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国内主要城市比较分析
2022-11-30王卫一傅利芳
□王卫一 傅利芳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加快向中高层次攀升的动能型产业,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贯通的纽带型产业。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内主要城市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上海、深圳和南京等城市表现尤其明显。苏州市为加速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打响“苏州制造”品牌,聚焦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九大重点领域,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升级行动,产业优势和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又叫生产者服务业,是与生活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相对的服务业。国家统计局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明确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统计范畴是: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综合考虑统计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可比性,参考国内重点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初步界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和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2019 年)》 作为依据,将“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七个行业作为研究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范畴。
|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规模稳定增长,增加值比重提升缓慢
“十三五”期间,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从2015 年的不足四千亿元(3745.58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5751.17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6%,分别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5 个和0.6 个百分点。从占比情况看,2020 年,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8.5%),占服务业增加值“半壁江山”(54.3%),但占比提升缓慢,2015—2020 年,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提升2.6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提升约1 个百分点(图1)。
图1 2015—2020 年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二)金融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结构优化调整有待加快
近年来,苏州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加速转型提升态势,高技术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业增速。2015—2020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3.8%和9%,增幅位居各细分行业第1 位、第2位。金融业规模持续壮大,2020年,金融业以1770.35 亿元的增加值和8.8%的权重,首次超过批发业,成为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表1)。
表1 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三)政策举措扶持有力,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
为促进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2019 年苏州市政府出台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明确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九大重点领域,并从领军企业、集聚创新、技术进步、高端人才给予扶持。市下辖各板块也都明确了“2+1”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规划。但从实际成效看,各地主导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集中分布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四大类,差异化和协同性发展态势还没形成。
|与国内主要城市的比较
对标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城市,选取上海、深圳和南京,从规模体量、主导行业、产业集聚和要素禀赋与苏州开展对比。
(一)规模体量方面,苏州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占比均远低于上海和深圳,增速水平苏州最慢
“十三五”期间,四个城市都十分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加值及占比均有所提高。但从生产性服务业绝对规模看,苏州与上海、深圳相比差距甚远,2020 年上海和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是苏州的3.6 倍和2 倍,仅南京与苏州规模水平相当。从增加值占比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最高,2020 年达53%;深圳和南京紧随其后,2020 年两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分别为43%和39.1%;苏州占比最低,仅为28.5% 。从比重变动情况看,2015—2020 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幅最大(提升3.9 个百分点)、深圳第二(提升3.5 个百分点)、南京第三(提升2.9 个百分点),苏州增幅最小(提升2.6 个百分点)(图2)。
图2 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单位:亿元、%)
(二)主导行业方面,上海、深圳、南京迭代加快且带动有力,苏州结构优化还需加劲
从内部结构看,2015 年四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均由1个传统行业(批发业)和1 个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构成。梯队构成略有不同,表现为上海、深圳和南京主导产业为“金融业第一、批发业第二”,苏州则是“批发业第一、金融业第二”。经过五年的发展,四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都发生了变化。从共性看,批发业占比均有所降低,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均有所提高。
从各地特色看,上海形成了“1+N”的主导产业布局,金融业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彰显。深圳和南京在“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双轮驱动下,主导行业迭代式发展。2020 年,深圳和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0.4% 和9.3%,超过同期批发业3.1 个百分点和2.6 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的梯队构成变化不大,仍是“金融业+批发业”的发展模式。
(三)产业集聚方面,上海、深圳、南京集群发展态势已然形成,苏州集聚优势不足
从区位熵(CAPS)集聚水平监测结果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为显著,苏州是四个城市中唯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显著的地区。从衡量指标看,苏州的绝大部分指标都与上海、深圳、南京存在较大差距,凸显苏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足的深层次问题。深入剖析构成,上海细分行业集聚程度都很显著,并且表现均衡,多元产业集群齐头并进,这也与前述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布局相呼应。深圳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程度明显。南京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上海、深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略低于上海、高于深圳。反观苏州,仅批发业的集聚程度略优,但尚未达到明显集聚程度,其他行业集聚程度均不明显,还要进一步积蓄力量(表2)。
表2 2020 年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
从头部企业拥有情况看,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依然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在价值链能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内头部企业相去甚远。根据新经济智库2020 年度评选结果,苏州只有3 家企业(智慧芽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初速度(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入围城市独角兽企业名单,且排名均在100 名之外(同期上海入围44 家、深圳入围20 家、南京入围11 家)。
(四)要素禀赋方面,苏州部分结构性指标弱于上海和深圳,但优于南京
研究发现,知识密集度、产业链基础和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投入产出效益的核心要素指标。知识密集度方面,苏州“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8.85 件、列第3 位,低于深圳和南京,但比上海高8.65件;“高技能人才数”72.75 万人,低于深圳和上海,但比南京多23.62 万人。产业链基础方面,苏州“R&D 经费投 入强度”为3.78%,“5G 基站建设累计数”1.75 万个、“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 万亿元,均领先于南京。城市化水平方面,苏州“城镇人口占比”和“市区开发强度”居末位,分别比列第3 位的南京低5.1 个和4.3 个百分点,“单程平均通勤距离”苏州为8.2 公里,仅次于深圳,比上海和南京短0.7 公里、0.2 公里(表3)。
表3 2020 年四城市要素禀赋比较
|对策建议
回顾发达国家城市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城市在进入城镇化中后期,普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壮大,进而成为主导产业的经济规律。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为例,依据美国商务经济调查局数据,1997—2017 年美国信息业,专业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3.7 个、0.7 个和0.1 个百分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又如,日本东京在20 世纪90 年代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978—2001年东京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单位数和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从4.1 万个单位和18.1 万人增加至7.5 万个单位和204.5 万人。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具备制造业基础夯实、创新要素集聚、城市综合水平高的先发优势,既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和要素支持,更为形成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发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重点领域,优化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布局
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苏州的比较优势,以“巩固+培育+融合”为基本思路,加速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行业迭代发展步伐。要巩固提升金融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先导产业的融合贯通,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持续快速壮大。
(二)突出集群发展,形成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圈”
实践证明,集聚化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典型做法,也是国内主要城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根据产业集群理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一般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种类型。如,上海以专业化集聚为着力点,到2016 年末,39 个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营业收入超过1.5 万亿元;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则是多样化集聚的代表。苏州要以专业化、多样化“两手抓”为思路,加强产业园、功能区等为载体的专业化集聚,培育以产业链为脉络、多元服务业态融合的多样化集聚。
(三)突出开放融合,强化苏州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发展环境。苏州要在加强市域统筹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一流园区,如美国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广州沿珠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等的产城融合发展经验,探索跨区域产业布局联动规划、产业活动单位联动发展、要素配置联动共享的新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