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如何影响其绩效?

2022-12-01

科学决策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投融资期限竞争

王 赟 贺 翔

1 引 言

尽管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和发达国家相比却很高。据统计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期限错配中位数分别为64%和39%(Fan等,2012[1])。这说明,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面临着更高的期限错配风险。实际上,全球经济体未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包括投融资期限错配风险。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投融资期限错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邱穆青和白云霞,2019[2])。

本文考察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的影响机制,尝试为投融资期限错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微观视角。此前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研究,通常是从制度层面关注“期限错配”现象的成因。例如,大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制度不完善、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货币政策适应性水平不高是导致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根源(白云霞等,2016[3];陈晓辉等,2021[4];李增福等,2022[5])。但从企业内部管理层的角度看,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出现资金期限错配现象(孙凤娥,2019[6]),而董事高管责任险会助长高管投机主义行为(赖黎等,2019[7]),进一步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现象。因此,制度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促使企业发生期限错配。此外,从企业自身特征出发,关注企业投资、融资与会计政策等决策如何影响投融资期限错配也是传统文献的研究重点(叶志伟等,2021[8])。

在上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探索,有将投融资期限错配和组织绩效结合起来探讨的趋势。早期少部分学者认为适度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是有益的,其可以促进长期投资并满足企业的流动性需求(Diamond和Dybvig,1983[9]),一定程度上节约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成本(Kahl等,2015[10]),尤其是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期限错配对企业未来市场绩效具有提升作用(李四海和江新峰,2021[11])。但是,近年越来越多学者发现投融资期限错配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刘晓光和刘元春,2019[12];罗宏等,2018[13]),它会通过加剧经营风险、引起非效率投资、提高财务困境成本等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钟凯等,2016[14])。已有研究虽然揭示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的不良影响,但并未揭示导致绩效下降背后的企业行为特征,使得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黑箱”(姜绍静等,2021[15])。

本文受到已有研究的启发,但更加关注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的负面影响,探究投融资期限错配如何影响企业具体行为,进而影响绩效。多市场接触是企业战略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多市场接触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这种思路得益于红皇后竞争理论的视角。红皇后竞争理论认为企业与竞争者们在多个“点”发生竞争已成为市场常态(Connelly等,2017[16])。同时,考察投融资期限错配如何改变企业的多市场接触行为也有助于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的影响机制。

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集中探讨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多市场接触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实践上,选择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制造业凭借其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但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我国正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业在做强做优的路径选择上,除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等传统方法外,更需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特别是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外学者Carroll(1960)[17]曾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最早阐述了红皇后的概念,在奔跑中的爱丽丝发现,与周围的事物相比,自己仍然是原地踏步,红皇后告诉爱丽丝:在这个国家中,你要不停地奔跑,才能使自己保持在原地。企业要保持市场地位,需要不断的寻找投资机会,抢占市场先机。当企业陷入“你追我赶”的投资博弈循环时,为了不落后于竞争者,企业很有可能铤而走险,用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项目以期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虽然高管们也意识到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可能导致非效率投资(Malmendier和Tate,2005[18]),抑制企业绩效。但是管理者们乐观地认为他们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控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Campello等,2011[19])。进一步地,也有研究发现管理者可能出于竞争动机,还会对存在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项目信息采取选择性披露,甚至对信息进行正向管理(Flannery,1986[20])。但是,投融资期限错配风险在企业内部积累,聚集的期限错配一旦到了某个时机极易导致更高的绩效损失(Ahnert和Georg,2018[21])。正因为如此,相比于期限匹配,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具有负面影响。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多市场接触(Multimarket Contact,MMC)是指企业在一个以上市场中相互遭遇和竞争的情形(Karnani和Wernerfelt,1985[22])。投融资期限错配作为一种竞争性的财务策略,会唤起管理者开展多市场接触,以期获取更高绩效的冲动。存在较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得以生存,意味着企业可能已经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例如市场地位、政治资源等,使得企业在面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制约时,拥有独特的资源去应对这些风险。从红皇后竞争约束的角度看,这类企业往往已经长大并可以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应对投融资期限错配对竞争力的约束,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风险也更不敏感。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这类企业往往由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帮助自己规避风险,而更有可能做出“开拓市场”的行为(Upson等,2017[23]),进而增加企业多市场接触水平。

然而,与只有单一竞争市场的企业相比,多市场接触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和很高数量的竞争市场。当竞争者和竞争市场数量很高时,复杂的竞争网络会带来冗余信息的增加,企业往往很难在同一时间准确预估各个竞争者的动态,从而使得企业对各个竞争者市场意图的判断变得更具挑战性(Haveman和Nonnemaker,2000[24])。因此,多市场接触增加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难度,同时降低了企业解析竞争对手意图的能力,使得企业很有可能对形势形成误判,实施错误的决策。另外,当多市场接触水平越高时,意味着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市场共同性也越高(Chen,1996[25])。在高度相似的市场中,企业们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对竞争对手发起进攻,以期通过抢夺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来提升业绩。但是,当企业间的市场相似度增加时,来自多市场接触的威慑效应会减弱,竞争强度会增加,激烈的竞争会对绩效造成负面影响(Chuang 和 Thomson,2017[26])。

综上可知,存在较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企业,越有可能开展多市场接触,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多市场接触可能是投融资期限错配作用于企业绩效的“桥梁”。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红皇后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处在一个动态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战略选择会受到竞争经验的影响(Barnett和Hansen,1996[27])。在竞争中企业会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这种来自于实践的经验,在各个企业之间的积累都是不一样的。拥有丰富竞争经验的高层管理团队会根据显著和确定的信息对多市场接触的风险性做出更为全面谨慎的判断(Banker等,2012[28])。多市场接触的本质,是组织面向未来,试图胜过或压倒竞争对手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Edwards,1955[29])。大量理论和实践表明,采用投融资期限错配方式进行多市场接触,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更是有可能遇到各种未知的风险。因此,企业开展多市场接触,是一项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性决策(Ryu等,2016[30])。与研发投资的高风险可能带来高回报不同,多市场接触一旦失败,企业间原有的相互克制被打破,新的相互克制未形成,可能带来的是组织持续的动荡(Chuang等,2018[31])。因此,拥有丰富竞争经验的高层管理团队对多市场接触的风险性认知,可能使得他们在做出多市场接触决策的时候持有更加审慎的态度。也就是说,竞争经验越丰富的高层管理团队越会意识到多市场接触的实施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不一定能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市场问题,即拥有丰富竞争经验的高层管理团队,会削弱投融资期限错配与多市场接触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竞争经验对投融资期限错配与多市场接触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基于上述阐述,我们认为竞争经验能调节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传递。具体而言,多市场接触中介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是该中介作用的大小会受到竞争经验的调节。当企业具有较少的竞争经验时,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多市场接触的促进作用较大,因此多市场接触更多地传导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但是当企业具有较丰富的竞争经验时,由于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多市场接触的促进作用较弱,因此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也就较少地通过多市场接触来传导。据此,提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假设:

假设4:竞争经验调节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文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研究框架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观测对象,之所以选择制造企业作为主要观测对象,一方面,是因为涉及多市场接触的实证研究多采用某一行业的数据来进行,比如传统制造业(Hughes和Oughton,1993[32])、航空业(Reeven和Pennings,2016[33])等,这是由于跨行业研究存在较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借鉴意义。企业数据的样本期间为2007-2021年,这是因为2007年我国上市制造企业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因此样本期间从2007年开始。为考察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对各公司的初始年度观测值进行如下筛选:剔除ST、*ST公司的样本观测值;剔除指标严重缺失企业的样本观测值;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样本观测值。最终,得到公司-年度观测值22101个,为15年期面板数据。研究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省级或市级工商局网址、中国制造行业协会官网等,同时根据企业年报对缺漏的数据进行了补充。此外,本文还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

3.2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Perform)。对企业绩效水平的测量,学者们多用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值及资产回报率来反映(孙正,2020[34])。考虑到托宾Q值可能会受到中国股市弱有效性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水平(邓新明和叶珍,2020[35])。因此,本文借鉴Bromiley和Washburn(2011)[36]以及张宏等和罗兰英(2021)[37]的做法,选用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投融资期限错配(SFLI)。本文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测量,采用Frank和Goyal(2014)[38]以及张新民和叶志伟(2021)[39]的做法,用长期资本支持长期投资的资金缺口来度量。其值大小,表明长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的资金缺口大小,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其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长期资本支持长期投资的资金缺口=[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现金支出-(长期借款本期增加额+本期权益增加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售固定资产等现金流入)]/上一年度总资产

(3)中介变量:多市场接触(MMC)。本文采用Evans和Kessides(1994)[40]的做法来衡量企业多市场接触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在该式中,MMCit表示i企业在第t年时涉足的所有市场的平均多市场接触水平。代表i企业在第t年涉足的市场总数。如果i(j)企业在t时间段内在市场m中有分公司或营业部,那么Dimt或Djmt 等于1,否则等于0。

(4)调节变量:竞争经验(CE)。本文采用Barnett和Pontikes(2008)[41]的做法来衡量竞争经验,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5)控制变量:参考徐尧等(2017)[42]、马红等(2018)[43]以及朱云鹃等(2021)等[44]的研究,本文对以下可能会影响多市场接触和企业绩效的变量进行了控制:资产负债率(Lev)、固定资产比例(Fixass)、现金持有比率(Cash)、企业成长性(Growth)、企业规模(Size)、股权集中度(Share)、产权性质(Property)等。此外,本文还对行业(Ind)和年份(Year)设置了虚拟变量并进行了控制。

本文所有变量的定义如下表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度量

3.3 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假设H1,即投融资期限错配是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构建了模型(1):

为了检验假设H2,即多市场接触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本文参考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45]以及Baron和Kenny(1987)[46]的方法构建了模型(2)(3)(4):

为了检验假设H3和H4,即竞争经验是否具有调节效应,本文参考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45]以及Baron和 Kenny(1987)[46]的研究构建了模型(5)(6)(7):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汇总了全样本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SFLI)的均值是0.010,标准差是0.355。多市场接触(MMC)的均值是16,说明制造企业在15年期间平均多市场接触水平约为16,即每家制造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在各个市场的平均接触次数约为每年16次。竞争经验(CE)的均值是9.489,说明样本企业与市场上其他竞争企业之间的平均竞争经验约为9年。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根据相关性检验数据可知,投融资期限错配和多市场接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068,P<0.05),该结果表明,存在较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企业往往更有可能做出开拓新市场的决策。同时,多市场接触和企业绩效两者间存在负相关关系(β=-0.019,P<0.01;β=-0.112,P<0.01),这与邓新明和郭雅楠(2020)[47]的有关研究一致,多市场接触的形成并不一定能够使企业间形成相互克制状态进而帮助企业提升绩效,检验结果也体现了红皇后竞争的抑制作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β=-0.078,P<0.01;β=-0.086,P<0.01),反映出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相关性检验结果初步支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

4.2 主效应分析:对假设1的实证检验

表3列出了对假设1即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的检验结果。表3以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从第(1)-(2)列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资产回报率(ROA)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企业绩效,β1的参数估计值均是负值(β=-0.021;β=-0.040),且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假设1得到支持。

表3 主效应分析:假设1的检验结果

续表

4.3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1)考虑到样本期间跨度较大,期间的其他因素也有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发展周期等。因此,本文参考万淑贞等(2021)[48]的做法,通过变更样本期间跨度对假设重新进行检验,即剔除2014年及之前的样本。结果显示,本文结论在子样本分析中仍然成立,表明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4 子样本分析:2015-2021

(2)考虑到部分变量的标准差较大,极端值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估计偏误。尽管本文已对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但为了进一步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借鉴田北海和马艳茹(2021)[49]的研究思路,又对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5%的缩尾处理。结果显示,对连续变量进行缩尾处理后,本文结论仍然成立,再次表明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5 5%缩尾处理下稳健性回归结果

(3)考虑到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有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故本文参考易玄等(2021)[50]的做法,在回归估计中采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数据,尽可能剔除内生性问题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偏误。由表6可知,其回归结果与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将企业绩效滞后一期并未对主要结果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表6 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

(4)考虑到在估计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有可能存在着样本选择偏误以及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参考Jiang等(2016)[51]的研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中位数为界线,将样本划分为处理组(高投融资期限错配)和控制组(低投融资期限错配)。同时,选取现有控制变量作为匹配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为卡尺匹配。表7列示了倾向得分匹配的平衡性检验结果,从第(8)列的结果可以看出,现有控制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在匹配后明显变小,且均小于10%。因此,匹配结果较好地平衡了数据,满足平衡性假设检验。从稳健性检验结果可知(见表8),处理组的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小于对照组,且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见,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后,研究结论仍然有效。

表7 匹配变量的平衡性检验结果

表8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结果

4.4 中介效应检验:对假设2的实证检验

表9列出了对假设2即多市场接触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从第(1)-(6)列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资产回报率(ROA)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企业绩效,投融资期限错配(SFLI)与多市场接触(MMC)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9.198,P<0.01;β=9.198,P<0.01),而多市场接触(MMC)与企业绩效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β=-0.003,P<0.01;β=-0.004,P<0.01),共同验证了假设2,表明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根据中介效应比例可得,无论是采用资产回报率(ROA)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该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分别为11.17%和9.09%。也就是说,虽然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效应,但该效应不是非常强,还有其他的作用力在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阶段对其绩效产生了更强影响。此外,本文进一步做了Sobel检验和Goodman检验,结果发现多市场接触对投融资期限错配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0.01),中介效应得到验证。

表9 中介机制检验:多市场接触

续表

4.5 调节效应检验:对假设3和假设4的实证检验

表10中模型6显示,无论是选取资产回报率(ROA)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投融资期限错配与竞争经验的交互项与多市场接触显著负相关(β=-0.513,P<0.01;β=-0.513,P<0.01),表明竞争经验负向调节了投融资期限错配与多市场接触的关系,因此假设3获得支持。为进一步解释调节效应,我们绘制了竞争经验对投融资期限错配和多市场接触关系的调节效应图,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 拥有较多竞争经验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多市场接触的正向影响受到削弱,抑制了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用传递,而在拥有较少竞争经验的企业中,投融资期限错配能显著促进多市场接触的提高,这佐证了本文的假设。

表10 调节效应检验:竞争经验

续表

图2 竞争经验的调节效应图

本文还验证了假设中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表10中模型7显示,无论是选取资产回报率(ROA)还是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竞争经验与多市场接触的交互项显著负相关(β=-0.137,P<0.01;β=-0.087,P<0.01),说明竞争经验对多市场接触的中介效应存在反向调节作用,由此假设4得到支持。

5 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投融资期限错配是如何作用于多市场接触并影响企业绩效,同时验证了竞争经验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会对企业绩效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2)投融资期限错配与多市场接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本次研究所发现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投融资期限错配可能会使企业管理者产生一种资金充足的假象,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企业往往更有可能开拓新市场,从而增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多市场接触。一般来说,这类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竞争优势,进入新市场可能是企业威慑竞争对手的战略选择。(3)多市场接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与西方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与国外先进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转型升级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许多制造企业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往往忽视了增加与竞争者的多市场接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甚至愿意以放弃部分绩效为代价。(4)竞争经验负向调节了投融资期限错配与多市场接触之间的关系,并弱化了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竞争经验可以作为企业抵御风险的缓冲,有助于企业做出更为谨慎和稳健的战略判断。(5)多市场接触在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投融资期限错配会影响企业参与竞争的战略选择,进而影响其绩效。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企业管理和风险监管的启发在于:

(1)存在较高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理性对待进入新市场的战略决策。如本文所示,投融资期限错配越高的企业往往更有可能进入新市场,从而增加与对手之间的多市场接触。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多市场接触并不能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对于存在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企业,高管在做出开拓新市场的决策之前,应审慎地分析环境、自身实力和对手。

(2)高层管理者要充分考虑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重叠情况。本文发现,在中国制造行业,多市场接触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较高的多市场接触可以扩大企业的收入来源,但是在有限的市场规模下,企业想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会主动发起进攻。所以,多市场接触增强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度,反而给企业绩效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在执行市场扩张战略时,应做好整体规划和部署,并充分考虑企业与对手之间的市场接触水平,防止“两败俱伤”。

(3)参与多市场竞争的企业更要重视竞争经验的应用。研究显示,拥有较多竞争经验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多市场接触的促进作用会受到抑制。因此,制造企业要合理利用这一积极作用,在参与竞争时,及时获取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行动信息,理性地做出反应,维持和对手之间的相互克制,避免无效竞争或重复竞争。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1)尽管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提出,但有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研究并不丰富,尤其是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从红皇后竞争理论的视角出发,将企业的多市场接触纳入研究框架中,丰富了中国情景下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研究。(2)以往有关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成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二是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但上述研究均很少从企业行为层面探讨投融资期限错配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本文试图研究多市场接触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驱动机制,是对现有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3)研究结果表明,多市场接触是投融资期限错配对企业绩效作用的中介机制。以往少数研究也考察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对组织绩效的间接影响,但鲜有学者从企业行为层面考察二者间的中介和过程机理。事实上,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作为一种竞争性的财务策略,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其他具体行为,进而影响其绩效。此外,本文还将竞争经验这个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框架中,阐述竞争经验对多市场接触中介作用的影响以及投融资期限错配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研究。

和所有文章一样,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囿于经费限制,本文对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结果变量的探讨仅涉及企业层面的变量,没有涉及个体层面或团队层面变量以考察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跨层次影响。二是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只选择了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样本的容量,也存在一定的行业局限性。三是有关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边界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仅考虑了竞争经验这个调节变量,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将影响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作用传递的其他调节因素纳入探讨。

猜你喜欢

投融资期限竞争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感谢竞争
婚姻期限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企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延长之我见
我们的约定没有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