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全育人”研究现状、热点与演进趋势
2022-12-01曾绍军
曾绍军
(南京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9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并于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崭新局面。伴随着改革试点等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关学术研究也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涌现出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为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在CNKI数据库的期刊类别中检索含有“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28日,各主题词间的连接关系为“或者”,时间跨度选取“所有年份”,来源类别限定为北大核心、CSSCI、CSCD),经人工筛选和利用Data Import/ Export功能进行除重处理,共得到有效期刊文献2187篇,并借助CiteSpace 5.8.R3c(64-bit)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希望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内“三全育人”研究基本情况
1.研究热度逐年升高,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筛选和归纳统计,国内公开发表的与“三全育人”有关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不过当时并未明确提出“三全育人”这一概念,只是具备了其中“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雏形,着重探讨了全方位育人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这一表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已经逐渐认识到育人工作必须突破传统单纯教学模式,才能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总体来看,国内“三全育人”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其中1996年至2016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其间各年份的文献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2016年以前学者对于该主题的研究关注度并不高。2017年至2020年,相关文献呈现“爆发式”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文献数量较前期均有较大提升,在2020年达到峰值758篇,2021年文献数量也达到599篇,表明学者对于该领域的关注度迅速提升且热度尚未减退(见图1)。
图1 国内“三全育人”研究文献时序分布图
2.研究相对分散,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不强
如何将“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众多高校思政工作者纷纷投入“三全育人”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通过对“三全育人”文献作者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样本文献共涉及479位作者,文献数量大都在1至4篇之间,发表4篇文献的作者仅有5位,表明该领域作者的研究产出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表明该领域研究普遍存在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不强的情况,分散研究、独立研究的特征显著。
3.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全育人”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些学者遵循整体性视角,着眼于“三全育人”整体模式进行探究,如徐媛媛等论述了新时代民办应用型高校如何着力建成“三全育人”协同机制,陈亮从现状、创新模式、实践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如何适应“三全育人”模式的全新要求,王习胜从逻辑思维方面论述“三全育人”体系内在逻辑的自洽性与合理性;还有些学者遵循局部视角,着眼于“三全育人”中的某一理念进行研究,如刘顺传、徐祖平从全员育人主体方面探索建构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人员等不同群体共同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吴晨从全程育人方面探究具有拓宽知识面、增强理想信念、熏陶文化素养等功能的隐性课程建设路径,徐振剑从全方位育人角度提出构建传统课程教育、学生管理、文化服务等融合互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毋庸置疑,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探究“三全育人”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及实践动向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参考。
被引频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篇文献在某一领域认可程度(见表1)。通过认真梳理分析,我们发现:从研究时间来看,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均为近四年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三全育人”领域开始逐步出现较为经典和认可度较高的研究,研究活力不断提升;从研究对象上来看,被引频次前10名的文献中几乎全部文献都以“高校”或“高等教育”作为研究主体并在标题中有所体现,表明高被引重要文献对于“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关注度较高;从研究方法来看,高被引的重要文献中的大多数选择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杨晓慧的《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其围绕全员育人如何形成系统合力、全过程育人如何实现有效衔接、全方位育人如何实现有机联动三个现实困境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以协同联动引领“三全育人”实践创新、以制度构建保障“三全育人”落地生根、以文化熏染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的“三全育人”实现路径[1]。
表1 国内“三全育人”文献被引频次分布表(前10名)
二、国内“三全育人”研究热点主题
利用关键词可以概括出论文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读者迅速抓住文献的研究主题。因此,作者将样本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并借助其“Keyword”功能绘制国内“三全育人”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通过图谱可以分析得出,最大的聚类模块为“三全育人”,在该领域关键词中出现频次最高。
在育人主体维度,“全员育人”聚类模块体现了学者对于育人主体的具体讨论,其与“辅导员”“人才培养”等联系程度较高,并涵盖了“导师制”“协同育人”等一系列高频关键词,共同体现出当前学术界对于育人主体多元化与协同育人理念的思考,初步描摹出全员参与、角色互补的“大思政”工作队伍格局,这也与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在试点实行的书院制、“1+4+N”导师制等先进的实践路径探索相契合。
在育人场域维度,“全方位”聚类模块将讨论学生教育空间的一系列论文进行了有效聚合,较为高频的关键词有“德育课”“学生社团”“基层党组织”等。在与其密切关联的聚类模块中,“德育工作”聚类模块一方面聚合了目前国家重点提倡的思政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相融合,将品德教育贯穿教学的理念与思路;另一方面还聚合了资助育人、学风建设、班团建设、志愿服务等学生管理环节的一系列观点。此外,“高职”作为单独的聚类模块出现,也体现出学界不仅关注到本科院校的“三全育人”,对高等职业院校也进行了策略性探讨,其讨论面是极其广泛的。
在育人实践维度,“人才培养”“养成教育”等关键词形成单独的聚类模块,其探讨的具体路径较为多元,例如量化考评、精细化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引导等不同探索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院校特色。诸如“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一校一品”等近年来热度显著提升的热点话题,因仍处于研究上升期而尚未形成较大的聚类模块,但在高频热点关键词中已有体现。
总体而言,“三全育人”的研究热点主要聚合在育人主体全员性、育人场域发散性和育人实践多元性三个重点维度,与“三全”之中的“全过程育人”即时间线性追踪相关的聚类模块相对偏少,表明追踪教育长期成效研究的热度相对偏低,侧面反映出当前“三全育人”研究及实践重当前成效、轻长期巩固的特征。
三、国内“三全育人”研究演进趋势
为进一步探究国内“三全育人”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作者将样本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利用“Burst detection”功能绘制了国内“三全育人”研究的关键词突现表根据关键词突现表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等,我们可以将国内“三全育人”研究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
1.研究积淀时期
该时期大致为1994年至2004年,研究主题主要围绕“三育人”“德育工作”等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伴随着国家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日益重视,许多高校纷纷通过军事训练、科技活动、美育讲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此学界出现了“三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调“教书育人”是整个理念的核心所在,与其他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育人网络。
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该《意见》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进行明确,加之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努力造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德育工作提到了全新的高度。此时,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开始围绕“德育工作”这一主题展开相关论述,如有学者将教职工全员育人程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2],还有学者重点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影响校园育人环境的作用,并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3]。
值得一提的是,该时期已有学者在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三全育人法”,从目标责任、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体论述了“三全育人法”的实践成效[4],虽然与现有的科学系统的“三全育人”理念相比还较为简单,但是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三全育人”理念的雏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全面探索时期
该时期大致为2005年至2016年,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等展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者们纷纷看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全新机遇和严峻挑战,认识到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所引发的学生思想状况变化,开始逐步强调不仅要追求“全员育人”的覆盖面,更要调节“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之间的关系。在育人主体上,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形成共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身定位[5],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学校党政部门需要齐心协力,在制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时将学生发展纳入考虑范畴,统筹各部门全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6];各专业课老师也应在课程教学中贯彻“全员育人”思想,使得课堂成为实现育人目标的广阔平台[7];学校后勤部门也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强化科学管理,及时化解校园矛盾冲突,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保障[8]。
伴随着“三全育人”实践方案在许多学校落地生根,该领域的研究也在理论内涵、体制机制、实践路径等方面有了全方面探索与突破,呈现出明显的实践经验总结特征,“三全育人”体系得到进一步改良与完善。
3.深化拓展时期
2017年至今,国内“三全育人”研究迈入深化拓展时期,此时期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等核心关键词展开。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次年教育部颁布《“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将“三全育人”理念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强有力推动实践的同时迅速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力,“三全育人”理念也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学界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大思政”协同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9],通过上一阶段“三全育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实践的不断探索,“三全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全员育人中的“员”素质大幅提高、全程育人中的“程”范畴大幅延伸、全方位育人中的“方位”外延大幅拓展等,但是角色缺位、育人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依然存在[10],这也就决定了完善协同育人制度,建立“大思政”工作体系将成为新时期研究的热点话题。
目前,“三全育人”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研究从数量、广度与深度等方面都实现了新发展,大多数研究成果与“立德树人”“大思政”等话语体系紧密结合,从内涵概念与实践外延等方面体现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与新特征,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相伴而行。
总结与展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要汇聚包括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等多主体的育人合力,切实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和全过程,进而形成“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处处讲育人”的良好局面。“三全育人”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有力促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研究基本状况来看,国内“三全育人”相关研究经历了由缓慢起步到迅速增长的两个阶段,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相关文献数量还将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权威的核心作者群体,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不强,相关学术交流合作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几年出现了多篇高被引文献,且多数高被引文献以理论研究为主。从研究热点主题来看,“全员育人”“辅导员”“人才培养”“德育工作”等主题的研究处于相对主流位置,研究热度较高。从研究演进趋势来看,“三全育人”研究经历了从沉淀到全面探索,再到现今的深化拓展三个主要阶段,早在沉淀时期便产生了“三育人”理念,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雏形与滥觞,但本质上来说二者有着较大区别,后来的“三全育人”是对“三育人”在育人主体、育人场域、育人时域三方面的突破性变革。
总体而言,除了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对“三全育人”相关理念进行了先于政策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三育人”等教育理念,此后该领域热点主题的演变与政策文件的发布有着密切关系,体现出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政策文本话语体系的热衷与追求。一般来说,政策文件是社会公共问题经由政策议程转化为公共规则的结果,高度凝合了公共问题的解决思路并为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政策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十分有必要。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政策议程的完成往往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且公共问题繁多复杂的特征导致某些未触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问题有时难以进入政策议程,相较于现实问题而言,政策文件具有相对滞后性特征。先进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客观决定了其不能将政策文本作为学术研究唯一重点,而应着眼于社会实际需求,从学理性视角探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新路径和新方法。基于此,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国内“三全育人”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转变思路与观念,从现实角度出发,在悟透政策文本、把握全新需求、发现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实现全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