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ОППП 翻译导图的构念阐释:基于诗性隐喻的翻译*

2022-12-01赵梦雪

外语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喻体诗性俄语

赵梦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北京 100089)

提 要:诗性隐喻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隐喻,兼具语言的含蓄性、修辞的艺术性、浓厚的文化色彩与鲜明的个性色彩,也正因如此,诗性隐喻对译者构成一大挑战。 诗性隐喻的译文能否为目标语受众所理解与接受,直接影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有鉴于此,本文以功能对等原则为指导,以政治文献中的诗性隐喻的翻译为例,设计出ОППП 翻译导图,从信息加工、策略规划、结构重建和效果检验4 个步骤深入探讨诗性隐喻的翻译路径。

1 引言

隐喻起源于人类对世界感知的共鸣,然而除人类认知体验共性外,不能忽视隐喻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个性,且恰恰在诗性隐喻这样的语言表达手段中,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性表现得极为突出。早在1725 年,维柯(Giambattista Vico)就在《新科学》中提出,“诗性智慧”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是文化、科学与哲学的根源。 最初的诗人们正是通过隐喻才得以将情感移觉于事物。 (维柯1997:161 -167)在此基础上,巴菲尔德(Owen Barfield)提出诗性隐喻(poetic metaphor)的概念,他认为,在人类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追踪到两个相反的原则:第一种原则被称为非诗意或反诗意的原则,它促使人们将简单的意义分成若干孤立的概念,以便观察其中的差异;第二个原则由语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促使人们从主观视角捕捉事物间的相似性,正是借助这一原则,诗人将那些无法借助概念描述的现实通过个体思维的努力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性隐喻的意义所在。 (Barfield 1987:87 -88)可以说,“诗性隐喻是人确立了主体性之后以独一的方式对世界的再‘命名’。”(马大康 胡勇2005:92)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特纳(Mark Turner)批判地继承巴菲尔德的这一观点并开创性地从认知视角界定诗性隐喻,二位学者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区分基本隐喻(basic conceptual metaphor)和诗性隐喻,并指出诗性隐喻是基本隐喻的延伸且比基本隐喻更难理解。 (Lakoff,Turner 1989)胡壮麟则认为,“凡在本学科中出现的不落俗套, 从其它学科或义域引入的, 具有创新意义的表述, 都可以被视为诗性隐喻”(胡壮麟2021:124)。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发现,诗性隐喻作为一类非常规性隐喻,与主体意识具有密切关联,“所谓‘诗性’即‘原创’。”(徐文秀 绪可望2010:170)此外,“诗性隐喻不局限于诗歌或文学创作,可以被扩展到电影艺术、科学、政治等多个领域”(胡壮麟2021:126)。

在我国,诗性隐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献中,“纸老虎”隐喻、“黑白猫”隐喻、“两山论”隐喻均是广为流传的诗性隐喻。 借助诗性隐喻,一些复杂的政治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意图可以通过与常见的喻体意象跨域映射,变得生动具象,此外,诗性隐喻又能赋予文本以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政治文献中的诗性隐喻注重意境,表达含蓄。 对于源语受众而言,理解它们并不困难,因为源语受众和源语作者共享着相似的认知心理机制、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近的文化修养等。 但如何在翻译中准确解读诗性隐喻并转码到目标语文化,使目标语受众准确领会其喻义,得到与源语受众相似的阅读体验,对译者而言却难度不小。 为有效提高诗性隐喻的翻译质量,本文拟着重分析诗性隐喻的特殊性及其翻译难点,以功能对等原则为指导,提出4 步式翻译导图(简称ОППП),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重要政治文献中诗性隐喻的翻译路径及策略。

2 诗性隐喻的特殊性及其翻译难点

认知语言学认为,基本隐喻是人类认知抽象概念的主要方法,它们在语言中成为“惯例”,与“共同经验”共同发挥认知作用,而诗性隐喻则是基本隐喻的一种延伸和再创造。 正是借助认知的参与, 我们才得以辨识诗性隐喻中的喻底(即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 诗性隐喻与基本隐喻的根本区别也正体现在识别喻底时的认知负荷上。

基本隐喻的一大特点为喻底是显性的,也就是说,这类隐喻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识别与接受。 由于人类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具有某些共性的认知体验(例如:对时空、生死的共性体验等),因而处理这类隐喻时,字面对译的方式完全可行。 例如,在翻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时,由于人们对海洋这一空间的认知体验具有共性,因此采用直译策略翻译“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将其译为безбрежный океан мирового рынка 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译法不仅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世界市场的浩大规模,也能展现出其瞬息万变的特点。

相比之下,诗性隐喻的喻底则是隐性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往往基于作者对所属社会文化、民俗传统、气候地理等事物的独特体验,作者将什么样的喻体特征映射到本体上, 完全取决于其创作背景和意图,因此在解读诗性隐喻的喻底时,认知负荷远远高于其他隐喻。 胡和平认为,诗性隐喻可以分为“情感类隐喻、对抽象事物的隐喻、超越时空的隐喻、对故事情节的隐喻、整合会意的隐喻以及复合性隐喻”(胡和平2005:225 -231)。而政治文献中的诗性隐喻往往具有多重属性,例如:“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一句中的诗性隐喻就兼具超时空性、复合性及整合性,具体表现为该隐喻运用了“一叶知秋”(《淮南子·说山训》)和“见微知著”(《韩非子·说林上》)等典故,典故本身即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化隐喻,认知主体需要借助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来感知、体验、理解当下事件;同时,在语言形式上该隐喻由“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等多个喻体对“领导干部见微知著的能力”这一本体进行复合映射,多重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并列等关系,相互映照渗透;最后,该隐喻又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整合到一处,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同源性诗性效果。 正因解读诗性隐喻时,认知主体需要付出多重认知努力,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着力在目标语中将诗性隐喻的深层语义信息重构出来,而不能追求形式的对等,否则很容易造成“因词害意”的问题。

诗性隐喻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策略应区别于其他隐喻,但译者在翻译政治文献时往往容易忽视对其翻译策略的调整,而翻译策略选择不当又会造成诸多问题,例如,对诗性隐喻中一些极具民族特征的喻体意象处理不当,使译文偏离源语本该激发的语义联想;在目标语中对诗性隐喻进行过度阐释,造成目标语受众过重的认知负荷等。

3 功能对等原则对诗性隐喻翻译的指导

传统的翻译理论向来推崇等值论, 即译文和原文的语义对等。 然而,诗性隐喻的翻译并非仅仅是一个源语到目标语的语码转换过程,其评判标准不应该仅是“语义对等”,从这一意义来说,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functional equivalent principle)为诗性隐喻的翻译实操提供了宏观方向性指导。

由于重要政治文献具有权威性,我国译者格外注重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对应,追求信息和形式的双重对等,译者们大多认为,“直译法一方面可以保留源语文化,即把异质性元素引入到目标语文化,让读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另一方面,直译法可以避免译者的主观性阐释,从而实现与原作者最大程度的贴近与忠实”(陈双双2019:72)。 然而,对于政治文献中的诗性隐喻而言,形式对等实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以作者为导向的译法势必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读者对诗性隐喻的接受度。 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对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对译文质量的评判不能仅停留在词汇意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上,译者更要关注目标语受众理解与接受译文的程度。 因此,将源语受众理解原文的方式和目标语受众理解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非常重要。 功能对等原则认为,如果形式对应可以确保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调整形式就没有必要,但反之,若要获得与原文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则应根据以下原则对译文的形式作出调整:(1)若形式贴近的译文可能造成读者对所指意义的误解,则应对译文文字做出调整,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2)若形式贴近的译文艰深晦涩,则需要在文字上做出变通,译者应在还原原文可能意义的基础上,对意义晦涩模糊之处加以说明,从而避免读者臆测本不合理的意义;(3)若形式贴近的译文在语义和句法方面过于艰深,则应进行某种形式的改写,从而使译文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4)若形式贴近的译文有可能造成读者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破坏读者正确解读原文的风格,则有必要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5)调整译文的幅度要根据译文的用途来决定。 (Nida 2001:119 -123)

功能对等原则提出,源语和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差异越大,原文的文体越具特色,对译文做出形式调整的必要性就越大。 这一原则为诗性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用以审视译文与读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诗性隐喻的翻译中,如能做到信息和形式的双重对等无疑是最理想的翻译境界,不过,由于诗性隐喻既有语义含蓄性,又有修辞艺术性,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属性,形式上的对等往往会破坏信息的对等传递,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便不能执着于形式对等,而应首先确保译文所发挥的预期功能与原文对等。

4 ОППП 导图在诗性隐喻翻译中的运用

由于诗性隐喻翻译所涉及的认知因素、经验因素和文化变量较多,要求译文做到绝对的功能对等是不可能的,但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却是可能的,也是译者应该努力做到的,为此,笔者设计出四步式翻译导图(简称ОППП),旨在更好地应对诗性隐喻翻译实践,如图1所示。

图1 ОППП 导图模式

4.1 信息加工(обработка информации)

信息加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诗性隐喻的表层结构及其深层喻义。 据笔者统计,在我国的重要政治文献中诗性隐喻最常以如下几类结构出现:偏正式(喻体以定语形式出现)、并列式(喻体和本体以分句形式出现)、判断式(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替代式(喻体和本体只出现其一)。 例如:

①喻体以定语形式出现:“良好职业道德体现在执着坚守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习近平2020:326)

②喻体和本体以分句形式出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大业。”(同上:541)

③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上:19)

④只有本体:“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上:313)

⑤只有喻体:“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同上2017:23)

在所有诗性隐喻中,笔者认为最常见也最难译的便是偏正式隐喻,这类隐喻不仅常常隐藏本体,且往往以多喻体的形式出现,而喻体又常常包含在诗词典故、谣谚俗语等超时空隐喻中,对译者的信息加工能力形成巨大考验。 以例①为例,该句是包含多个次级隐喻的复合性隐喻,译者在信息加工时,首先需要对“望尽天涯路”等多个喻体意象进行“解构”,此时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还需要译者调动其自身文化储备,明确喻体出自《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和《青玉案·元夕》这两首宋词,译者需要通过认知的参与,推理出次级隐喻中“独上高楼”“那人”等喻体映射的本体,接下来则要根据政治文献的语境继续推导出以上诗句作为喻体与良好政治道德这一本体之间的隐含相似性,唯有经过多级信息加工,译者才能正确解读诗性隐喻的深层喻义。

4.2 策略规划(планирование стратегии)

策略规划即策略的选择,这一阶段不仅涉及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认知过程,同时也考验译者服务目标语受众的意识。 传统上,一般采用描写性方法对隐喻进行翻译,公认的译法有3 种,即:直译法(又称转换法)、意译法(又称释义法)和意象替代法(又称套用法)。 (Brocek 1981:77,张培基等1980:160)但对于诗性隐喻的翻译而言,直译法的使用应格外谨慎。 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指出“隐喻越是偏离源语的语言规范,译其意的理由就越充分,因为目标语的受众也有可能像源语受众一样对该隐喻感到困惑和震惊”(Newmark 2001:92)。 黄友义也曾指出,最好的对外译介“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黄友义2004:27)。

在诗性隐喻的翻译中,经验丰富的译者基本可以避免直译造成的意义、语法及语体错误,但直译引起的意义晦涩、语义空白和歧义等问题则往往容易被译者忽视。 由于文化差异,俄语国家受众往往对汉语中带有浓厚文化色彩、惟妙惟肖的隐喻意象感知程度偏低,甚至产生相反或错误的意象认知。 例如:

⑥“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习近平2017:8)/ /Товарищ Дэн Сяопин подчеркивал:«В процессе реформ и открытости надо действовать смелее и не бояться экспериментировать. Нельзя уподобляться женщине с забинтованными ножками».(Си Цзиньпин2018:10)

例⑥中译者保留了“小脚女人”这一喻体意象,通过直译将其译成женщина с забинтованными ножками(脚上缠了裹脚布的女人),虽然在文字转码上实现等值,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俄语受众而言,这一直译的意象不仅会造成意义晦涩,甚至可能被误读成“因脚受伤缠了绷带的女人”,难以使受众产生正确的语义联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新进行信息加工,找出隐性喻底,而后才能规划合理的翻译策略。 汉语中“小脚女人”这一喻体映射的是“胆小、守旧、不敢放手做事的人”这一本体,这里隐喻的作用是强调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畏手畏脚。 所以笔者认为,在翻译这一有语义空白的诗性隐喻时,应在译文中补充对本体意象的阐释,即:человек, не поспевающий за ходом событий,这种译法无疑更有利于诗性隐喻的等效传播。

在处理有语义空白的隐喻时,译者应充分挖掘隐喻的深层喻义,在译文中释古、释义、释典、释疑,从而确保重建俄语表层结构时,译文能被目标语受众最大化地接受。 然而,即便在一些语境下为直译添加阐释可以帮助俄语受众更好地理解喻体意象,但有时译文会出现篇幅过大的问题,且过度的阐释可能会给受众造成信息负荷与认知负担,从而使阅读动机不强的受众放弃阅读。 例如:

⑦“过去几年‘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 (习近平2020:488)/ /В минувшие 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было завершено общее планирование Одного Пояса Одного Пути, была нарисована одна великая картина в стиле«сеи» ( название стиля происходит от двух слов: се — писать, и — идея,смысл. Основа этого стиля — передача идеи, самой сути предметов в свободной форме.)(Си Цзиньпин2021:717)

例⑦中译者采用“直译+阐释”策略对“写意画”这一喻体进行详细解释,但该喻体与“一带一路”总体布局的相似之处在译文中却没有体现,且这种译法使译文的篇幅大大增加,该策略不仅难以实现信息的等效传递,还使俄语受众承受较大的认知负担。 而如果重新规划翻译策略,我们便需要通过信息加工抓取“写意”与“总体布局”的隐性喻底。 “写意画”作为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其特点是“不求形似,但求生韵”,通过简单而随意的笔法描绘出景物的饱满神韵,用“写意”映射“总体布局”,就是想突出“一带一路”的布局虽然形式简洁却内涵丰富的特点。 笔者认为,在这一语境下应采用意译策略,舍弃喻体意象,将译文处理成:В последние 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было завершено общее планирование совместно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Одного пояса, одного пути», в котором акцент делался на содержании, а не на форме.

在翻译此类隐喻时,出于语义连贯性的考虑,同时也为减轻俄语受众的认知负担,翻译策略应表现为对译文的删减、合并与压缩,用凝练的译语将目标域描绘出来,使叠加的信息量由大变小,篇幅由长变短,目的便是使重新构建的目标语表层结构更具可读性,进而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合理的策略规划是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保障,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文的可懂性、可读性和接受度。 如果译者策略规划得当,不仅能使译文简洁流畅,而且还能实现诗性隐喻的审美再现,如:

⑧“要以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17)/ /Мы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мые решительные действия для искоренения коррупции в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 правовой областях и решительно устранить паршивую овцу.

例⑧中译者采取意象替代的策略,将“害群之马”的意象替换成俄语中的паршивая овца(生疥的羊)。 俄语中有一句谚语叫:Паршивая овца всё стадо портит. (一只生疥的羊可以传染一群羊),译文选取的“паршивая овца”这一新意象既没有破坏诗性隐喻的深层语义结构,又保留源语的动物意象,实现信息等效传递的同时,又做到审美的再现,使对外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 再如:

⑨“每逢重要场合,我都要谈改革、谈开放,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2020:399)/ /Я говорю о реформах и открытости на всех важных мероприятиях, подчеркивая, что необходимо решительно и смело довести реформы до конца, осмеливаясь преодолевать трудности и идти вброд через опасные перекаты. (Си Цзиньпин2021:593)

例⑨采用“直译+意译+意象省略”的复合策略,“啃硬骨头”“涉险滩”和“壮士断腕”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喻体,译者在处理时,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由于“涉险滩”这一喻体基于人类对“险滩”这一空间概念的共同认知体验,因此译者选用直译策略:идти вброд через опасные перекаты;在处理“啃硬骨头”这一基于对世界个性化体验的喻体时,则舍弃喻体意象,转而使用意译的方式,只译出其深层语义结构:осмеливаться преодолевать трудности;而在处理“壮士断腕”这一出自《述书赋下》的成语喻体时,则选择省略意象的策略,避免大篇幅的解释。 这一复合策略不仅使译文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同时又完全实现了信息的等效传递。

在外译重要政治文献时,翻译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目的。 策略规划时,如果译者能秉持功能对等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性隐喻灵活变换策略或多策略相互组合,且能兼顾隐喻在语境中的重要程度、受众的投入程度、受众的文化储备、译文的审美再现等因素,那么便能成就高质量译文。

4.3 结构重建(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е структуры)

结构重建即重建目标语中的表层结构。 如果信息加工中,译者寻找的是诗性隐喻的隐性喻底,那么结构重建过程中,译者便是根据所规划的策略把深层语义结构重新转换成目标语的表层结构。 这一过程涉及具体的语码转换。 由于汉语是分析语,其语言结构可以通过隐含关系体现,而俄语是屈折语,语义关联必须通过形式手段体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诗性隐喻的结构类型,对上下文进行增补或省略,对结构进行合并或拆分等。 例如:

⑩“发现问题就要提提领子、扯扯袖子、使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习近平2017:163)/ /В случае обнаружения проблемы должны подсказывать и предупреждать, чтобы нарушитель дисциплины перед лицом проблем краснел и потел от стыда, причем это должно стать для них в порядке вещей. (Си Цзиньпин2018:229)

例⑩在结构重建中将原文的两个分句合并为主从复合句。 译者在主句中舍弃“提领子”“扯袖子”的喻体意象,将其译成подсказывать(提醒)和предупреждать(警告),使主干的述谓性更加清晰,而从句部分则保留“红红脸”“出出汗”的喻体意象,还根据语境增补“红脸”“出汗”的动作发出者“нарушитель дисциплины”和原因“от стыда”,做到信息的等效传递。

此外,由于汉语属于前开放型语言,定语位于被修饰词前,而俄语属于后开放型语言,常常使用后置定语来限定被修饰词。 因此,在诗性隐喻俄译过程中,有时还需调整语序,这点在偏正式隐喻的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

⑪“那一辈铁路修建者……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习近平2020:150)/ /То поколение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троителей... Они проявили дерзновенный геройский дух, с которым могли «заставлять покориться высокие горы и расступиться бурные реки»,превратили все естественные преграды в транспортные магистрали. (Си Цзиньпин2021:221)

例⑪中,译者将汉语中“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这一偏正结构转换成俄语中带который 的限定从句,这种结构重建方式不仅实现信息的等效传递,而且非常符合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 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结构重建中,译者应尊重目标语的特征,尽可能深挖目标语的表达潜力,使译语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言语习惯。

4.4 效果检验(проверка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效果检验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检验的是汉语原文与俄语译文的信息传递是否等效,此时译者检验的不是字词或句法结构是否等值,而是语义是否对等,这一层面的检验实施起来并不困难,但问题在于译者作为俄汉双语掌握者,本能地会用自己对汉语的理解去评判俄语的表现形式,因此检验效果往往不够客观;第二个层面的检验则是译者以目标语受众的接受度和反馈为标准来衡量译文的质量。 这一层面的检验虽然实践起来有一定难度,却能有效检验出译文是否达到其预期功能。 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认为“回译”这一手段可有效帮助我们检验译文的接受效果。“回译作为一种寻根溯源的‘文本考证’活动,其价值主要在于可以用它对相关的语义内容进行‘检验’。”(Ivir 1981:51 -59)

所谓“回译”,也称“逆译”“返译”,根据《翻译研究词典》的界定,回译指的是“将已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 (谭载喜2005:19 -20)。 对诗性隐喻而言,回译是让外文书写的中国意象“回归”中国文化的翻译方式,在回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社会文化、政治立场等语言外因素。 译者不仅要使俄语描绘的中国元素回归汉语语境,更重要的是使有关中国的俄语叙事回到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并为汉语受众所接受。 例如,2019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回答“俄罗斯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的提问时,引用了一句包含诗性隐喻的中国谚语:

⑫ Когда тигры дерутся в долине, умная обезьяна сидит и смотрит, чем это закончится. / /直译:当老虎在山中打架时,聪明的猴子会坐着看,究竟谁会获胜。

在这一语境下,译者的任务是确保与中国相关的文化元素回归汉语语境时,不偏离或背离讲话者的意图及其预期效果。 为此,译者必须拆解俄语诗性隐喻的表层结构,准确挖掘其深层语义结构,并重构汉语的表层结构。 在例⑫中,普京以喻体“тигры”映射本体“中国和美国”,用喻体“умная обезьяна”来映射本体“俄罗斯”,如果回译时保留以上喻体意象并将其还原成“坐山观虎斗”,必然会使汉语受众产生“俄罗斯在等中美两败俱伤,而后从中取利”的消极联想,给西方媒体以可趁之机,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地解读原文表述。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不应套用汉语受众熟知的典故意象进行回译,而应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以受众的接受度为立脚点,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避免“还原”喻体意象带来的不良舆论导向,较为贴切的译法是指明隐喻的本体,即:若两个大国间出现贸易摩擦,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

在笔者看来,回译是一种检测外译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回译与外译的循环比较中,译者将逐渐具备“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能力。

5 结束语

诗性隐喻作为一类特殊的隐喻,具有隐性的喻底,认知主体需要深度加工才能对其正确解读。正因如此,诗性隐喻的翻译对译者构成一大挑战。由于诗性隐喻与其他隐喻的差异往往容易被译者忽视,因此译者在规划翻译策略时,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我们注意到,即便是官方译文中也有不利于俄语受众理解的隐喻译法,译者或未能摆脱字面束缚,或未能贴近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导致译文没有实现信息的最大化等效传递。

为有效提高诗性隐喻的翻译质量,笔者以功能对等原则为指导,设计出ОППП 翻译导图。 根据该导图,译者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充分加工,准确判断诗性隐喻的结构类型,找出隐性喻底,提取出隐喻的深层喻义;其次,在策略规划阶段,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兼顾诗性隐喻的特殊性及其在语境中的重要程度、受众的投入程度及文化储备、译文的审美再现等诸多因素,灵活变换策略或采取组合策略;在结构重建时,译者应以目标语受众喜闻乐见的言语形式来呈现译文,在信息等效传递的基础上追求预期功能的等效;最后,在效果检验中,译者应通过对比源语受众和目标语受众对译文的反馈来判断译文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回译”可被视为行之有效的检验手段。 大量翻译实践证明,运用ОППП 翻译导图可以有效提高诗性隐喻的翻译质量,这一翻译思路亦对中国文化外译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喻体诗性俄语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