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近年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趋势

2022-12-01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吴江创作

张 婷

(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近些年疫情席卷全球,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近5年的数据对比都出现了整体产出指标下滑的迹象,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表现差强人意。根据猫眼专业版统计,2022上半年的票房总计171.79亿,更是直接跌破200亿,电影市场萧条的形势下,观众对影片质量要求也愈发严格。作为电影人,更应积极创新,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大众不断提升的视听欣赏水平和品味的需求。

在当下中国电影曲折发展的道路上,电影声音的存在早已超越了不可或缺的论题,新的视听语言不断涌入,声音与画面起到相互“增值”的作用,为视听大厦筑起坚实的地基,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声音创作者如何在此变局之下创新创造,探索出独特的声音风格,给大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回顾近些年的优秀作品,探讨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趋势,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为后续电影声音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

一、电影声音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

电影声音制作工艺的更新换代对电影声音创作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技术支持层面改变电影声音制作的具体流程以及其最终呈现的效果。作为录音师,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熟练运用最新工艺。每一代的更新都值得认真学习和对待,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数字混响器和延时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35mm低噪声电影同期摄影机、便携式Nagra录音机和无线话筒,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Dolby4-2-4立体声设备,引领电影声音从单声道走向杜比编解码技术的模拟四声道立体声这一质的飞跃,再到上世纪90年代DAW数字音频工作站的使用,以及DolbySR.D数字立体声的应用创造出 5.1环绕声的概念,进一步开阔了中国电影声音创作的空间。

2011年电影《金陵十三钗》我国首次使用7.1环绕声技术,其本质是在5.1的基础上增加两个独立的左后环绕和右后环绕声道,增强整个声场的包围感,准确捕捉声像定位,令影像中事物的运动更加生动活泼。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我国首次实践杜比全景声技术,声音呈现效果不再是二维的立体平面,而晋升为三维空间,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向前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全景声的出现,使得声画相互映射的更加贴合,画外空间的层次更加开阔,事物的定位更加精准,技术的加持令声音拥有前所未有的生机。

通过创作者的学习和进步,在技术更迭中的不断打磨,中国电影声音始终紧跟着世界电影潮流的步伐,向世界看齐。

二、时间线上中国电影声音风格的转变

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至今,无论是技术还是审美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得益于近些年电影声音技术的精进成熟,还得益于中国电影声音创作者的努力与探索。技术支持使同期收录的声音干净饱满,清晰度高,使后期制作空间更加广阔,表现力强烈。但声音创作者的选择才是表现电影声音风格的决定因素,其转变是潜移默化且主观性的,接下来就模拟时代、数字时代和当下的声音风格特征阐述其风格化的进程。

(一)模拟时代中国电影声音风格

模拟时代中国电影声音从多部电影反映出偏向写实写真的风格。由于模拟时代设备和技术限制,声音润色功能较少,声音听感更贴合生活现实,尽管存在部分类似信噪比、频带宽度、动态范围等缺陷,但正如王丹戎老师在《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中提及,“生活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的加工再现……我们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不是数字的,模拟的是最好的、最亲切的,数字记录最后还是要还原成模拟信号来评价它的优劣,所以模拟是标准”。

由此可知,模式时代对好声音的评判标准更多以是否符合现实状态为基础,其风格特点是追求一定的“真实感”,品味模拟时代影片时能够体会声音中的细腻与生机。此风格特点的形成,基于创造者在制作时的倾向,选择素材时尽可能保留原始同期声音素材,以确保不会过度修饰改变其本色,得到过分完美漂亮的音色,确保声音表现为符合人物、符合时代、符合环境、符合影片主题风格的真实状态。编辑素材时对一些“不悦耳”的声音选择保留,例如对白中一些不干净的口水声、部分微翘的高频、咝咝声等,这些“不悦耳”的声音带来人物角色的“活”,强化其真实性和亲切感。正是模拟时代的开创,引领着未来电影审美的走向,“真实”一词不断被争论探讨,到如今“真实”的含义更加深刻复杂,基于“写实”但不限于此,中国电影声音创作审美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二)数字时代中国电影声音风格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电影声音技术带来重大变革,中国电影声音创作逐渐走向数字化,这种趋势是势不可当的。技术手段不仅不会成为电影声音创作的障碍,反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创作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去发挥天赋。

中国电影开始寻找可以立足于世界的电影创作风格,有关民族化风格表现的电影逐一登场,导演将英雄伟事、国家大事从历史书中搬到银幕之上。在早期时代的熏陶下,数字时代的声音创作者一直敢于表达想法,勇于探寻有关人类心灵的声音,展示独属中国的民族色彩。

在陶经老师的作品中可以听到极具东方色彩新鲜的声音,感受国之风貌,他曾言:“一定要追求银幕形象的新鲜感,其实这些新鲜感,不光是影像、不光是人物、不光是色彩,还包含声音。”新鲜的声音带来新鲜的血液,以声音呼唤精神,以声音传递信仰。影片《金陵十三钗》中演员被要求使用南京方言,采用琵琶、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配合秦淮河上妓女们的余音袅袅,共同构成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声音创作,让观众感受中国民族色彩的同时,搭起一座通往理想的信仰之桥,将中国特色伴随着饱含激情与柔情的声音融入整部影片,终将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深入人心,表现出作为时代下中国电影声音创作者的一种态度和精神,其意义影响深远。以浓缩的笔墨描写、细腻的人性刻画和淋漓的情感抒发为中国国产主旋律电影增光添亮。中国电影仍在摸索进步,数字时代带来技术上的变革,理念上的变新,恰逢建党100周年,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当下更是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图1 电影《金陵十三钗》

(三)当下中国电影声音风格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声音逐渐呈现出多元化风格的趋势,创作不再局限于电影的类型,也不仅仅就“造型派”或是“写实派”简单进行分类。在人们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声音唯有充分发挥新的表意手段和新的视听相合方式,创造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视听效果方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千篇一律的主题内容会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多彩丰富的类型电影、文艺电影、主旋律电影等都为声音提供创造性的机会,多元化发展是时代所就。时下的电影呈现不再如同以前只一味地追求“真实性”,更加侧重对大众心理预期的满足,与观众心灵沟通的共鸣。中国电影在向世界靠拢,极具科幻色彩的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带领中国电影声音创作更上一层楼。

电影声音创作对“真实”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捕捉,一部电影声音并不总是或必须完全依赖对真实的忠实表现,是对真实的衍生再造,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如何打动人心,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是核心之一。创作者不再困扰同期声的使用率,《流浪地球》中对白几乎全程使用ADR技术,甚至部分台词的嘴型不能完美贴合画面,但影片依旧深受大众的喜爱,源于其饱满的动态、贴切的音乐、清晰的对白、细腻的情感,配合上精心设计的科幻场景,不仅是眼和耳的震撼,更多的是内心的碰撞与冲击。

当然,同期和后期是相辅相成的,是声音创作者的选择,也是其风格特征,在多元化的当下,与后期占比重较大的《流浪地球》相比,影片《只有芸知道》荣获2020年金鸡奖最佳录音奖项是对同期声的肯定。录音师吴江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谈及此影片同期使用量高达80%,观影时沉浸于怡然自得的状态之中,仿佛随着画面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微风的轻抚,每一处声音都是如此悦耳动听,带来短暂的心灵喘息与舒缓。将同期录制的环境声贴合在此处可谓是恰到好处,纯真又美丽。

图2 电影《只有芸知道》

联想《罗马》当初横空出世带给人们的新奇,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创作风格启示?近几年的疫情肆虐,经济不景气,电影行业也受到波及和打击,许多当代人面临失业困境,就业难状态,事业生活双重压力,内心普遍焦虑且不安,因此作为电影人,面对此种形势,还是应该收拾自己的心情,更多地思考和探索今后电影声音的发展之路,以作品抚慰观众的内心,寄托和平与希望,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向观众传达世界的活力和静好。这是一种新的风格尝试,不以复杂酷炫的音效为夺人眼球的钥匙,不以大音量大动态重低频为震撼心灵的窗户,仅用极致客观化的“真实”,平缓地叙说故事的缘起缘落,引人入胜,动人心弦,找寻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共鸣,以声为基,以情动人。在当下中国电影声音风格逐渐趋于多元化的同时,情感诉求也是风格化探索路上的重要抓手。

三、声音创作者的独特设计风格

这部分就近几年获最佳录音或最佳音响效果奖的两位录音师王丹戎老师和吴江老师进行他们声音设计风格的探究与讨论,学习和总结他们的创作思维和手法。一部电影的声音设计需考虑繁多的影响因素,符合电影的主题,反应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融合其他元素,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习惯,配合多年的创作心得,润物细无声地在影片中展现自我的声音设计风格,在共性中追求个性,赋予独特的声音表达魅力。

(一)王丹戎的声音设计风格

近些年王丹戎创作过多部作品,历史片《新中国成立大业》、爱情片《奔爱》、科幻片《流浪地球》等。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他都能运用其精准的判断和巧妙的设计将自己的声音设计理念融入进电影的整体视听效果。他着力于在平静中创造更悦耳的听感诉求,利用音响效果与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碰撞,擦出绚烂的火花。在一次采访中王丹戎曾谈到他个人更偏爱音色温暖的,频响更为平直的森海塞尔MKH60同期录制话筒,这样可以使得录制的同期人物对白音色柔和,声音频率饱满,如此在后期混录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对白的声音动听,且富有感染力,拉近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哪怕是讲故事,也同样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而不是觉得吵闹或者无聊。对白以更为清淡、温和的声音线条呈现时,声音效果就承担着其激烈、震撼的责任,正所谓以静制动,一强一弱、一静一动、一柔一刚、一快一慢、一高一低的声音构成,就像是一曲交响乐,相互交映又相互碰撞,增加影片情绪的砝码,依靠强烈的听觉对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刺激观众的神经,引导观众的思考。

在影片《流浪地球》中体现出王丹戎在处理声音元素关系上的细腻,例如片段Boss选择放弃人类,违背主角刘培强心意的危机情况之下,刘培强与另一名俄罗斯飞行员爬至舱外企图挽救,但意外发生碰撞,俄罗斯宇航员摔落消失于无尽宇宙中,各种金属碎片扑面而来,对这一段的处理先是真实表现舱外各种飞行器运转的轰鸣声,攀爬时的动效声,之后着重突出金属碎片,在声音元素中形成一高一低的频率对比,在飞行员跌落之际,刘培强喊出他的名字,此处强调对白,减小效果的音量,形成一强一弱对比,表现场景的危机,表达悲伤的情绪,捕捉到戏剧性的“感觉”。其中每一种声音的改变都恰如其分,无论是音色上还是音量上的鲜明对比,共同带来悦耳的听觉享受,为无声的影像带来无限感觉。王丹戎创造性地诠释声音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在其叙事抒情中的潜力。

图3 电影《流浪地球》

(二)吴江的声音设计风格

吴江近几年创作作品种类繁多,《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只有芸知道》等多部大作,其中《一九四二》和《只有芸知道》均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吴江与王丹戎创作风格不尽相同,吴江多年亲自担任同期录音师,因此在同期录音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与创作想法,其一直秉持同期声录制的素材尽可能多且精的理念,并在后期创作中尽可能地保留同期声素材。吴江更偏爱行业标准森海塞尔MKH416话筒,因为多年的经验他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更准确地把控它的音色。

仍记得《鬼子来了》这部大作中,同期声的使用几乎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数据100%,作为吴凌老师的助理吴江也延续了这样良好的创作理念,保证同期的质量,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吴江认为同期声更具感染力,演员的现场表现力也会更加出彩,因此在现场吴江十分擅长捕捉声音中的情感,意识到声音对影片情绪的突出作用。吴江的个人独特风格也在于寄情于声,保留声音中的纯粹,升华声音中的“真实”,帮助情剧的表现,留给观众慢慢地思量。吴江曾说:“影片的声音风格难于现实与非现实的基调区分。”写实和写意只是表现的方式,如何表达真实的情感才是重中之重,声音能够影响观众的情绪,调动观众的情感。

四、结语

如今电影时空变得更加多维度、电影叙事变得更为复杂,探讨近些年中国电影声音的发展趋势,为日后的电影声音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全新的制作思路。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新的视听语言也在更新,作为电影人,疫情当前不容一丝懈怠,吸取经验,探索创新,顺应潮流是中国电影事业繁荣发展的着力点。

猜你喜欢

吴江创作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咱也过回『创作』瘾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