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分光比色放大胃镜联合胃泌素-17在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022-11-30王月兴邓丽娟王蕤兰

武警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腺管微血管筛查

王月兴,邓丽娟,胡 静,王蕤兰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病率为697/10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亡率排在第三位[1]。研究证实,早期检出能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90% ~ 95%[2-3]。但由于早期患者的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探寻一种合理、科学的早期诊断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FICE放大内镜技术,可清晰分辨胃黏膜微小结构,对可疑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及活检,能提高诊断率[4]。胃泌素-17(G-17)会促使胃黏膜腺体上皮细胞持续性增生,参与了胃癌的演变过程[5]。本课题组推测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可能提高对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检出率,并进行了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01至2020-01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收治经消化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患者共计260例,男148例,女112例;年龄25~76岁,平均(58.71±9.36)岁。患者经消化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胃癌62例,非癌性病变198例,其中有慢性萎缩性胃炎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56例,胃部良性溃疡40例。纳入标准:(1)近4周未服用质子泵抑制药、H2受体阻滞药以及胃黏膜保护等药物;(2)近2周未曾熬夜、酗酒、暴饮暴食等;(3)无妊娠期或哺乳期;(4)入组研究精神状态良好、认知功能正常;(5)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自愿参加,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大脑、心、肝等脏器功能障碍;(2)合并精神障碍疾病、认知异常;(3)曾接受消化系统手术以及放化疗治疗;(4)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及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患者;(5)研究期间退出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1.2.1 主要设备、试剂 主机(EPX4400,Fujinon,日本),附带FICE系统的放大胃镜(EG-590ZW,Fujinon,日本);G-17检测试剂盒(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2.2 胃镜检查 术前患者均禁食,建立静脉通路后,常规心电监护、吸氧,取左侧卧位,给予静脉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常规模式进镜,明确黏膜病灶位置后,首先在40~100倍的白光放大下观察病变,而后切换为FICE模式,以10种红绿蓝波长组合分别观察,直至图像显示为最佳,再在40~100倍放大的情况下观察病变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进行分型,采集可疑病灶进行组织活检。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由高年资消化专科病理医师行病理检查。

1.2.3 血清G-17水平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3000 r/min,10 min),ELISA方法测定G-17水平(正常值< 7.0 pmol/L)。

1.2.4 诊断标准 胃黏膜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分型[6]:腺管开口分为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及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分为规则清晰及不规则模糊,将两者同时存在不规则模糊且有边界归入癌性病变。图像显示清晰度:胃黏膜腺管开口及微血管结构,模糊,记1分;较为模糊,可以分辨,记2分;清晰显示,记3分。病理诊断:无或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视为非癌病变,而黏膜内癌归入癌性病变[7]。FICE放大内镜可疑癌性病变定义为阳性病例,G-17值高于7.0 pmol/L视为可疑病例,定义为阳性病例;二者联合为并联诊断实验,任意一项为阳性时,定义为阳性病例。

2结 果

2.1 FICE放大内镜图像清晰度分析 与非染色常规放大内镜相比,FICE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腺管开口及微细血管形态结构的显示图像清晰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260例FICE放大内镜检查患者镜下胃清晰度 (n;%)

2.2 FICE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检出率分析 260例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早期胃癌62例(23.85%),非癌病变198例(76.15%),FICE放大内镜检查可疑癌性病变42例(67.74%);FICE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检出的敏感性为64.52%,特异性为98.99%,准确性为90.77%(表2)。

表2 FICE放大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评价

2.3 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对早期胃癌检出率分析 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检查阳性例数60例(96.77 %);其对早期胃癌检出的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98.48%,准确性为96.92%,高于FICE放大内镜(表3)。

表3 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对早期胃癌的诊断评价

3讨 论

在胃癌发生早期,病变范围局限于黏膜下层组织或仅存在黏膜层,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但由于多数患者早期缺乏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缺乏健康意识,使其检出率仍在10%左右[8]。胃癌不断进展,发生多脏器衰竭的概率超过15%,总体生存时间在38个月以下[9,10]。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阻断此类恶性肿瘤进展的重点。

既往研究发现,胃黏膜在癌变的过程中,其表面结构及微血管均会发生改变,胃小凹形态和排列因间质的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修复而呈现多形性,黏膜下微血管则表现为粗细不等的网格、螺旋及不规则的形态[11]。放大内镜筛查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时,根据表面结构及微血管变化的程度,来表明病变的恶性程度。既往色素内镜常用靛胭脂、冰醋酸等染色剂喷洒可疑病灶,利用色素的沉积作用或黏膜接触染色剂后发生的特殊改变来实现,但其操作繁琐,且对微血管形态的观察不够理想。FICE通过400~600 nm的任意波长获取全面的病变图像,只需要简单的按钮切换,且图像质量高,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胃黏膜表面的微结构,更易发现白光内镜下难以分辨的病灶,可以更精确地进行病变组织活检,能有效提高疾病的确诊率[12,13]。本组研究中,与常规放大内镜相比,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的显示图像清晰度增加(P<0.05)。FICE放大内镜检查敏感性为64.52%,特异性为98.99%,准确性为90.77%。但由于胃黏膜腺管开口分型的观点未统一,加之部分早期胃癌的黏膜表现不典型,因此仅采用一种诊断技术,其筛查价值仍存在一定局限性[14,15]。

胃黏膜发生癌变过程漫长,胃癌进展期间,胃黏膜及细胞的结构、功能均会发生改变。G-17是当前筛查胃癌及癌前病变异常问题的主要指标,是由胃窦G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胃癌细胞对胃泌素的需求量明显高于其他正常细胞,且胃泌素可促进其生长,因此萎缩性胃炎的高胃泌素状态,会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且与具体癌变部位、胃癌TNM分期等有明显相关[16]。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内李梦颖等[17]的研究表明G-17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54.2%,特异性84.4%,可作为筛查的重要指标。但仅根据G-17的表达水平,其诊断敏感性不高,单项检测阳性率较低,因此往往将其作为筛查的辅助指标。本组研究中,检测G-17的同时,充分利用FICE放大内镜能清晰显示胃小凹及周围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的优势,联合诊断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98.48%,准确性为96.92%,高于FICE放大内镜。结果表明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能显著提高胃黏膜良性、恶性病变的检出率,研究结果与国内陈艳红等[18]结论相一致。

综上所述,FICE放大内镜联合G-17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筛查检出率,由于血清学检查简单易行的特点,将两者结合来进行胃癌筛查,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是在疑似患者中展开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在体检人群中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腺管微血管筛查
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血精症如何治疗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纳氏囊肿 长在宫颈上的“青春痘”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