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探究

2022-12-01徐千惠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3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徐千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0 引言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角度出发,深刻理解市场经济转型改革的本质内容,深入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1]。在现阶段,若想推动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普惠金融就是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进行的改善。多年来,国内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普惠金融可以产生对我国生产力的正向推动。

1 我国普惠金融的现状

普惠金融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年小额信贷年时创新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狭义的普惠金融是相对于传统银行提供广泛金融服务的群体,是一些低产受众和农户受众的统称;广义的普惠金融则是指为社会所有人、所有机构团体和所有行业提供平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主导的政策扶持措施。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开展扶贫贷款贴息的政策,并由中央财政开始实行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农村贫困地区,另外,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和支持农业行业建设、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和支持农民主体经营。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对农村金融机构征收较低的营业税,而对涉农扶农的金融类业务的利息收入则实行免征政策,实行鼓励的发展机制。三是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较低的标准。

普惠金融很大一部分在涉农领域,针对农村金融硬件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我国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导,不断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组织架构。一是把现代化支付系统引入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牵头成立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改善农村地区的支付清算服务,完善农村支付体系。三是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中国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指导涉农金融机构进行电子信息化改革,加快各层级网点间的网络建设速度,改善支付结算渠道。四是改善机构硬件设施,并着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完善信息采集制度,规范录入人民银行牵头设立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将征信系统覆盖至农村地区[2]。

2 普惠金融发展遇阻的原因

我国惠普金融发展受阻的原因可从经济规律、法律保障和惠普受众自身情况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经济规律方面。首先,因农民主要从事的是第一部类物质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高度依赖于消费资料的增长来提供,所以,大部分农村客户有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需求涉及农业扩大再生产、小本生意经营、创办小型企业等多方面,但农村客户无抵押品,不能满足贷款条件所需的技术要求和风险管理要求,导致大部分的资金需求无法被金融机构所认同,致使部分普惠金融需求被视为无效需求。其次,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银行网点较少,单个网点服务范围过大,基础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较差。同时,受农村客户对柜面服务的依赖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影响,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结算认可度不高,也制约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快速推广。

(2)法律保障方面。首先,法制不健全导致惩戒机制无效。良好的金融法律制度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法律法规不健全给普惠金融的建设带来较大阻力。其次,普惠金融领域内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是小额信贷和小微金融,而国内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约束并不完善,虽然出台了部分针对小额贷款的政策和文件,但相关政策与文件均未提升到立法层面。

(3)普惠受众自身情况方面,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年轻人多数前往城市繁华区域,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的情况比较明显,给普惠金融带来较大困难。另外,年轻人从银行借款后外出务工,作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农民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教育,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比较淡薄,这就加大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难度。

3 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对策

3.1 普惠金融政策建设

普惠金融服务包括财政和税收在内的金融政策扶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金流入普惠领域,并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将金融机构与政府平台结合起来,在数据统计、资源共享领域获得突破,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小微企业主、农民、城乡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将服务量化总结,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调整监管政策。将金融普惠服务的监管方向由限制向支持转变,促进贫困地区信贷资金的投放和流动,提升普惠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均衡性。随着普惠领域资金配置率的提升,原有的粗放式发展中的资金支持将被削弱,普惠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有效监管,将鼓励普惠金融各系统开放和竞争,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3.2 普惠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定期向贫困地区的群众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风险识别和诚信合规的意识和能力,宣传形式可设置为金融机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科技协会涉农金融培训活动,农业、林业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技术培训活动、公安经侦部门信用法律宣传等,与新闻媒体一起加强信贷信用宣传,营造信用环境。

二是加大失信案件处理力度。对普惠地区进行征信知识普及的同时,将实际失信案件处理情况一并广而告之,对正在处理的失信案件采取不推诿宽办、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三是进行信用村建设。选择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资金需求旺盛的贫困村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向全村提供包括信贷、存储、支付、电子银行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建设信贷集聚村落,并迅速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推进“整村授信”“批量开发”。

3.3 优化普惠金融形态

普惠金融属于一种社会再分配,即是一种群体之间的再分配制度,如果普惠群体受到益处,另外一个失去益处的群体又是谁?无论理论还是历史经验都证明,“普惠”是具有“排他”性的,即通过打击另外一个群体的权益以确保需要制度倾斜的群体利益。这就从经济学角度导致了普惠的不可持续性,不能强加并先验地认定普惠金融就是单独地向弱势群体配置金融资源,而是让弱势群体参与到“金融-实体经济”循环过程中来,使之在经济增长中改变自身资源。换句话说,普惠金融不单单把农户等弱势群体作为融资方,而是视其为集投融资方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对象。立足于以上普惠金融框架建立的普惠金融供应形态应分为互助普惠金融、合作普惠金融和众筹普惠金融。不论哪种形态,目的都是希望受金融扶持的普惠群体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生产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解决普惠问题、强化金融效力的最终目的。

3.4 提高普惠金融效益

普惠金融出现形式为“使群体拥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生产的能力”和参与到“金融-实体经济”的循环中来,那么实体经济就一定会出现“商品”。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质量的好坏便是检验普惠金融效果的指标,因此在提供金融普惠支持的基础上要重视普惠用途,不能单单以发放了多少贷款来确定普惠率情况。具体表现在:如果普惠金融支持的是劳动力市场,那么劳动产品效能和劳动质量要有所提高;如果普惠金融支持的是生产市场,那么实体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应有所改善和提高。

3.5 优化普惠金融产品

目前,国内社会经济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太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用金融产品来满足普惠受众的经济需求是解决社会经济矛盾的重要途径。普惠金融产品的重要体现是小额贷款,小额贷款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金额较小的个人经营类贷款,在国内主要体现为三农和微小企业主贷款。小额贷款由于其金额小、手续简便,在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用SWORT分析法分析小额贷款对普惠金融的推动,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在普惠金融推进过程中有较大的市场和政策支持。在具体信贷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小额贷款优势,利用好政策导向,减少信用成本和人员成本,在维持低利率的情况下确保金融机构、受众客户实现双赢。

3.6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普惠服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对普惠金融现状的研究中出现了“普惠金融指数”[3],如表1所示。

指数中选取的六大指标包含了“每万平方公里和每万人拥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这两个指标与普惠金融指数均为正相关关系,且用指标的变异系数法来计算权重和最终数值。换而言之,金融机构提供普惠服务的场所和人员对整个普惠指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加金融派驻数量和金融服务人员,并不断提升人员服务素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是增加普惠金融效益的重要方法。

4 结论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重大创新之处在于将政治经济学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赋予了崭新的中国因素和时代因素。普惠金融便是在这个阶段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经济方法措施,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它的实施必将在现有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改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表1 中国“普惠金融指数”选取指标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