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心理干预在失能老人照顾者负性情绪的作用

2022-11-30黄栩淳杨曼瑾何芾

智慧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治疗师负性

黄栩淳,杨曼瑾,何芾

(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40)

0 引言

失能老人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本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以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他人照料的老年人。车祸、脑血管破裂(脑卒中)、慢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肺癌等),均可导致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变成“失能老人”。失能老人若长期得不到照料,会造成人伦悲剧,会造成家庭的不幸;当这一不幸发展成为群体性现象时,则会演变成整个社会性灾难。因此,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趋势下,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的背景下,关注失能老人问题,结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途径,构建相应的社会安全保护体系,对失能老人进行长期照顾,以满足高龄生理弱势群体的晚年生存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照顾失能老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由失能老人的家属对失能老人进行长期照顾;这些家属可以被称作“失能老人照顾者”。近几年来,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负性情绪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负性情绪,会直接影响失能老人的护理质量,并对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这属于失能老人问题引起的“次生灾害”。因此,需要关注失能老人照顾者的心理问题,防止失能老人照顾者出现焦虑症、抑郁症。本院认为:团体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失能老人照顾者应用团体心理干预,有可能缓解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负性情绪。为此,本院进行研究,对60名失能老人照顾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8月-2020年4月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内失能老人照顾者共计120人。对照组受试者60人,其中男4人,女56人;年龄62~100岁,平均(39.27±6.89)岁。观察组受试者60人,其中男3人,女57人;年龄60~97岁,平均(38.4±6.79)岁。两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标准:①在居家环境下,为失能老人提供照顾任务的家庭照顾者;②照顾时间在1年以上;③年龄>18岁且语言表达无障碍并配合调查者;④在照顾者多于1名时,调查照顾时间相对较长者;⑤本社区内明确列为失能老人照顾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加该研究;⑥老年照护评分在4级以上,并居住在老式小区高区(无电梯公房5~6楼)。排除标准:①言语交流有困难;②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③既往有精神障碍患者;④不能坚持完成课题疗程者。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目前社区的常规电话随访、网络随访、上门随访等形式干预。

1.2.2 干预组护理措施

干预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团体心理治疗是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社区医生及经过适当专业心理培训的社区医生组成治疗小组完成。干预组以10人为一组共分成三组,以圆桌形式就座。活动内容:

(1)开场白(5min):由治疗师完成,治疗师向到场的失能老人照顾者说一段开场白,开场白的主要内容是向到场的各位照顾者介绍团体心理治疗的基本情况、原理、作用。

(2)个人自我介绍(30min):个人自我介绍,是团体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个人自我介绍,可以使失能老人照顾者互相建立基本信任关系,并使大家相互支持。治疗师说完开场白后,要求到场的每位失能老人照顾者轮流进行自我介绍,讲述自己照顾失能老人期间曾经发生过的不良事件,以及他们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历。在失能老人照顾者进行自我介绍时,治疗师要保持沉默,耐心倾听,并抓住时机,提出带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失能老人照顾者谈论目前最困扰他们的问题,并组织大家讨论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感受。通过组织失能老人照顾者进行个人自我介绍,可以使到场的失能老人照顾者实现相互介绍、交流倾诉,这有助于建立团体规范、并增强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

(3)情感演练(25min):由指导者和助手带领团体成员分小组做团体练习、生活演练。具体方式是:治疗师、助手要求到场的失能老人照顾者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的每一名成员都要轮流扮演“失能老人”,每个小组的其他成员则要照顾“失能老人”;各个小组要结合照护失能老人的真实生活场景进行表演。各个小组在表演过程中,都要逼真地再现照料失能老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情感演练,可以使每个人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增强大家的共情能力,继而巩固干预效果。

(4)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失能老人医学知识健康宣教,指导照顾者正确的康复训练技巧;专业医护人员要向失能老人照顾者传授失能老人护理的常规内容,包括对失能老人进行皮肤护理、面部护理、口腔护理,对失能老人开展生活护理,以及其他护理知识(如处理失能老人的尿失禁、腹泻,对失能老人进行镇痛护理,等等)。

(5)结束语(5min):由治疗师来完成,目的是总结这次团体治疗中的精华,鼓励他们将在团体治疗中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行为泛化至团体外,以便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6)对全体受试者进行第一轮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

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每8周对干预组分批予以团体心理干预及康复技术辅导,共进行5次,随后对所有受试者开展第二次SDS、SAS量表评定;2019年4月至2019年8月,每8周针对干预组予以团体心理干预,共进行3次。后改为4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直至2020年2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失能老人照顾者心理情况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均由20个条目所组成,每个条目得分转换为标准分,分数越高则说明焦虑或抑郁越严重,阳性临界值为50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偏态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检验显示,两组照顾者干预前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照顾者的SAS评分[(35.24±6.39)分vs(44.39±5.21)分]和SDS评分[(36.33±3.58)分vs(41.42±5.73)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心理情况对比(,分)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在各大中城市,失能老人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负性情绪,也开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据一项关于失能家庭照顾者的研究中发现,失能老人照顾者的SDS评分明显高于同龄普通人的SDS评分,在全部失能老人照顾者中,自评有抑郁症状者占比达51.2%,提示失能老人照顾者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1]。另一项研究显示:每月自己出钱,为失能老人垫付医疗费用的失能老人照顾者,其垫付的医疗费用越高,出现抑郁的风险也越高。据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尽管接近99%的失能老人有各式各样的医疗保险,但由于失能老人往往是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因此,失能老人照顾者(失能老人家属)每月仍要担负一定的自付费用,由此导致失能老人照顾者必须长期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抑郁情绪[2]。另据学者报道,在失能老人照顾者中,有59.6%的被调查对象出现抑郁,有27.6%的被调查对象出现轻度抑郁,有8.7%的被调查对象出现中度抑郁,有4.1%的被调查对象出现重度抑郁。学者发现:每天照顾失能老人的时间越长,被调查对象的抑郁得分越高,具体来看,每天照顾失能老人不足4小时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48.87左右;每天照顾失能老人4~8h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55.72左右;每天照顾失能老人超过8小时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超过63.48。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也是影响抑郁得分的一个因素。年龄在40岁以下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43.26左右;年龄在41~59岁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54.35左右;年龄超过60岁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超过69.16。被调查对象的身体健康情况,同样会影响抑郁得分。身体健康较好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46.35左右;身体健康一般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53.54左右;身体健康较差的被调查对象,抑郁得分在63.33左右[3]。

现在,将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念融入失能老人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已成为一项热门课题。在各种心理治疗方式中,团体心理治疗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团体心理治疗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提出,著名团体治疗师欧文亚隆认为[4-5]:团体心理干预(group psychotherapy)是一种建立于特殊关系的谈话治疗,是一种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成员集中起来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相对于个别心理干预形式而言,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改善和调整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依从性。

团体心理干预作为心理学干预的一种手段,逐渐被慢性病管理教育所借鉴,因其同质性、高度结构、目标明确和明显的教育功能而被引入慢性病患者心理干预;不同于单纯的心理学治疗,团体心理干预不但试图通过患者照顾者之间同病相怜的理解与互动缓解对现状的恐惧和担忧,更试图通过团体成员间对抗困境的心得和方法交流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战胜心理和身体的病患[6-8]。

目前,在有的大型专业医疗机构中,团体心理干预在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的实施和应用。而在与病人距离最近、日常交流最为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极少得到应用。研究认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对患者在治疗上采取专科-社区之间可及性、综合性、持续性地不间断治疗,在不同的阶段上相互配合。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在社区对一些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照顾者开展团体心理治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而非停留在相对表浅、机械的随访工作。照顾者本身的心理问题,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情绪,对其遵医行为造成一定影响,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医护知识宣教服务,缓解照顾者负性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乐观的对待生活,积极督促患者配合专科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存活期。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SAS评分[(35.24±6.39)分vs(44.39±5.21)分]和SDS评分[(36.33±3.58)分vs(41.42±5.73)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对失能老人照顾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照顾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治疗师负性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