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担当作为 优化营商环境

2022-11-30徐贵耀

唯实 2022年11期
关键词:营商优化环境

徐贵耀 徐 慧

营商环境是政府与市场、社会共同提供的特殊公共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体制机制革新和多方利益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前提下,强化担当作为,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头雁”带动作用的内生动力。近年来,盐城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改革、转变理念、优化服务、强化落实,取得了良好成效,群众满意度和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盐城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

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2021年盐城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主动从发展的角度、企业的角度、群众的角度出发,全市域、全方位对标上海等先进地区,加大制度集成创新,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要抓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百姓受益、为企业减负、为公平护航,在政务服务、惠企措施和法治保障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务服务不断升级。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政务服务进行革命性再造,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对所有53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已按“取消、备案、承诺、优化”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00个工作日,申报材料数量平均压缩38.9%,审批时间平均压缩60%。组织实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秒批秒办”系统,建成“一件事一次办”平台,强化“一网通办”综合服务,推行“互联网+”,力求提升“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

惠企措施不断健全。打通江苏省政务服务网等11个系统,40个事项办件信息自动推送复用,“惠企一键通”等信息平台开设运营,全面梳理公布本级兑现办理或在本级初审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惠企政策,实现“一企一策”精准推送,通过“12345”交办机制及时将企业诉求精准交办至各有关职能部门处理。针对企业发展提出“两减五降”措施,共减免税费77.05亿元,通过减税降费、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来帮助企业共同渡过疫情难关。积极推出“云税贷”“税e融”等纳税信用产品,申报“苏科贷”项目8个,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三农”等领域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开设“信用知识云课堂”,帮助58家企业修复失信记录95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法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出台《盐城市公证行业服务民营企业十条措施》,全市共办理涉企公证业务1812件,出具法律意见书839份,提供法律建议3576条,开辟法律援助快速受理“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法律顾问服务。实行院庭长诉讼服务大厅领办制度,打造12368诉讼热线“一号通办品牌”,设立服务企业“051568896110”专线,建立法院与企业“直通车制度”,为企业提供零距离的司法服务。

二、盐城优化营商环境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盐城积极主动发布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新政,致力于实现经济运行“稳”和市场活力“强”,以形成高质、创新、高效的发展模式,对营商环境如何“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思想不够解放。少数部门对提升营商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营商环境优化意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优化营商环境是“虚工作”“软任务”的错误认识,忽视经济发展质量和政务服务水平、缺乏长效机制等,履行职能还未能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比如,对招商时的优惠政策兑现不够及时、不够充分,对营商环境中的制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一是缺乏担当精神。有的领导干部“干”的水平不高,“推”的借口却很多,特别是面对一些棘手、没有先例的事情,总是喜欢“打太极”,做事机械,不愿担当,不能做到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对企服务精细化水平还不够高。二是服务作风不到位。一些基层部门的“衙门”作风还未彻底消除,少数镇村和一些部门工作人员戴着“有色眼镜”看脸办事,服务工作不是自觉自愿而是不情不愿,在具体的政策执行和落实上还做不到一视同仁。三是服务意识不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还未能形成联动机制。比如,盐城市行政审批局虽然通过建立市、县、镇、村(社区)四级便民服务中心来实现诸多服务事项的下移,但下面的承接机构和部门却缺乏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一定的实战经验,导致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政务服务不够高效。一是“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就近办”的理念落实不到位。盐城市政务服务中心高峰期有3000人左右,这一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便民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的成效,但也揭示了政府部门各项改革措施的不到位,政务服务效率还较低,直接带来的影响是无法吸引投资者和企业,不利于良好营商环境的建构。二是窗口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近年来。盐城一直强调“一窗办”以满足企业和群众对高效便民服务的要求,也对窗口办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很多工作人员还未能达到“一专多能”,政策解读能力不足,甚至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就笼统搪塞为“政策规定”。三是平台建设能力不足。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不高,授权范围较小,未能充分实现与相关业务审批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资源的部门化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基本的信息依旧处于分散的碎片化状态,导致群众办事面临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同步、信息二次输入、线上线下脱节等问题。比如,很多部门开发了相应的App,但老百姓必须要下载相应软件,完成注册、登录、更新等程序,这与“一证通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亲商重商不够明显。当前,盐城电子办税系统的便利性还不显著,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老大难”问题,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特别是首贷难、提高额度难、担保难等问题还较为突出。要素制约问题依然存在,涉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还未能得到全面保障,公共服务“只进一扇门”业务联动还未能充分建立,“拿地即开工”工作流程不够细化,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要素的制约,无法全面建立企业“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的长效机制。“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手续多、互相推诿等情况还未能得到彻底改变,“门好进、脸好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个别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虽然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开展调研,但反映实情、研究对策深度不够,特别是县级层面政策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普遍不强。

法治环境不够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进程还较为缓慢,基层执法不够规范,多头执法、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涉企案件的审理周期较长,存在严重的执行难问题,未能实现跨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和互联互通,“联合惩戒、联合制约”机制还未真正落地。政府承诺兑现不够及时、不够充分,政府示范作用发挥不到位,制定出台的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包括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方面的承诺都不能充分兑现。企业的利益诉求还缺少有效的反映渠道,特别是与政府沟通的渠道不顺畅,机制还不健全,各类投融资、贸易、劳资等纠纷解决不畅。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结果导向,各级政府要强化担当作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建构营商环境优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源动力,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引擎,提升群众满意度和企业获得感。

拧紧思想“总开关”,增强营商环境优化意识。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2020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促使很多城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并明确规定“政府主要负责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倒逼政府部门主动担当作为,树立责任意识,实现从一个管理者向“店小二”角色的快速转变。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仅是一个思想导向问题,更关系到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落地。明确政府是营商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优化营商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摒弃“有位不作为”,激发各单位和部门敢于担当作为的主观自觉和内生动力。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以增进部门联动。强化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部门紧密配合的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做好前期规划的制定及后期项目审批、建设的有效衔接,统筹各部门的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环保规划等数据和体系建设,形成“多规合一”,并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完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要提升格局和视野以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到当前营商环境仍待改善的现实,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邀请顶尖智库结合本地区实际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引领性的顶层规划思路,着眼先试先行和突破创新,争创一批江苏首创、全国试点的营商环境改革新模式,形成品牌和样板效应。

“放”出活力和动力,提升营商环境能力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政府要把该放的权力放掉,释放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活力,通过职能重组、数据共享和流程并联等来打破横向政府部门的边界,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提升营商环境能力建设。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放开更多审批权限以“增效”。一方面要统筹各种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平台搭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综合办理平台,做好各部门App的融合建设,将各个单位的行政许可职能全部上网;另一方面要做好基层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工作人员和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将下放的权力事项形成清单,逐条对照落实,还要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对业务知识梳理成册、编写成文,便于工作人员的查阅学习,从而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一是要强化对落户企业的服务。在坚持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模式上大胆创新,取消企业的准入前置条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先批后审,推行在线并联审批和联合验收,加快企业落户速度,完善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各政府部门制定的涉企优惠政策和产业促进政策要及时推送至政府政务中心,或针对市场主体进行主动精准推送,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打造成为企服务的“总客服”,持续优化“政策计算器”。二是要加强企业扶持力度。在充分保障水、电、气、网等公共服务设施供应的前提下,充分整合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更要充分利用财政间歇资金,无偿为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创新信贷模式,为落户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适当对上市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整合开发财政奖惩集成服务平台,向企业集成打包、精准推送各类奖补政策。

“管”出公平和秩序,加强营商环境制度建设。政府的放权必须依靠制度来提升部门的审批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营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过程必须以制度来保障,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可以破除阻碍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增强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制度的“硬约束”。一是要强化市场规范监管。开展履约践诺专项排查,全面查纠“刷存在感”式检查、选择性执法、任务性处罚现象,尤其是针对企业各项收费的价格监管,特别是乱收费、乱罚款等,大力整治侵企扰企行为,并深化推动涉企法规“立改废”工作,分条线制定限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具体措施,促进执法行为更加柔性审慎,以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内审制度、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保证企业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二是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畅通失信投诉举报渠道,对制定出台的招商引资的各类优惠政策要积极兑现,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见成效,形成对“新官不理旧账”问题长效化常态化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政府承诺合法性审查制度和政府失信补偿、赔偿与追究制度。三是要建立便利畅通的法律渠道。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受理有关营商环境的投诉和举报,拓宽涉企服务“绿色通道”,依法公正审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纠纷案件,依法打击侵权及涉企犯罪,并健全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机制,实施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

“服”出便利和品质,将“让人民满意”作为最终评判标准。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各级政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责任人,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也是营商环境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他们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体验者和评判者,营商环境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通过对广大企业、群众的定期调研访谈来提高工作针对性,形成走访机制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又要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预先判明人民群众需求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商机制,坚持“一事一议”。一是要加强考核问责。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重点督查范围,定期对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改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主要工作部门和重点窗口行业开展日常督查,深入推进“好差评”工作;同时推行清单管理制度和动态调整公开机制,简化和优化办事流程,保证职责清单、目标任务清单制定到每个岗位、每名工作人员,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特别是要瞄准政府失信发生率较高的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环节,对完成任务目标、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中排名靠后和垫底的单位严肃追责问责。二是要构建全域优化的营商环境氛围。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的宣传格局,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是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搭建政府部门线上与广大企业和群众的沟通平台,问计于民;同时主动接受广大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对群众的合理需求虚心接受、加以改进,使政府部门通过与企业、社会公众凝聚共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建设的协同治理能力,以“让人民满意”标准贯穿整个营商环境改革实践中。

猜你喜欢

营商优化环境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