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几点思考

2022-12-01孙英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工匠培育

孙英梅,刘 伟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表明了我们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概括起来,工匠精神是对本职工作的敬业、执着、创新以及追求卓越、突破常规、精益求精的态度,是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体现,是对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准的最好诠释。只有将工匠精神始终贯穿在企业工作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市场份额,才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梦想。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助力国家经济建设,以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1]。

1 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工匠精神

1.1 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统计表明,我国已连年位居世界各国GDP总量榜单第二名,高品质消费已显现出需求旺、增长快的势头。众所周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一流的技工才能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只有培养一批引领制造业先进水平的高端技能人才,才能够助力国家迈进制造强国的行列,才能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目前,我国仍面临高素质能工巧匠匮乏的局面,且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没有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中脱离出来,尤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叫得响的品牌仍然少之又少,依然没能摆脱“山寨版”的困境[2]。因此,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促进制造业迈进高端层面,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1.2 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据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2014年至2018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分别为1.07亿、1.17亿、1.22亿、1.31亿及1.50亿人次,2018年出境游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4.7%。而且,中国消费者近年来买走全球近半数奢侈品,体现较强的消费能力及需求,且多为海外消费,因此,当今世界最大的境外旅游消费国非我国莫属。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暴露出国内商品已满足不了公民对奢侈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研究表明,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

1.3 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职业教育更是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政府多次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一方面能够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另一方面能够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使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当下,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本的职业教育,应该抓住机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重视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培养大国工匠发挥应有的作用。

1.4 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要

培育工匠精神能促进学生潜心钻研、锐意进取、追求极致等职业品质与职业精神的养成;能促使学生重视职业技能训练,掌握精益求精的高端技能,练就持续创新的过硬本领;能帮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将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树立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就业能力与社会认可度;能培养学生树立对自己、企业、社会与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从而为日后成长为有担当的大国工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困难

2.1 社会认可度不高

长久以来,在“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工艺匠人始终被认为低人一等,加之他们的经济收入与付出的辛苦常常不匹配,导致社会对他们仍然存在职业偏见。工匠的现实窘况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他们中的多数对一线技能工匠非常排斥,轻视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对所学专业技能缺乏钻研精神,希望成为“有地位、有脸面”的管理人员而不是掌握专业技术的一线工人。同时,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加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歧视与误解——高职院校一直被认为较普通本科院校低一等,导致工匠精神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2.2 管理制度亟待健全

工匠精神培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行不通的,政府的主动作为、积极干预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市场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强,推诿扯皮、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许多企业一直处于中低端水平的运行状态中。从供给侧来看,低端产能过剩,新技术、新产品、大型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以及消费者至上理念的缺乏,都给工匠精神培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持下,在政府层面的主动干预下,在社会层面的不断认可下,高职院校才能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有可参考的政策框架与制度执行文本,从而构建操作性强且可持续发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2.3 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被认为是“收留”成绩较差学生的学校,且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也认同这个观点。一些高职院校仅仅将高职教育当作技能培训机构,“技术至上论”大行其道,人格养成、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升学率受到追捧与重视,“重技术、轻德育”的倾向比较严重,结果导致立德树人与传授技术之间出现偏差。

2.4 教师实战技能缺乏

由于校企合作开展得不彻底、不广泛,使得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缺乏熟练的技艺技能,坐而论道的现象比较严重,有违“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规律,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认同并具备工匠精神。

3 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3.1 建设市场管理制度

目前,社会公众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已有所提升,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亦开始起步,但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土壤与规范的管理制度做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就会昙花一现。因此,要尽快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要加快市场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尽快颁布执行力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制度,构建推崇工匠精神的体制,建立崇尚实业强国的机制,让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求新求异的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学生追求的精神时尚。此外,还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进入市场门槛的标准,对产品质量、客户反馈进行常态性检查、监督,倒逼市场主体对产品质量、客户意见随时跟进,使优秀企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施展身手的机会,使能工巧匠的薪水能够与他们的辛苦努力与付出成正比,使社会充满尊重工匠精神的良好风气与氛围,从而促使高职学生争先恐后地成为工匠精神的学习者与践行者。

3.2 改革高职教育模式,重视工匠精神培育

高职院校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融入各门课程中,同时增加人文选修课程。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个性特征、知识结构、职业发展目标等,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独门技术,具备一技之长。要强化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迁移能力,并掌握工匠精神的实质内容、核心要素、精神特征,养成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职业责任等,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对变幻莫测的职场应对自如。要重视实践育人工作,通过情景剧、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形式,促进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认识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要借助校企合作实践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专业实训基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及专业技能大赛等平台,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敬业爱岗的品质精神及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要随时了解市场需求,改革高职教育模式。要根据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技能教育进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考核内容等方面的调整,从而使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与人格品质。

3.3 与企业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平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且将企业实训、技能训练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结合,也是“双元制”的有效体现。“双元制”是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即学生一方面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3]。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4]。德国“双元制”规定学生要接受为期3年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才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5]。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德国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从企业实训入手,使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能够起到工匠精神启蒙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吸纳企业文化的同时,能够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3.4 实施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以三大平台——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的联合传授、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训的有机结合为支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现代学徒制里体现的是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使学生的学习地点从校园扩大到企业生产一线。在参加企业专业技能实训、同师傅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师傅身上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职业责任、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怀,从而成为工匠精神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合的高端人才。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观看宣传大国工匠的电视节目、参观工匠大师的工作室、举办工匠技艺比赛和工匠讲坛等,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钻研技术、无私奉献等工匠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打造富有工匠精神内涵的器物文化,将行业要素和职业要素融入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优化雕塑、标语牌、宣传栏等文化景观设计,突出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体现学校的育人特色[2],使工匠精神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呈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体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与职业价值。

3.6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素质能工巧匠的基础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学校可以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即请进来(聘请能工巧匠进入学校为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走出去(让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现场实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传授与训练。

总之,工匠精神培育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是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对改变我国“大国工匠”后续乏人窘况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