否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翻译的特有属性之一。 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后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以及翻译的生物或生态符号学研究之所以有时会模糊翻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就是因为淡化甚至抹杀语言行为这一关键的、区别性特征。 除语言因素之外,通过广泛考查词典释义、专家观点、比喻描述等多种翻译定义,许钧和穆雷认为,转换与对等性是翻译本质的绝对属性,是构成翻译范畴的绝对条件;转换方式和对等程度则是相对属性与相对条件(许钧 穆雷2009:1 -6)。 转换是一个即时动词,非此即彼。 只有发生转换活动,语言才能由此及彼,翻译行为才有可能发生。 也就是说,转换是判断翻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翻译的特有属性之一。 对等是一个描述性形容词,只强调优劣程度,并不影响语言转换行为的发生,也就不能成为翻译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而语言转换活动一旦发生,就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 这种产品结果也必然会因转换方式、策略等与原文发生某种程度的关联。 没有语言转换,就没有翻译;有语言转换而没有对等关系,则是劣译或误译。 所以,对等只是判断翻译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只是翻译派生的特有属性。 最后,翻译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是翻译活动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所有的翻译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主体行为。 行为主体、语言与转换共同构成翻译行为的充要条件,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对等构成翻译判断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是翻译的固有属性;4 者共同构成翻译的特有属性,是翻译概念的4 个基本要素。

2.2 合作翻译的属性特征

合作翻译历史悠久,对它系统化的理论认识大致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末。 合作翻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即传统与现代意义之分。 从狭义(传统意义)上讲,有学者认为,合作翻译指由两位或两位以上译者合作进行的翻译行为(郑延国1995:23,O'Brien 2011:17, 刘立壹2002:89),“既包括分别以源语和目的语为母语的译者进行口头或笔头合作,也包括数名具有相同母语的译者之间对同一作品的翻译分工合作,还可以是上述两者之间的混合态”(王正2005:5);还有学者认为,合作翻译指“两位及以上的译者将一国文化对外翻译成目的语,向目的语国家进行的一项传播活动”(梁林歆 许明武2019:29)。 从广义(现代意义)上讲,有学者认为,合作翻译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者在翻译生产过程中的某种协作方式”(O'Brien 2011:17),“包含译者与译者、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及译者与读者间的通力合作”(王燕华2014:97);还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翻译是“融合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的‘合作’”(谢天振2015:14);“既可指译者之间的协作,又可指个人与企业的合作,还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合作”(孙婷2016:90);还有学者认为,合作翻译是“两位及以上的参与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国文化对外翻译成目的语,向目的语国家进行的一项传播活动”(梁林歆 许明武2019:29)。

可见,学界对合作翻译属性特征的认识同中有异。 首先,两种意义上的合作翻译均以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概念为基础,基本都包含语言、转换这两个核心要素。 其次,狭义上的合作翻译的共同义项是主体合作,所不同的是,有学者把合作翻译当作一项文化传播活动;与此相比,广义上的合作翻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手段的现代化及合作方式的多样化。 比较翻译与合作翻译的属性特征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属种关系:翻译是属,合作翻译是种;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翻译包含合作翻译,合作翻译包含于翻译。 主体合作是合作翻译之所以有别于个体翻译的区别性特征。 就合作翻译而言,主体合作是合作翻译都具有(但个体翻译都不具有)的特有属性;就翻译而言,主体合作是合作翻译但并非所有翻译都具有的偶有属性。 根据翻译与合作翻译以及合作翻译与个体翻译之间的属性特征差异,语言、转换、主体合作均为合作翻译的本质属性,共同构成合作翻译的充要条件;对等则为合作翻译的固有属性,即派生的特有属性,是合作翻译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4 者共同构成合作翻译的特有属性,是合作翻译概念的4 个基本要素。

此外,现代科技与管理手段只是辅助性的外在影响因素,只能作为辅助工具间接参与语言转换活动,并不能取代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也不能决定实质性的语言转换活动。 这些因素可能会使翻译与合作翻译的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却不会改变其本质属性。

3 合作翻译的主体行为特征

主体合作是合作翻译的本质属性之一。 从语法特征看,主体合作是个偏正结构:主体是前置限制成分,合作是中心成分。 主体在“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1780);合作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同上:550)。 主体的释义阐明合作翻译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特征,合作的释义阐明合作翻译中行为者的复数意义以及合作翻译有别于个体翻译的区别性特征。

3.1 行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根据翻译与合作翻译、个体翻译之间的属种关系,以及合作翻译与个体翻译之间的种差关系可知,这3 种语言转换过程所涉及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作者、原文读者、译者、目标语读者等,区别就在于各行为主体之间是否具有合作关系。 受传统翻译实践与思想观念的影响,译者被想当然地认为是翻译,尤其是个体翻译的行为主体,合作翻译也通常被认为是译者之间的合作行为。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拓宽合作翻译的思路,扩大合作主体的范围。 合作翻译慢慢开始走出译者合作的封闭圈子,逐渐形成一种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合作的发展态势(见下图)。

(OL:原语;TL:目标语;Wr:作者;Tr:译者;OR:原文读者;TR:目标语读者;Tf:转换;E:对等)

按照合作翻译中行为主体的组合关系,主体合作可分为内部合作与外部合作。 内部合作就是在某一方面(如写作、阅读或语言转换)主要行为特征相同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比如,译者与译者间的合作、读者与读者间的合作等。 内部合作是否成立还取决于合作翻译的另外两个必要条件,即语言与转换。 从语言方面讲,内部合作中,通常是具有一定翻译专业素养的译者之间的合作,以缩短原语与目标语语言文化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取得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读者与读者之间有时也会发生合作关系。 比如,古代译场中的集体翻译,现代公司成员对国外产品说明书的集体讨论,等等。 而一部作品通常只有一个作者,所以就作者来讲,基本不存在合作关系。 总体来讲,与专业译者相比,由于外语能力不足或缺乏必要的翻译专业素养,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合作要么偏重原文语言文化,出现死译、硬译的现象,要么偏重目标语言文化,从而影响合作翻译的效果。

外部合作就是在某一方面(如写作、阅读或语言转换)主要行为特征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合作,参与合作的行为主体可能有2 个、3个,也有可能是所有相关的行为主体。 由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有译者参与的情况下,外部合作对其他合作主体并没有专门的双语能力要求;而没有译者参与的交互合作则对参与主体有一定的双语能力要求,否则语言转换行为就不会顺利发生。 与内部合作相比,多元主体之间的交互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弥补某一合作主体在原语或目标语语言文化方面能力的不足,可以更加有效地保障语言转换的顺利进行,促进语言文化间的信息交流,提高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 比如,有作者或原文读者参与的交互合作会更益于对原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目标语读者的参与会有助于目标语语言的表达与接受;译者与作者的共同参与则可以更好地构架理解与表达之间的桥梁,更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3.2 主体合作行为中的角色地位

合作翻译中的主体互动形成各行为主体之间复杂的角色关系。 在没有专业译者参与的合作翻译中,其他行为主体如扮演译者的角色,结果会模糊译者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身份特征,混淆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 而且,由于双语能力缺失或不足,有时还会因为各行为主体行为目的的差异,语言转换行为通常会大大降低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影响翻译产品的质量,产生对原文的误译,甚至会产生与原文大相径庭的改写、改编。

在译者主体参与的交互合作翻译中,译者是语言转换的行为主导者。 译者的母语语言文化身份必然会影响翻译行为的过程与结果,而译者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就是调和语言文化矛盾,是减少这种影响的比较有效的策略。 译者、作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译者对原作主题思想、作者语言风格等的理解,通过最大程度上了解作者的创作特色,使译作接近原作的文本特征。 译者、原文读者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了解原作的语言文化环境、风土人情等非文本特征,帮助译者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原作。 尤其是对已故或佚名作者的原作,译者、原文读者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更为必要。 而译者、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合作则有助于译者更好地了解目标语的语言文化,有利于以目标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翻译原语语言文化,有利于译作的传播与接受。 由所有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翻译,更有益于优化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然而,当前学界讨论最多的只是译者与译者之间的内部合作,如本土译者合作、外国译者合作、跨国译者合作,其行为主体基本都兼通双语,都能积极参与语言转换活动。 特别是跨国合作,当前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合作翻译模式。 但受传统的顺向翻译与逆向翻译观念的影响,跨国合作中占主导地位的通常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这会影响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影响原语语言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而前文所述的多元交互合作翻译的优势正体现出单一的译者内部合作的劣势。

简而言之,各行为主体在合作翻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均对合作翻译过程及其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者始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关键参与者,是影响语言转换与对等程度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作者、原文读者、译者、目标语读者共同参与的交互合作则是调和语言文化矛盾最理想的主体合作翻译模式。

4 结束语

合作翻译是由具有相同或不同主体行为特征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语言转换活动,翻译与合作翻译具有概念上的属种关系,合作翻译区别于翻译的最重要的属性特征是主体合作。 各行为主体在合作翻译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主体行为功能,都会影响语言转换过程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而占主导地位的则始终是译者主体。 所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导功能,协调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作者、原文读者、译者、目标语读者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应是最佳的主体合作翻译模式,也是通向“善译”“化境”“完美翻译”的理想之路。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