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性别比失衡与校园恋情的行动逻辑
——基于“知乎”的文本分析

2022-11-30刘中一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男女比例性别比伴侣

刘中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大学校园恋情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恋爱是很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学校园“集聚”了一大批具有相似年龄、地位和知识背景等的“同质性”个体,特别有助于寻找理想的恋爱对象。当然,大学校园也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婚恋市场。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也可以并且经常会从自己曾经的同学、邻近的学校以及其他可能的婚恋途径中找寻恋爱对象。但是,即便如此,大学校园仍然被很多人看作可以通过广泛的两性接触和互动来寻找恋爱对象的“天然市场”。

尽管以往不少研究者都对校园恋情或大学生恋爱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少有实证分析探究校园性别比等结构性特征如何影响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形成和其中的行为逻辑。毋庸置疑,校园性别比作为婚姻市场上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影响着恋爱市场上男生和女生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开始、形成和发展。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分析校园性别比失衡状况下大学生恋爱行为,来探析大学性别比失衡对于校园恋情的影响机理和性别比失衡情况下校园恋情的行动逻辑。

一、理论基础

国外研究发现,婚龄人口性别比,尤其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男女比例与结婚的可能性和离婚的风险有关。[1]与其他婚恋市场相比,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婚恋市场,也是研究恋爱关系情境效应的理想之地。在开始我们的研究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绍两种有关婚龄性别比的成熟理论:人口机会理论(强调性别失衡如何影响成功寻找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和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性别失衡如何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二元权力)。

(一)性别比人口机会理论

在人口机会理论看来,恋爱关系的形成和持续周期可能是两性在婚恋市场上性别比的一个函数。[2]人口机会理论强调潜在伴侣的绝对机会影响社会和人口行为。这种观点认为,确立恋情的实际或可感知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当一方寻找伴侣时,性别比失衡可能会减少市场上潜在伴侣的数量,从而阻碍恋爱关系的形成。换言之,恋爱关系的形成机会主要取决于本地社区是否有足够多的潜在伴侣。具体地讲,居住在一个有大量婚龄异性成员的社区,将大大地增加找到恋爱对象的可能性,甚至是多次恋爱行为的机会。相反,当恋爱市场上异性数量很少的时候,正常异性关系向成功恋爱关系的转变将会推迟(也许完全没有),恋爱关系成功缔结的机会也会减少。

人口机会理论将婚龄性别比确定为对恋爱关系形成的显著影响因素。人口机会理论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至中期,早期研究倾向于完全依赖于汇总数据。人口机会理论假定恋爱搜索行为只是在特定区域(校园之内)搜索伴侣。当潜在的伴侣数量(婚龄性别比)最均衡时,恋爱成功的可能性最高。这种观点假设男生和女生都平等地重视和寻求恋爱关系,并且在可用伴侣的数量和恋爱几率之间呈正线性关系。就是说,当婚姻市场上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伴侣时,男性和女性一样,都更有可能结婚。[3]

(二)性别比社会文化理论

与人口机会理论的性别中立假设相反,社会文化理论中增加了性别成分,认为婚姻市场上占比较少的性别由于其性别相对稀缺,在异性恋关系中获得了性别二元结构权力。[4]具体说,婚姻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性别对伴侣的依赖程度较低,因为他们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替代关系。如果他们对现有伴侣不满意,他们可以更容易地与其他异性建立关系。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性别特定行为受到结构性权力分配的限制。女性利用二元权力获得自由和独立的能力有限,因为男性利用他们的结构性权力限制和调整女性二元权力的潜在使用。当婚龄性别比失衡对女性有利时,男性也可能会更加警惕地“保护”他们的伴侣,防御可能的篡夺者。相比之下,女性对恋爱关系持续性的更大关注可能会让女性不太可能利用其二元权力。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结构性权力的性别(几乎是男性)可以使用结构性权力建立规范以帮助他们在恋爱关系中获得最大的回报。[5]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性别比偏高的情况下(即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将受到极大的重视。由于女性相对稀少,男性会尊重女性。虽然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女性的二元权力会很高,但男性会利用自己的结构性权力限制女性的行动。因此,女性在恋爱关系中作为弱者和被动者的传统角色定位将得以仿效和鼓励。由于男性缺乏机会建立其他恋爱关系,多次恋爱或者“脚踩多只船”的情况相对较少。一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支持性别比社会文化理论。当某个地区或通婚圈内的婚姻市场上男性占比较高时,当未婚生育的孩子出生后,未婚母亲与伴侣的恋爱关系质量更高,她们与伴侣的结婚率也更高。[6]还有跨国数据显示,高婚龄性别比的社会(即男性多于女性的社会)的离婚率也较低,因为男性发展婚姻以外的恋爱关系的对象较少。[7]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主要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大学校园性别比如何通过改变两性关系的二元权力分配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恋爱行为。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引擎通过“男多女少”“女多男少”“性别比失衡”和“性别结构”等主题从“知乎”平台上获得所需资料和数据。在“知乎”平台的问答板块中前后选取了“大学中男女比例特别不均衡会造成什么”以及“男多女少的校园是一种什么体验”等45个相关主题的帖子。为了防止因为差异化的语境造成的误读,从而错过内涵丰富的信息,我们对重点的帖子全部采取了逐条阅读的人工处理方式。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化问答社区网站,提供准实名制的严谨讨论氛围,为社科研究提供了非常充分、多元的聚焦于某一话题的研究资料。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知乎”用户认知动机最强烈,话题方面以生活中的议题为主,通常不涉及严肃的讨论,由于使用“知乎”主要是搜索某类问题的答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信息,所以绝大多数的回答都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8]

总体上,男女生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大学校园,尤其是女多男少的环境,相比较于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种非自然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活在这样校园环境里的男生和女生,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迷惘和困惑,对恋爱行为和恋爱关系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和正常环境中不同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决定主要以性别比社会文化理论为理论框架。性别比社会文化理论将二元权力理论视角应用于校园恋爱行为的分析上,表明在性别比不均衡的情况下,处于数量弱势的性别在恋爱关系的达成上具有更大的决定权。同时认为具有性别二元权力的一方(即恋爱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性别),能够决定恋爱关系的缔结方式与持续周期。进一步说,我们预计,在男生占比较多的校园里,男生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因为可供选择的女生较少。在女生占比更多的校园中,女生也更少约会,且在校园里有男朋友的可能性更小,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男生可以和女生建立恋爱关系,更是因在这种环境中,男生对固定的、长期的恋爱关系不那么感兴趣。我们也预计,在女生过多的校园中,女生在恋爱关系中的谈判权力较弱,而男生则具有更多二元权力,有更多权力决定恋爱关系形成的方式和持续的周期。反之亦然,在男生过多的高性别比校园中,男生在恋爱关系中的谈判权力较弱,而女生则具有更多二元权力。

三、研究发现

(一)男多女少情形下的大学校园恋爱

一般来说,空间限制内的人口中具有相关属性的异性个体的数量限定了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在个人日常生活中,与合适潜在伴侣的社交接触机会受到人口分布的限制,这些特征(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许多其他方面)对于形成亲密关系来说很重要。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和逻辑在“知乎”网站的文本中可以说随处可见。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因为部分帖子内容可能会引发歧义或存在明显病句,将影响到文本通畅以及阅读体验,我们尽量不对文本进行技术处理,以最大程度地保有原始文本“特有”的解释张力和叙事风格,包括一些网络用语、缩略语和口语化的表达。

本人就读于远郊工科学校,不光本校男女比例令人发指,就是学校周边也没有其他学校能把比例作一下平衡,所以说女生的地位,你懂得。作为在这样一所学校里苟延残喘了7年的研究僧,并不英俊和优秀的我,在校时自然不配拥有什么感情经历。身边的很多硕士博士男生,别说老处男,估计上一次嘴唇碰到女性,还是吃奶的年龄。所以女生,尤其是长得还不算很难看的女生,很容易找到挺优秀的男生,而且几乎是谈崩一个就能迅速有下一个,要么就是一对情侣,一群备胎,感情毫无平衡性。(Vivan Jewel)

如果恋爱市场上的异性供过于求,他们就更容易在恋爱市场上找到替代者。这使处于少数性别一方的个人拥有二元权力,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最大的回报,而只支付有限的成本。当女生拥有二元权力时,即使她们无权影响性别行为规范,也可以利用这一权力在恋爱关系中进行谈判,以争取主动。

我的专业男女8∶1,我是女生。恋爱的话,真心感觉男生找对象的标准很低,而且女生都不怎么打扮,很帅的男生旁边站着一位不怎么样的女生。包括我自己,也觉得不怎么会打扮。恋爱观的话,我觉得男生会想,能找到媳妇就不错了,其他的,只要不作就ok;女生的话,会想着不急,男生多的是,晚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的结果就是,剩男都是矮矬穷总会有一样,剩女差不多都是长得不错的,自己感觉工科大学里的女生或多或少都有点作,包括我自己。完全自己的感受。(匿名用户)

当性别比高、女性短缺时,结构性权力和二元权力由不同性别掌握,男生善待女生的现象便出现了。当性别比低、女性过剩时,男生既拥有结构性权力又具有二元权力,他们不需要在恋爱关系中妥协,并可以用更少的投入从与女生的关系中获得更多收益。即使他们从这些恋爱关系中获得了更多想要的东西,男生也不太可能很好地对待女生并致力于建立恋爱关系。

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50∶1,可以说笑傲江湖了吧。盛传“母猪赛貂蝉”,再丑的女生都有人追。作为一名女生,被追的不少,超过我觉得自己应有的“价值”。失去的也很多。难以交到知心的同性朋友,我们跟你们一样,选择太少。追你的人你很难判断真心,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受照顾的另一面也代表着弱势和歧视,没有给你发展的土壤。(朱古力)

土木工程,男女比例10∶1,我感觉比较深的是,别管它什么男女比例,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万众瞩目,LOW的人在哪里都无人在意。即使男生再多,一个优+的男生总是会收到女生的青睐。即使女生再少,一个差劲的女生谁也看不上。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男女比例影响不了什么恋爱观。可能离题了。纯吐槽。(陈先知)

校园性别比的失衡意味着恋爱市场上的两性人口不均衡。如果女生越多,供女生选择的伴侣就越少,因此建立恋爱关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而市场上的女生越少,意味着女生拥有更多可选择的伴侣,建立恋爱关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市场上男生越多,供男生选择的伴侣就越少,建立恋爱关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而市场上男生越少,男生可选择的伴侣就越多,建立恋爱关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本人计算机大三,专业男女比例三比一,典型的工科院校工科专业。专业女生有女神级别的也有女屌丝级别的,作为男生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即使是美女,如果你性格不是很好,大家也会懒得理你,反倒女屌丝性格活泼,即使长相不很好,大家也很喜欢和你玩。至于那种众星拱月什么的,只是大家平时的玩笑话罢了,毕竟还没有到大家离了妹子就无法生活的状况。(Peder)

一般来说,男生人数占总学生人数比例多的学校里,女生会更容易注重自己的容貌、举止、穿着打扮、兴趣爱好、对事物的品味等等,因为所在之处异性更多,所以不自觉地就会以异性是否在意来看待自己。女生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多的学校,女生则在生活方面更随意。

我们学校男女比例11∶1吧。说体验呢,和楼上大家的感觉也不太一样首先说恋爱的事情,男生不因为学校女生少就会显得饥不择食,有也是大一刚入学的孩子。毕竟大家的圈子远不止学校,附近的几所外国语学校,财经学校女生就很多。平常生活中呢,因为男多女少,男生反而出人意料地走向了“绅士”的反面,比如军训休息时男生坐在阴凉里,女生坐在太阳地里是惯例。入学一个月后,第一次有男生在拥挤的食堂做了个谦让的手势,让我铭记了好久。(良机)

根据人口机会理论,当校园性别比偏高时,女生将更有可能遇到理想的浪漫伴侣。这既是因为在现有的恋爱关系中,女生更有可能与另类新伴侣形成恋爱关系,又是因为女生在解散现有恋爱关系后更可能找到另一个伴侣。

男女比例7∶1,我们班的三位女生条件很一般,但大学四年平均每人还是换了四个男朋友,包括博士学长和帅哥学弟。虽然班上有些男生猛烈追求,本班女生还是没有一个看上本班男生。也就是说,这十二位男友中,没有一位是同班的男生。毕业那天,大家都喝得半醉,对此事唏嘘不已。(匿名用户)

男生并不会因为学校少女生而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所以基本是男女生互相瞧不上对方,而且,好看的妹子和帅气的小伙都有对象了,没有对象的只是那些成天在宿舍打游戏的宅男,这和男女比例无关,就算在女生堆里还是注孤一生。(匿名用户)

性别比偏高时,男生的择偶标准与校园性别比呈负相关关系。女生相反。因为,当校园性别比偏高,也就是婚姻市场上男生作为婚姻资源和潜在婚配对象的可能性更多,他们作为配偶的价值就会相应下降。因此,为了提高择偶成功的可能性,男生只能降低其择偶标准,以满足人数较少的女生的择偶意愿和偏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则会提高择偶标准,以挑选更为优秀的男生作为配偶。校园性别比偏低时,男生的择偶标准与性别比呈正相关;女生相反。

男多女少的时候,谈恋爱氛围更浓厚。不来某航,不懂色狼。如果说本科时代周边都是食草男的话,这里绝对是狼群的巢穴。这里的男生对爱情都充满了渴望,目标的明确性和执行力都比食草男高出一个级别。极端者开多线程并发追女生的事情也是有的。男生之间的交流已经不限于某某女生怎么样,而是会进行一些经验和技巧的交流:怎么搭话呀,怎么挑逗啊,怎么约会啊,怎么冷冻啊。本来以为自己从女生堆里爬出来的会更懂女生,结果事实证明,这帮人研究这些东西不是白研究的。工科男的执行力和攻关能力是很强的。当然,校园里一转悠见到的情侣并不多,大多数人还是在校外找。(杨文涛)

要说男女比例失调,好处几乎没有,女生都不好找对象,因为女生一般都像供在那里瞻仰的,众屌丝自觉竞争激烈决定大学四年守身如玉,结果女生很多就成了剩女。男生不好找对象主要还是交际圈太小,舍友班里只有俩女生,还有对象了,他没加社团没加组织,对于女生早已达到了看都懒的看的地步。(訚小豪)

与普通认识稍有不同的是,校园性别比过高其实对女生也并不是好事。女生比例过少,恋爱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当恋爱概率降到一定程度,很多男生就会对恋爱持悲观态度。而在一个普遍对爱情持悲观态度的地方,找到一群众星拱月般对待女生的男生却很容易。

(二)女多男少情形下的大学校园恋爱

在女生较多的校园里,女生更有可能认为男生对承诺不感兴趣,也不值得信任。此外,这些校园里的女生对约会对象的期望更低,更难遇到合适的男生,而且在校园里找不到很多有吸引力的潜在恋爱对象。

告诉你女生多的情况吧,我就是一直在女生堆里,白富美也比较多,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大学怎么可能没男朋友呢,根本就不需要为这种事情操心。三年大学读下来观念基本都变了,除非神级白富美,否则一般人几乎是没人追的,没有恋爱的可能性,即使主动和男生表白,被拒绝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哦,说说身边一个姑娘吧,170,50kg,身材真的是没话说了,标准模特身材,长的也蛮好,常年活在女生堆里,一直没人追,导致她对自己都没信心了,割双眼皮去了。没错,我们看看有些姑娘各方面都不如自己都有男朋友都是羡慕嫉妒恨啊!!!尤其是其他学校很多长得一般还胖的姑娘都换好多男朋友了,撞墙心都有了。(匿名用户)

理论上说,在性别比较低的环境中,在适婚女性人口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男性可能会提高他们对长期配偶的偏好标准。女性不会嫁给配偶价值较低的男性,这表明,尽管对男性的需求量较大,男性可能仍然无法实现其更严格的择偶偏好。就是说,在性别比较低的校园环境中,女生的恋爱标准很可能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是提高了。

本人来自一个男女比例接近1∶4的外语院校,说实话,没感觉男生找对象很容易,单身的男生不少。优秀男生不用说,在哪找对象都挺不费劲。普通男生找到女朋友的几率会更大,但也绝不是小菜一碟那么容易。至于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的男生,女生再多也不影响他们找不着对象。毕竟女生选择对象的时候会更挑剔一些,很多人即使找不到合适的也不会放低身段和条件不如自己的男生在一起。很多长期单身的姑娘虽然也想谈恋爱,但还远没达到饥不择食的程度。(匿名用户)

即使是女多男少的我们学校,女生也不会因为男生少就降低自己标准的,很多男生,全班男女比例1∶7,都单身四年。(匿名用户)

在低校园性别比的社会中,男生感知到潜在的恋爱对象比较充裕,会通过提高恋爱标准,寻求更符合自己恋爱偏好的个体;女生则认为在这种情境下,男生会有更多的恋爱对象选择和更多的艳遇,为了避免上当受骗,更加谨慎地确定恋爱的对象。

没有抹黑的意思,感觉在男女比例失调的学校待久了,对男生和对女生都不是好事。男生少了一份陪伴,女生则容易变得娇贵,心高气傲(在女生多的学校反过来,同理)。我虽然在一个以男女比例失调而闻名的高校,大二初恋谈了一个学期被分手,蓝过的很久……但之后谈恋爱的机会也有几次,由于种种原因吧,也没有再谈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待久了,我自己能明显感觉自己心理有点疾病……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离开这里,体面地离开,去一个好的地方深造,如果能去美帝直接读博最好了。(匿名用户)

有研究结果表明,恋爱关系的形成不受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但是潜在伴侣的大量存在(女生多于男生)确实可以增加女生约会对象的次数和男生不忠行为的发生频率。[9]在男生人数较少的大学校园中,女生一般对自己的浪漫关系抱有更为悲观的看法;她们约会的时间更少了;并且她们拥有男朋友(或自从上大学以来男朋友)的可能性较低。

我师大的,而且是师范中的top3。能上我们学校的男孩子更多会愿意去一个综合类的985或211学个更适合他们的专业,还更赚钱,我们一个纯理工科专业,我们班男女比还是1比10。我熟悉一点的女同学,我们一个寝室都是单身,其余的同学里大多数有男朋友的都是高中在一起的。甚至越优秀的女孩子越不想在同学里找对象,样本范围小了优秀的概率就低了。反正我是想都不会想的,当然也有懒的原因在。(匿名用户)

作为一个医学狗真是默默流了一把泪啊。只能告诉大家,男少女多的环境里,真的很烦,女生比较事儿逼,然后也会更会管理身材注意打扮,看书提高气质啥,虽然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男生真的太少了。然后不知道怎么跟男生相处,不管是老乡聚会面对一大桌男生不知道怎么开口,还是和男生独处看电影什么的,统统不知道怎么自然的相处啊哭。目前大一。目测要单身剩余三年了。哭。(菀菀)

国外已有研究发现,性别比例对恋爱关系形成的影响总体上很小。当女生占校园人口的45%时,估计有男朋友的可能性约为0.92。当女生占校园人口的60%时,恋爱成功概率下降到约0.87。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女生比例增加15个百分点,只会使结交男朋友的可能性降低0.05。[10]

某师范大学毕业生,学校男女比例1比4。呃,是我从宿舍楼估算的,可能不止。因为比如我们宿舍楼就是楼下住女生,楼上住男生,因为,两个学院的男生加起来住不满一栋楼。感觉嘛,美女真多,在食堂,在图书馆,在超市,在路上随处可见美女。而且资源过剩到,见到无数次学校女生跟学校的保安、食堂厨师等谈恋爱。而且真的是,只要你想,什么样的矮矬穷都能找到女朋友。在街上看到情侣女生比男生高的都很正常。周边学校的男生经常组团来我们这找对象。(愤怒的小野驴)

在校园恋爱市场上,当男生同时拥有结构性权力和二元权力时,女生讨价还价的机会就很小。因为,性别比的失衡使得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女生对男生的依赖加重,进而导致了她们慢慢失去二元权力,她们更加依赖关系承诺,对男生在恋爱关系中的出轨行为也更“宽容”。

拿我自己所在的学院来说吧,男女比例妥妥的1∶10,我们班就仨男生,都是文艺青年。不过还好,当我发现学校的学前教育学院的境遇比我们更凄惨后默默地舒了一口气……说正题吧,第一个就是极其开放。身边的女生各式各样,御姐萝莉小清新,酷雅文静女汉子……而这种极端的女生就表现为由于长时间和女生相处不拘小节,个性豪爽开放(其实不仅仅是指那些天生自然豪爽的女生,还有的女生是在讲话或者行为举止方面过于放纵自己,属于放弃治疗类型……很多时候我可以在班级里听到女生高声讨论各种生理期或者关于女生隐私方面的一些问题,而关键是常常我们仅有的男生也在现场,当然我知道他们很有可能已经习惯了……总之感觉好像有些不太尊重人家感受的意味。第二个令人堪忧的问题自然是感情方面。两个极端,一种是长期处于感情空窗期的情况,另一种就是换男友如流水,再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们学校由于我们专业的存在,所以外国留学生比较多,我们和歪果仁的接触机会也很多,因此美丽的妹子们非常顺利地开拓了国际市场,并且发现了弥补自己身处师范学校的遗憾的好方法……当然换中国男友的比较普遍,基本上两个月一换。(匿名用户)

当校园恋爱市场上的男多女少时,女生占有优势,男生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或做出更大的妥协,以获取女生的青睐;而当女多男少时,就减轻了男生之间的竞争压力,短期的恋爱关系更为盛行。一方面,男生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来维持稳定关系;另一方面,当女生数量过剩时会引发男生的“花心”心理,而不愿保持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我在一所医学院读护理专业。学校男女比例3∶7。学院男女比例1∶9。在学校里,一眼望去,大多数都是女生,而且都挺乖的挺好看的,特别是夏天,全是大长腿妹妹,男生,仅几个还不好看问题上,校园情侣大多都是女生好看男生嗯嗯。周边比我们学校好很多的学校都来我们学校找女朋友,反正在校内找男朋友是不大现实的,在校男生见少了,遇到男生多的时候,都开始恐慌了我?(埃琳娜)

在女生占比较高的校园里,女生更有可能报告说她们的恋爱关系不成功。在女多男少的学校,女生总会觉得身边的男生没有男子气概,不优秀。不过,这些男生仍然依仗性别优势,女朋友随便挑。同样,在男多女少的高校,男生也会抱怨自己明明如此优秀,但身边却根本找不到能够欣赏自己的好的女生。而身边仅有的几个女生也很快被同化得不怎么淑女、不怎么会打扮。即使这样,仍然被大群男生献殷勤。

大二我就觉得大学恋爱已经不可能了……大一一年只被要过一次联系方式……食堂放眼望去全是长发飘飘……曾经看到美女激动程度大于帅哥的我,现在再也不被怀疑是同性恋了……将近四百个姑娘,只有不到二十个男生的英语系伤不起……丑成那样的男生都有外系的追……(匿名用户)

男女生比例失调还可能会对部分人的异性交往和恋爱机会产生影响。有些人由于没有异性朋友,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在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与异生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比如,有异性朋友的女大学生与没有异性朋友的女大学生相比,平时可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异性进行交谈,这很可能会增强她们与男生交谈的能力,使得她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情感,从而增加恋爱的机会和可能。

大家一定会觉得在女生多的学校的男生一定有女朋友。但实际上,错错错!首先,语言类学校的姑娘普遍学习较好,人也比较漂亮。再加上,学习各种语言,比较愿意接触外国文化,也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气质。所以,整体来说,质量比较高。这导致,择男友时也会标准较高。而男生们虽然较少,(也有一部分不喜欢姑娘的),但如果自身不够得到菇凉们的喜欢,也是不会因为身在女多男少的学校里大大提高他追菇凉成功的概率。指整体情况,肯定有因为女多男少而成功,如姑娘想要个男朋友但身边就是没有,那好吧,在学校里先找一个的个例。(YingYing)

四、简单讨论

根据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校园性别比失衡确实会影响恋爱关系的形成和恋爱行为的行动逻辑。即校园性别比失衡通过改变两性行为中的二元权力分配以及提供或多或少的与异性配对的机会来影响恋爱行为和恋爱关系。不过,我们同时也发现,这种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并不是简单化的、机械性的,而是展现出文化性和情境化的特点。

首先,我们未能找到证据支持源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假设,这可能源于我们的案例选择不能满足理论的范围条件。社会文化理论和相关观点假设普遍和恒定的性别权力差异。然而,男女平等意识形态可能已改变“结构性权力”中的传统性别差异和性别权力结构。因此,在校园内部,构成社会文化理论范围条件的基本假设也许只能部分得到满足。不过,这绝不是说社会文化理论不适合分析校园性别比对于恋爱行为的影响。比如,女生报告称很难找到合适的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她们根本无法接触到更多男生。这并不排除以下可能性:在女生比例较高的校园中,女生约会的次数更少,并且男生恋爱可能性也较低,因为男生这样做的动机较小。正如社会文化(二元权力)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女生人数较多的大学校园恋爱市场上,女生往往认为男生对承诺不那么感兴趣,也不那么值得信赖。她们不太可能对男生期望太高,并且很难找到合适的男生。

其次,二元权力理论和人口机会理论在一些情况下并不相互排斥:这些机制中的一个或两者都可能(或两者都不可能)影响特定的结果。在男生较少的校园恋爱市场中,女生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身边的男生更少以及这些男生对恋爱关系更不感兴趣。当然,我们也确实发现,二元权力似乎并不会改变男生和女生在校园恋爱关系中的地位和处境,真正影响两者(无论男女生)恋爱处境、行为逻辑的是综合实力。所以社会文化理论不适合作为一个单独的理论来解释校园恋爱行为和恋爱关系的达成和持续性。

再者,如果把大学校园当作一个大的恋爱市场,那么专业或者班级就是一个个细分的恋爱市场。虽然校园性别比失衡对恋爱行为和恋爱关系的影响仍然在各个细分市场中起着作用,但是影响力度和机制未必与大市场同一步调。例如,假设某个校园恋爱市场中性别比呈现出偏高的情况,但由于某种原因一些班级或者专业之内出现女生人口超过男生,那么在大的恋爱市场中呈现出女方市场,但在细分的恋爱市场中则呈现出男方市场。这样一来,很难排除不同质的恋爱市场效应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就是说,很难确定到底是大的恋爱市场还是细分的恋爱市场的某些特征导致了性别比和恋爱之间的相关。

由此,我们认为性别比社会文化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模型,虽然可以部分地解释校园恋爱的行动逻辑。但是,影响校园恋情行动逻辑的因素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在女生比例过高的大学校园中,女生在恋爱关系中的谈判权力较弱,而男生则具有更多二元权力,有更多权力决定恋爱关系形成的方式和持续的周期。反之亦然,在男生比例过高的校园中,男生在恋爱关系中的谈判权力较弱,而女生则具有更多二元权力。不过,性别比社会文化理论主张的二元权力似乎并不会改变男生和女生在两性恋爱关系中的地位和处境,真正影响两性婚恋行动逻辑的是个体的综合实力。

五、研究局限性

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仅凭借这些访谈资料还不足以总结校园性别比对恋爱行为和关系的全部影响,研究结论也很难推论总体。同时,所有的访谈均来自校园性别比失衡校园,没有来自校园性别比正常校园的对比样本。另外,恋爱关系和恋爱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当然还有外貌吸引力,这些我们都没有考虑进去。同时,虽然大部分校园恋爱行为是以婚姻为导向,但是恋爱毕竟与婚姻行为不同,用婚恋研究的一些理论来分析校园恋爱行为需要特别谨慎和小心。最重要的是本研究没有能充分考虑大学恋爱关系的一些模糊性和复杂性。很多学生可能自己都不确定他们是在“恋爱”“一起玩”“勾搭”或者其他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精准性。

猜你喜欢

男女比例性别比伴侣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侣
男女比例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选对伴侣,是一生最好的投资
男生多?女生多?
最好的伴侣,遇事先道歉
男女比例对团队执行效率的影响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嫁不出去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