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化馆藏文物资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

2022-12-01马苹菓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张家民族团结文物

马苹菓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 张家川 741500)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作为甘肃省东南部唯一的回族聚居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为“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为丝绸之路东段的必经之地,为军事、商贸要道,历史上这里就是一个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多元地区,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留下了众多厚重灿烂的文化遗存。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作为一座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三级博物馆,张家川县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施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始终将社会教育工作贯穿于博物馆工作的重心,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根本任务,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作为宣传推介,积极守正创新,改进社会教育方式,提升社会教育水平,为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张家川县博物馆从馆藏文物入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突破口,致力于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挖掘与研究,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编辑,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引导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特别是青少年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民族自信心,传承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民族团结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历史文物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向观众宣传新时代下民族文化、宗教政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一、突出博物馆社会教育主题,树立民族团结教育理念

博物馆教育依赖于博物馆藏品,而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加强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博物馆民族藏品的梳理与研究,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在构建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阵地的基础上,对民族文物藏品本体的研究及其背后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再将蕴含在文物之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传达向观众。其次,要在民族文物研究的基础上对地域优势和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结合新时代下民族团结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二、举办民族特色专题展览,发挥民族团结阵地作用

为了更好地展现民族团结大融合,把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工作做实做细,张家川县博物馆在基本陈列中专门设置了民俗风物陈列专题展厅,通过展示张家川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器物“阿文铜炉”、中国宫殿式建筑“宣化冈”、非遗展品以及各类民俗文物等,系统介绍了张家川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成为张家川各民族互助友爱、亲如一家的有利见证,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结合民族特色,举办了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如2018年举办的《张家川首届精品油画展》,深入挖掘张家川特色民族文化,展示少数民族服饰、生活用品、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让民众进一步了解张家川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坚定人民群众观展中的文化自信;举办的《品历史魂,赏水烟韵——主题民间收藏水烟壶精品展》,满足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为博物馆基本陈列注入新鲜血液;举办的《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天水市二区五县馆藏书画联展》,以书画艺术为桥梁,发挥各馆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加深县区之间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扩大了民族团结教育影响力;2021年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图1),展出200多件革命文物,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举办的《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交流——古浪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专题展》,展出明代水陆画精品,以彩绢工笔重彩浓缩了中华儒、释、道三教文化内涵,让各族人民对宗教文化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广大群众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认同和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

图1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主题展

三、拓展社会教育活动渠道,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各民族多元化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也孕育出许多优秀的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文化基因和精神之钙。张家川县博物馆深入挖掘民族文物展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对我县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为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到实处,强化博物馆文化建设,张家川县博物馆以特色社会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单位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社教活动之中,积极参加张家川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大奖赛,相继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社教活动,通过学习教育,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争做民族团结先行者的良好氛围(图2、图3)。

图2 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大奖赛

图3 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社教活动

社会教育方式决定着博物馆教育效果的有效开展,自2011年对外免费开放至今,累计接待各类参观者80多万人次(图4)。为了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有效性和延续性,我们在民族团结和社会教育中不断改进社教方式,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不断策划并推出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沉浸式的社教活动,让观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和认同,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人心。

图4 幼儿园师生参观博物馆

(一)丰富青少年教育内容,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作为“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家川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家川县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的8万观众中,青少年的比例约占50%,是占比最大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张家川县博物馆先后与县城学校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社教活动70余场次,利用暑寒假期间举办小小讲解员主题教育培训班,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1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培训。通过一系列的针对青少年的专题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真正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寓教于乐,加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二)利用节庆开展活动,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张家川县博物馆是全县第一所面向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地,在特殊节庆和时间节点开展社教活动,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博物馆里闹新春”“赛龙舟,闹端午”“童心向党,唱响祖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祖国在我心,民族一家亲”“百善孝为先”等50余场次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社教活动(图5),加深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让同学们从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根植于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社会教育内容,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图5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社教活动

(三)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涵

通过创新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将情景再现、舞台展演融入教育活动中,让广大群众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其中2018年举办的“月影话中秋,秋韵团圆情”主题社教活动,主要以博物馆馆藏文物——冰裂瓷瓶、元画像砖、玉兰花筒等背后的故事穿插在情景再现中,同学们将“历史”搬上舞台,用表演展示的方式,讲述历史文化故事和民族团结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2019年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围绕“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主题,开展舞蹈《凤舞惊鸿》,独唱《芦花》《敕勒歌》《越走路越宽》,古筝独奏《小小竹排》,丑角戏《教学》,少儿舞蹈《舞动童心》等一系列体现张家川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节目活动,以全新的模式、独特的创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图6)。

图6 社教活动走进学校

(四)开展四进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面

张家川县博物馆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四进”活动,集中展示张家川县历史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先后走进张家川县龙山镇、恭门镇、马鹿镇、大阳镇、梁山镇、敬老院、边远山区、企业、宗教场所等地开展“流动博物馆”教育活动100余场次(图7),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为广大群众带去精神食粮,进一步拓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播渠道,取得了扎实的教育效果。持续巩固和发展了团结互助的新时代民族关系。

图7 流动博物馆走进乡镇街道

(五)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民族团结教育影响力

在当今网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媒体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博物馆也不例外,这也促使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发展趋势。张家川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资源,我们将这些资源优势和社会教育信息以公众号、微博、视频号、快手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推介,通过挖掘文物故事来讲述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使公众通过网络就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文物及背后的故事,尤其是在快手直播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青少年的青睐,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仅2021年在各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达200余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图8)。

图8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

四、举办“文博知识进课堂”,提供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平台

张家川县博物馆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县内外专家学者优势以及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优势,把马家塬西戎文化传播和民族团结教育确定为讲堂的重点内容和主题,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水平,以专业专题讲座与青少年现场交流互动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达到深化社会教育的目的。

讲解员通过文物图片展示、播放视频、讲解张家川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物,秦戎关系等形式,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解了“回汉民族一家亲”“啮指痛心”等历史故事,并与张家川县相关名胜古迹相结合,将六千年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时期的文化,两千多年的西戎文化和秦文化之间的民族交融进行讲述,通过欣赏一件件精美文物,聆听每一件珍贵文物遗存背后的故事,大力宣传马家塬西戎文化对中原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反映了西戎文化与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之间相辅相成,少数民族对我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以及各族人民互相离不开的客观事实。深入了解到张家川县曾经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对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共同繁荣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民族认同感明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图9)。

图9 走进农村学校开展文博知识进课堂

五、开发民族特色文创产品,树立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理念指明了道路。张家川县博物馆近年来围绕地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资源禀赋,用心打造具有张家川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创意元素与张家川县文化特色相结合,让文化创意产品更多地惠及民生,通过举办四届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大赛,先后研发3大类400余件产品,其中以西戎文化为特色的系列3套产品荣获天水市2019年度文化旅游创作大赛金奖、银奖和铜奖,社会反响好,提升了地方民族文化影响力,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例如,研发设计的宣化岗系列盖碗就是民族团结的典型文创产品,将宣化冈专用logo和前国民元老于右任先生赴宣化冈作诗《咏张家川》设计在盖碗的腹部,代表了张家川回族饮食文化;设计研发的“西戎遗珍”系列文创产品,依托马家塬西戎文化元素,赋予生活用具,其中鸟形纹防烫旅行杯以甘肃省张家川县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乳钉纹琉璃杯”为创作原型,杯口以“古代第一豪车”戎王马车车轮鸟形纹纹饰装饰,杯身以琉璃杯乳钉纹设计理念加以防烫防滑处理,杯盖以张家川县旅游宣传口号“浩荡大关山,丝路张家川”连为一圈,寓意文旅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中间内刻县博物馆专用馆标,表明出处,很好地宣传推介了张家川历史和西戎文化,体现张家川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而且美观大方,实用性强,携带方便。通过点面结合、立体宣传、实物推介,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知晓率得到极大提升,充分发挥了民族地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势(图10)。

图10 民族特色文创产品

六、结语

博物馆是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的重要一环,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殿堂,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初心,更是我们博物馆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利用民族文物藏品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增强文化自信,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职能。张家川县博物馆结合实际,立足实践,开拓创新,利用独特的文化文物资源,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策划主题生动的社会教育体验活动,争做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排头兵,始终坚持以推动张家川县博物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工作为目标,发挥“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把博物馆打造成张家川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窗口和名片。

猜你喜欢

张家民族团结文物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文物的栖息之地
民族团结之歌
张家塬村村歌
文物的逝去
秀秀台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