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酯”为核心的认知模型,突破认识误区
2022-11-30北京徐晓斌
北京 徐晓斌
一、酯交换反应合成酯
该反应习惯上称之为“酯交换反应”,因为从结果上看,酯中醇的部分与另一分子的醇发生了交换。对于该反应,首先必须明确断、成键位置,有同学会认为是R′和R″直接交换位置,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酯基中碳氧单键断裂,醇中氢氧键断裂,发生取代反应,如图1所示:
图1
【分析】这个反应学生极容易出现错误,甚至有同学不会写产物,本质上还是在于对取代反应的特征理解不够透彻。事实上,酯交换反应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发生“醇解”——醇的氢氧键发生断裂,形成了—H和—OR″两个部分,再以酯为研究对象,酯基中羰基碳与—OR″连接成键,酯基中—OR′与—H连接成键,如图2所示。类比酯的水解,整个过程相当于酯的醇解。
图2
本题中,甲醇断裂氢氧键得到—OCH3和—H,分别在酯的羰基碳上连接—OCH3,氧上连接—H,即可得到聚乙烯醇,同时每一个链节在反应时都会生成一分子的CH3COOCH3,所以总反应会生成n个CH3COOCH3,如图3所示。
二、建立“酯合成”的一般模型
事实上,羧酸及其衍生物(酯、酰卤、酸酐、酰胺)都可以和醇反应生成酯。
①酸和醇酯化
②酯的醇解
③酰卤的醇解
例如,双酚-A与光气(又称碳酰氯COCl2)经聚合反应制备聚碳酸酯(见下文)。
④酸酐的醇解
⑤酰胺的醇解
【例3】(2021年全国甲卷,36题节选)近年来,以大豆素(化合物C)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因其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大豆素的合成及其衍生化的一种工艺路线如图4:
图4
(2)1 mol D反应生成E至少需要________mol氢气。
(3)写出E中任意两种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
【答案】(2)2 (3)酯基,醚键,羟基
【例4】(2021年河北卷,18题节选)丁苯酞(NBP)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ZJM-289是一种NBP开环体(HPBA)衍生物,在体内外可经酶促或化学转变成NBP和其他活性成分,其合成路线如图5所示:
图5
回答下列问题:
(5)HPB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三、应用“酯合成”的一般模型分析聚酯的形成
由于生成酯的反应不止一种,因此合成聚酯的方法也不止一种。这些反应非常相似,可以与酸和醇形成聚酯的反应进行类比分析,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理解的难度。
(一)酸和醇
1.二酸和二醇发生聚合
以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发生聚合合成PBT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为例:
2.羟基酸发生聚合
以乳酸聚合生成聚乳酸为例:
(n-1)H2O
(二)酯和醇
1.二酯和二醇发生聚合
以碳酸二甲酯和双酚-A经过缩聚反应合成聚碳酸酯为例:
(2n-1)CH3OH
2.羟基酯发生聚合
(三)酰氯和醇
以双酚-A和光气经缩聚反应合成聚碳酸酯为例:
图6
(2n-1)CH3CH2OH
【例6】(2013年北京卷,25题节选)可降解聚合物P的合成路线如图7所示:
图7
聚合物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答案】
(2n-1)HCl。
四、建立分析羧酸及其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一般模型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8所示:
图8
①羧酸可以分别和SOCl2、胺、醇、羧酸反应,转化成四种羧酸衍生物;相应地,四种羧酸衍生物也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羧酸。
②羧酸、酰卤、酸酐、酯都可以和醇反应生成酯,称为“醇解”;同理,羧酸、酰卤、酸酐、酯都可以和胺反应生成对应的酰胺,称为“氨解”。与成酯的反应类比,很容易得知,为了合成聚酰胺,可以设计二酸和二胺、氨基酸等体系进行聚合。
【例7】(2015年北京市西城区一模,25题改编)有机物E是制备镇静药安宁G的中间体,合成路线如图9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图9
(6)G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7)在一定条件下E还能跟COCl2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由G的分子式可知,F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也是9,又结合E的结构简式,可知1 mol E和2 mol COCl2反应生成F,对应“酰氯的醇解”:
F→G是“酰氯的氨解”,反应方程式为
【例8】(2021年山东卷,19题节选)一种利胆药物F的部分合成路线如图10所示:
图10
(3)E中含氧官能团共________种。
【答案】3
【分析】由F的结构进行逆向推断,根据结构相似(如图11中画虚线的部分),
图11
五、高三复习的“有限”与“无限”
本节课的教学,一方面补充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中所能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高考是新情境、新问题,考查的范围是“无限”的。面对这样的矛盾,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知识全都学完,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水平,面对陌生题目应该冷静思考,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逻辑分析进行解决。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开放、包容、严谨的科学精神,遇到问题不主观臆断,利用信息合理推断,进行缜密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