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2-11-30冠,文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发展

黄 冠,文 凡

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

黄 冠1,文 凡2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澜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 荆楚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理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应从理论来源、时代价值以及实践指向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理解和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实践。

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中,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当前抓好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南。

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内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劳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体力劳动者不被重视,劳动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逐渐被弱化、被边缘化。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遵循,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领会其深邃思想和科学内涵,厘清对劳动的认识偏差,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并以此为理论武器指导实践。

1 理论维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遵循

劳动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其在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和发展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建的起点和落脚点。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思想的理论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劳动所发挥的作用,鼓励全社会热爱劳动、关爱劳动者、重视劳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劳动”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观,必须从劳动与人、劳动与人类社会、劳动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来理解其科学内涵。

1.1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劳动。[1]马克思在坚持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劳动。也正是因为劳动,使得猿脑逐渐变换成人脑,使得语言等人类文明得以产生,“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人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其社会性就决定了人必须从事生产劳动。即必须依托社会关系从事劳动及其他活动,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关系之外从事生产劳动,同时劳动本身也生产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审视了劳动与人类的关系内涵,明确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劳动之于人的重要作用,指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全社会都应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任何个人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他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进一步凸显了作为人类本质的劳动与人类生产和发展的不可分割性,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合理且必要的理论依据。

1.2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以及人类社会,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作为人的本质的生产劳动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在每一历史时刻它都要受当时所存在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但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够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劳动自身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形式,使得劳动逐步从简单劳动发展成为复杂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也逐步走向文明。劳动发展史是与社会、人的发展史相一致的,前者正是后者的基础和起源,劳动的辨证本性及其矛盾发展,也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源泉。可见,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同时一切社会矛盾都包含在劳动中,劳动是打开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锁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开创未来”,劳动不仅创造社会,而且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他鼓励青少年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融为一体,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的劳动价值的理念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

1.3 劳动是创新创造的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认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且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而言,它生产使用价值”。[2]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以及商品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他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可见,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创造价值,形成财富。劳动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进一步强调劳动是创造的源泉,并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以及个人生活的角度强调劳动的创造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5]他强调劳动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指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3]他鼓励大家在劳动中创新,在劳动中创造。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3]。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劳动的创造价值,符合时代创新创造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1.4 劳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然途径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体的唯一方法。”[4]马克思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劳动,重视劳动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要求。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强调:“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6]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规律,符合现代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他非常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培养,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劳动创造的功能角度强调了对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价值维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

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感受到切实的幸福感,通过劳动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劳动教育同时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功能,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2.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是要灭亡的,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2]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高度,多次强调劳动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7]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化,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依靠科技,国内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当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创造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推动其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认识,帮助其养成勤于动手、善于劳动的习惯,促进其提升劳动技能、劳动方法,在劳动中锤炼高尚品格,让其认识到劳动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激励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个人理想。

2.2 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人,劳动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的观点,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他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7]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实在在的感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追求。然而,美好生活的获得,人身幸福的实现,需要依靠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多次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行为,倡导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人生幸福感。他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专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7]他充分肯定了劳动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获得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也深刻揭示了劳动与人之间的发展规律。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劳动责任感、激发劳动创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收获幸福感。

2.3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核心的价值观并非抽象的精神产物,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劳动过程就是人的意识、观念、道德形成过程。马克思还通过考察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以实现物的增值为目的,劳动工具的变革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劳动在价值观的形成和变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过程是物质生产过程与精神生产过程的统一,劳动不仅是价值观产生的现实力量,也是价值观发挥作用的推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价值观依靠劳动来掌握群众,发挥作用,最终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指导群众生产劳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鼓励学生通过劳动锤炼品格,在劳动中涵养敬业价值观;通过劳动行使宪法赋予的劳动权利、履行宪法赋予的劳动义务,在劳动中涵养法治价值观;通过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争取合法收益,在劳动中维护公正,享受平等;通过诚实劳动,涵养诚信价值观;通过劳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助力,厚植爱国情怀;通过劳动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在劳动中体会文明和自由。

2.4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阐明了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实践方法,那就是劳动要与智育、体育等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准确把握劳育的价值以及劳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

一方面,劳动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马克思眼中,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自我、实现自我创造,使人的精神创造力量得到实现,劳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的劳动实践,都会促进劳动者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劳动者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团结拼搏等优秀人生品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从劳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来看,劳动促进德智体美四类能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将劳动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激励青少年一代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渗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出“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3 实践逻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践行要求

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一种实践形式。劳动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拥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求的劳动技能,并具备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态度的劳动者。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达到既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又服务社会需求的目的,就必须将教育与实践有机融合,在教育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感悟劳动的真谛,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3.1 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一个时期以来,大家对劳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对劳动是树德、增智、健体、育美,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唯一途径的认识不够;对劳动是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识不到位。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在边缘位置,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导致一些大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8]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扭转以往不受重视的局面。各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职能和有效发挥其价值。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在党的政策指导下,有效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深入剖析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劳动教育方案;第二,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引导功能,在课堂内外,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实践、多动手、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指引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第三,正确认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当前学生对体力劳动存在一定的偏见,体力劳动者受到轻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是认识上的偏差所导致的,而这种偏差也是导致不愿意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重视实践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可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二者辩证的统一于人的生产活动中。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该值得我们尊重和鼓励。

3.2 明确目标定位:加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

劳动教育不仅有其独有的育人价值,同时也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将“劳”与德智体美并举,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任何教育要得到有效落实必须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科学的课程方案与学科体系。一方面,加强劳动学科建设。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鉴于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设立劳育独立学科,加强对劳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推动劳动学科建设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建设,也应注重劳动课程与课程劳动有机结合。在专业学科教育之外,应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第一,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应开设劳动法规、劳动学、劳动技能等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素养。第二,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结合,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向学生阐释劳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劳动在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历史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对劳动有最本质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第三,发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发掘宪法法律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的内涵有机融入其中,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劳动精神、锻炼劳动品质。

3.3 把握时代内容: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

劳动作为人的一种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的形态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社会中以从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要依托的劳动形态也随之诞生,劳动形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既有传统的手工劳动,也有现代化的非手工劳动,既有物质生产劳动也有精神生产劳动,同时还包含服务性劳动等。劳动形态的扩展,也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与之相适宜,必须不断丰富实践形式,以满足时代要求。

第一,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学校要建设好各学科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同时还要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社区、农村、工厂、企业等联系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涵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提供丰富的场域。第二,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学校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深入西部、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和实践,参与生产劳动,体验生活,体悟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真挚情感。第三,要开拓互联网+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精神培育与学生喜爱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现代化劳动技能的运用,同时不断树立勤奋敬业、攻坚克难、创新创业创造的劳动态度,这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开拓的主要形式。第四,要有效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应重视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日常义务劳动,学校大扫除、植树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也能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劳动的快乐。

3.4 加强文化宣传:营造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全社会热爱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尤为重要。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全程、全息、全员媒体时代,将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的宣传方式与网络新媒体有机融合,多途径、多角度、高频率的宣传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讲好劳模故事、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等先进人物事迹,对社会上出现的贬低、轻视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扭曲劳动精神的现象,及时纠正并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劳动价值观。二是加强榜样示范作用。各学校应邀请劳动模范、创新创业模范、爱岗敬业模范等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为学生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创业故事、奉献故事。通过直面榜样,与榜样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更真实更直观的感受榜样的伟大,激励学生学习榜样精神,在勤奋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增强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三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将劳动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园文化中,通过校内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途径宣传劳动价值,利用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形成网上网下同步弘扬,课堂内外同步发力的态势,让劳动教育覆盖整个校园,让校园文化中充满劳动精神,从而让身处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把握时代价值,从思想认识、目标定位、时代内容、实践形式等多方面增强其教育效果。

[1] 罗国杰.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988. 12. 106. 365. 473.

[3] 习近平. 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28. 121.

[5] 习近平.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N]. 人民日报,2015-04 -29.

[6]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N]. 人民日报,2019- 03-19.

[7]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表彰全国劳动模仿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4-29.

[8] 李珂,曲霞. 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 教育学报,2018,(5).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HUANG Guan1,WEN F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 Zhongn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2. School College of Marxism,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Hubei 448000, China)

the Marxist labor theory regards labor as the essence of human activity, is the basic power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 is the basic way to realize people's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President X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view of the theory of Marxist labor. It emphasizes educ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ve labor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ar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new era and it strengthens that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gin from the source theor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ts value of the Time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 value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 and guide practice with this theory.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heoretical dimension;value dimension;practical dimension

黄冠(1989-),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引导.

G40-012.9

A

2095-414X(2022)02-0091-06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发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