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五育融合”的困境及突破策略
——基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分析

2022-11-30朱梦初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智育五育

朱梦初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指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五育融合”引起了国内教育理论、教学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五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五育”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中“智育”一家独大的观念。然而,推进“五育融合”在现实层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亟待教育工作者解决。

二、“五育融合”的困境

“五育”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五育”对人的全面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五育”,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形象。[1]

1.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五育融合”在教学活动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局限,不能满足“五育融合”课程的有效实施。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中趋于稳定。教师是“五育融合”实施的一线人员,教师是否具备开展“五育融合”课程教学的能力和素质,是“五育融合”课程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老教师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新教师则应在进入教师行业前具备优秀的职业信念感和职业价值观,在入行后需要终身学习,更新理念。

“五育融合”要做到的是将“五育”融合在一起培养,而不是割裂培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分数论人才的教学观念在如今看来存在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问题。当前,我国课程结构仍是由智育主导,所采用的是基于智育的渗透模式。[3]即在现有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背景下,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而非把他们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在推行“五育融合”,但以智育为主体,以其他四育作为教育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其本质并未脱离以智育为主、其他四育为辅的课程和教学观念。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了“五育”的整体育人价值。需要寻求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培养的教学方式,打破讲授法教学方式。

2.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4]中考、高考相当于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反映出评价对于教学的价值判断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承载考查内容。[5]这可谓在现今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尝试做出的对除智育以外其他四育的关注和评价倾向。尽管还有很大差距,但将综合素质评价、德育评价等纳入中高考评价体系是一种推进策略。[6]这并不能满足“五育融合”对改变和完善评价体系的要求。基于“五育融合”的评价标准,指向如何整体评价五育融合的效果,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再孤立地评价德育成效、智育成效、体育成效、美育成效、劳育成效,而是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单位,进行“整体评价”。[7]推进“五育融合”教学,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基于“五育融合”的新型评价体系、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以评促教,能够发挥教育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评判标准的改变则会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师生等改变传统的“唯分数”“唯智育”观念。

三、突破“五育融合”困境的策略

1.引导社会观念的改变

引导社会、家庭、学校、师生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价值观,是影响“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有效落实的重要因素。“五育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改革方案,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例如,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新时代的育人观,针对青少年儿童、家长、教师群体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常用的网站、手机APP等开展线上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有关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和与“五育”相关的内容,开设教育专栏,引起大众对教育改革以及“五育并举”方针的重视,引导全社会树立全面的育人观。

2.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以“五育融合”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时,必然要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能够促进“五育”育人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素养,如何更新教学评价的目标和评价方法。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具备能够设计和开发“五育融合”课程的意识与能力;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特点,选取恰当高效的教学方式;提升综合育人教学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和个人优势的新教学风格。“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完成的,要求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交流能力,与其他科目教师相互交流研讨。

富勒的关注阶段论认为,教师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职前培养阶段、实习阶段、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8]提升教师素质、增进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和实施,可以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在处于职前培养阶段教师的教育课程中,应适时加入“五育融合”的内容解读和培养人的目标,在入职前使教师具备前沿的育人理念。实习阶段的教师,其教学风格还不成熟,在此时期加以培训,能够使教师在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时更多地加入“五育”元素,从而拥有基于新育人理念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路。处于教学情境阶段的教师,面对着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新旧碰撞。一是要鼓励其自觉学习实施“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利用空闲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系统地学习“五育”融合育人的教育观念和适用于“五育”融合教学的教学方式、技巧。

3.完善“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改变教学方式

“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所评价的是“五育融合”有没有实现其育人价值。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贯穿于“五育融合”实施的每个环节。从课程方面来说,评价应涉及“五育融合”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开发等环节。从教学方面来说,评价涉及“五育融合”教学的目的、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等。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评价主体的权责应划分明确:依据地区和学校的不同,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五育融合”课程,每个环节不断地对已有工作做出反思和改进;一线教师应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目标对“五育融合”教学做出设计和实施。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在评价体系中拓展了综合素质评价。但仅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作用”和“结合”是不够的。要强调“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时应将“五育融合”评价,例如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到与分数同等高的位置,成为升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什么样的融合才是有效的?“五育融合”并非要求在现有分科教学中均有德、智、体、美、劳的体现,是利用分科教学,在不同的学科中有重点地凸显五育元素。“五育融合”应以某学段的所有课程为单位,追求整体地体现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而“五育融合”的融合程度评价却应以学科为划分,做细化评价。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与同伴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实现平等交流、互助的平台。评价方式则采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小组同学间互评等方式,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能够客观评价和认识自己,从而“个性化”地实现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智育五育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