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参与跨境教育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2022-11-29睿,曹

关键词:跨境办学一带

徐 睿,曹 鲲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列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来华留学质量显著提高,涉外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参与教育领域国际规则制定能力大幅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民族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在国家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背景下,民族高等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主动融入新时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多种形式创新开展跨境教育合作,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其特殊的价值与功能,已成为民族高等院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和重要载体。

二、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参与跨境教育合作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推进跨境教育合作。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促进和规范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到“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中国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深化拓展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截止2020年底,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有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的机构和项目就有1230个。(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十三五”期间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情况,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34/mtbd/202012/t20201222_506955.html。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以其教育资源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服务区域发展,是高等学校重要的职能之一。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人类大发展、世界大变革等大环境下,以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跳出狭隘的国家、民族、组织的维度,树立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目的,打破固有的思维局限,追求全人类共同的利益。高校是教育对外开放和开展跨境教育合作的中坚力量,具有边疆性、民族性和区域国际性特点的民族高等院校更应该是开展跨境教育合作的排头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民族高等院校不仅需要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更需要在新时代跨境教育合作中勇立潮头,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民族高等院校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开展跨境教育合作是提高民族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坚持开放合作”作为高校追求一流、不断超越的方向和重点,凸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对外开放的高度重视。民族高等院校要坚持开放合作,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人才和科研国际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统筹好国内与国际、开放与安全、斗争与合作、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建设良好的国际教育循环,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民族大学建设。

民族院校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模式的集中体现。(4)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等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跨境教育合作项目,如中南民族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莱特维尔校区合作举办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广西民族大学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湖北民族学院与英国德比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湖北民族学院与英国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与英国科特布里奇学院合作举办护理专业高等专科学历教育项目、贵州民族大学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合作举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辨喜瑜伽大学合作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瑜伽)研究生教育项目等。

进入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参与跨境教育合作的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紧盯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目标,立足“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着重实施“三通”建设工程,即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致力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相通;以科学研究为桥梁,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相通;以文化辐射为纽带,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心心相通。以开展学生出国(境)交换学习提升计划、科学技术工作国际化工程、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服务国家战略工程、学院国际化建设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建设工程、国际化软环境建设工程为手段,不断加大力度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门技能人才培养、政党干部培训、国别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国际化体系。

三、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参与跨境教育合作的历史机遇

跨入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既保留着民族性、边疆性和区域国际性等传统优势,同时也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一带一路”政策下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一)民族高等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的传统优势

1.民族性

对于民族高等院校来说,民族性是其基本属性,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了民族高等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根本区别。众所周知,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多分布于广大的边疆地区,其中有不少的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同一民族跨国境相邻而居,形成跨境民族,他们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的经济交流交往、接近的风俗习惯、深厚的民族关系。”(5)李浩:《川黔古盐道与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如内蒙古和蒙古国的蒙古族,云南和泰国的傣族,云南和缅甸的佤族,云南和缅甸、泰国的拉祜族,新疆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孜别克族,广西和越南的壮族,广西、贵州和越南、老挝的瑶族。所谓跨境民族,指居住在中国和邻国的同一民族,最早居住在同一地区,以后由于迁徙和国界变动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但目前主要分布区域仍然相连或相邻,语言和文化基本相同者,可称为中国及其邻国的“跨境民族”(6)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与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的跨境民族总数并没有确切的定论,如白振声、杨建新认为“中国……约有30个跨境民族,总人口为6600多万人”(7)白振声、杨建新:《民族、国家与边界 ——“跨国民族文化发展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杨焰婵认为“一般认为中国的跨境民族总数有31个,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跨境民族多达34个,而云南的跨境民族就有16个”(8)杨焰婵、陈发翠、鱼海波:《云南跨境民族与中国国家安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对于中国广泛存在着跨境民族都是认同的。

各跨境民族传统的语言文字为民族院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2018年,学校招齐招全56个民族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21735人,占总学生人数的47%。云南民族大学不断拓展民族性的优势特色,先后开设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泰米尔语和僧伽罗语等15个小语种专业,是国内开设南亚和东南亚语种专业最为齐全的学校之一。

2.边疆性

边疆性不是所有民族高等院校跨境教育合作的共同特点,但大多数民族院校分布在边疆地区,如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这些民族院校分布在边疆省份,具有较长的边境线,与一个或多个国家接壤,或与一些国家隔海相望,在跨境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跨境民族的广泛存在,使得民族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上具有绝佳的地缘优势。首先,它可以降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设备等要素跨境流动的成本和费用,提高办学效益;其次,可以节约跨境教育合作的信息收集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再次,可以排除双方在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第三方干预,提高双边教育合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9)王璐:《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影响因素分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学校地处西南边疆,在地缘上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较为接近,直接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2017年,学校专门制订并印发了《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本着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南亚东南亚、聚焦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拓展欧美的原则,把云南民族大学的对外开放工作置于国家和云南省教育对外开放和整体发展战略中加以谋划和推进”。(10)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云民大办〔2017〕5号。

3.区域国际性

尽管各民族高等院校不断拓宽跨境教育合作渠道,不断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学校的跨境教育合作,但就目前国内民族高等院校跨境合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合作对象的范围和层次还比较有限,各民族高等院校有必要在有针对性地与区域性国家开展跨境教育合作的基础上,寻求更广阔空间、更深层次的跨境教育合作。

如内蒙古大学的跨境教育合作对象国主要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广西民族大学跨境教育合作的对象国主要为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大连民族大学跨境教育合作的对象国主要是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而云南民族大学尽管目前已与美国福尔曼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泰国布拉帕大学、清迈大学、程逸皇家大学、碧武里皇家大学、川登喜大学、甘烹碧皇家大学、程逸圣玛利亚学校、泰北清迈区华人村华文教师联谊会,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曼德拉云华师范学院、腊戌黑猛龙学校、明德学校和果强学校等国外院校和机构开展了教育合作,但可以看出,云南民族大学跨境教育合作对象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在此基础上,兼顾一些发达国家。

(二)民族高等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的新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2016年,教育部牵头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教外〔2016〕46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明确提出要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要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要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在各项政策利好的前提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秉承“己欲立而立人”的中国传统,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在“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尊重和尊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影响力”的同时,“大胆善于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当今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12)黄永林:《加强文化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要求高等院校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

2.“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序推进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鼓励高等院校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各民族高等院校在积极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现有条件,提出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发展目标。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跨境教育合作是建设“双一流”大学和推进高水平民族大学的重要举措。首先,“双一流”建设为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国外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经验借鉴,可以推进各民族高等院校的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其次,“双一流”大学建设下高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为民族高等院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与更高水平的国外教育机构开展跨境合作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最后,“双一流”大学竞争发展的模式下,各民族高等院校要想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在的民族性、边疆性、区位国际性等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以发展跨境教育合作助推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

3.民族高等院校跨境教育合作模式日趋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的总体实力不断攀升,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高等院校开展跨境教育合作也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跨境教育合作的理论基础、合作模式、办学方式等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另外,随着区域合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高等院校推进跨境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各民族高等院校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合作日趋密切,为共同参与跨境教育合作项目乃至组建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联盟提供了可能。

四、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参与跨境教育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众多民族地区从以往的边缘地区演变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13)薛阳:《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选择》,《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一带一路”给民族高等院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如何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民族高等院校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开放意识与观念不强

限制民族高等教育开放性的约束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对民族问题缺乏客观性的认知,主观认为对外开放将使民族问题复杂化,因此对涉及包括民族教育在内的民族问题普遍采取封闭的思维。其二是认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都相对落后,不具备开放式办学的基础,主观认为目前应主抓民族内部教育。其三是认为民族地区开放应该是部分开放,是有选择的开放,只能在特定的领域内实施对外开放。这些主观认识实际上已经有悖于新时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原则,制约了民族高等教育开放与国际化步伐,也不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二)民族高等教育目前还缺乏影响力

受历史、区位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在民族地区不仅缺乏一批高水平大学,而且民族地区高校也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进而导致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较弱。从目前我国民族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来看,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学术交流、派遣留学生以及访问学习等层面,缺乏具有建设性、先导性的深入合作。

(三)民族高校之间,以及民族高校与国内重点高校之间缺乏互动性及深入合作

受区位因素、历史文化、办学理念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民族高校在招生、信息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同国内其他高校缺乏互动,无法及时获取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从而导致民族高校难以紧跟国内外形势,也就自然难以与国际接轨。

(四)民族高等教育缺乏对外开放平台

受隶属关系以及自身能力方面的影响,民族高校参与国际化交流项目的机会较少,争取到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也相对有限。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中央民族大学凭借自身地域优势以及发展实力获得较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外,其他民族高校在教育国际交流领域还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由于办学特色不明显,民族高等院校也缺乏对外展示、互动平台。

(五)对特色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民族高等院校的历史文化以及学科特色理应成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民族高等院校的特色优势并未充分展现出来。民族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还主要以民族学为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以及语言学学科发展相对不足,质量也不高。充分利用地区独特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学科建设也较匮乏,不仅无法促进地方资源开发,也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走出去。此外,现有特色学科与传统学科之间也缺乏联系,跨学科融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备良好互动关系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学科体系。

五、“一带一路”语境下民族高等院校跨境教育合作功能整体提升的路径

纵观国外知名高校的发展历史,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对区位优势的充分利用、对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自身基础优势的充分发挥。反观我国民族高等院校,不仅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也具备独特的文化传统,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必将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因此,民族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民族院校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转变办学思路、打破封闭状态、对接外部资源、盘活独特优势,推动民族高等院校跨境教育合作功能整体提升。

(一)转变办学思路,制定“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这为民族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助推了教育领域的开放合作与共同行动,使民族教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必不可少的助力器。在此背景下,民族教育开放式发展的新使命应然而生,它的定位与指向关乎“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与兴旺繁荣。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民族教育需要塑就开放包容的特质,在对外开放中促进资源流动,加强教育合作与互动来耦合“一带一路”愿景。于此,深刻洞见民族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廓清开放式发展理路,不仅能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还会提升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但也对民族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民族高等院校针对“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诉求进行内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体制机制等的系统变革。高校发展规划是引领大学发展整体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性纲领,是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前设性基础。因此,民族高等院校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就需要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拓展办学思路,提升办学格局,强化责任使命,制定面向“一带一路”的学校发展规划。

一方面,发展规划的制定要以平等共荣为思想指引。在当前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非对称合作”的国际大环境下,“一带一路”提出要打破文化、政治和地域之间的藩篱,消弭不同文明间的价值对立和冲突,构建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创新。因而,民族高等院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当明确,与沿线国家开展的教育合作和对话的目标既不是以“先进文明”的姿态向沿线国家灌输教育文化理念的中国对外援助计划,也不是以“抑制本土”思路干扰自身办学的“求智问学”之道,而是要站在人类命运相连,人类文明共进的时代高度,形成以高等教育平等对话、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

另一方面,发展规划的制定要以统筹优化要素为抓手。 “一带一路”倡议融通东南亚、东欧、中亚和西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文化习俗和语种种类。因此民族高等院校在战略规划中要统筹内外部办学要素,内部而言,需要按照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语言种类和法律体系等特殊需求做出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和二级学院协同育人及科研等办学要素的整体调整规划,为民族高等院校将比较优势转换为战略实施优势提供方向。从外部而言,需要制定与政府建立密切联系的长期规划,为民族高等院校与沿线众多国家政府机构建立高等教育及衍生行业领域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二)打破封闭状态,融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是一种以相互学习和共同促进为目标的战略合作,即高等教育交互的思路要从传统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制度规训进行高校能力补偿行动向现代的共同探寻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律、构建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框架转变。这种面向未知领域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综合复杂的,如果高校选择单独对未知领域的知识进行探求或者单独与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组织和政府等开展合作,将会面临更大知识风险和资本风险,而以高校联盟的形式开展合作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集体风险承担选择。早在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由来自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大学组成的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 of the New Silk Road,缩写UASR),同年兰州大学牵头成立了由8国47所高校组建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由此可见以高校战略联盟形式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已经是诸多高水平大学选择的主要方式。

正如前文所述,民族高等院校在嵌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虽然在特色学科、人才结构和所处地域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也存在着办学思路相对保守、封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重大难题。因此民族高等院校应当打破“单打独斗”的发展思路,利用民族高等院校天然的亲缘关系和地域分布的梯度优势构建“一带一路”民族高校联盟,并积极融入国内高水平“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甚至可以将教育跨境发展的合作对象瞄准国际高水平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以期借助高水平平台补足自身发展的短板。

一方面,“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可以为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提供优质平台。当前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校战略联盟都是由国内顶尖水平大学主持,这些顶尖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国际化办学资源和一定的国际知名度。民族高等院校融入其中可以在高水平大学的引导和帮扶下,以更低的办学成本获得最大的办学效果。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可以为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提供更高规格的政策支持。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如果民族高等院校单独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组织开展“点对点”“点对面”的教育合作,只能得到省级和少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而如果选择融入高校战略联盟,依托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平台,就有可能得到更多国家层面的专项政策支持,为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办学资源。

(三)对接外部资源,构建多元参与的办学模式

克拉克(Burton Clark)在三角模型(14)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旭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9页。中指出,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始终处于国家权力、市场权力和学术权力组成的三维坐标体系中。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政治导向的产物,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高校扮演着主体角色,市场扮演着中介角色。因此,在民族高等院校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组织、企业和政府建立长期深度的交流合作进程中,以上三个主体缺一不可。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主导作用。纵观全球各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政府始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高等院校所属地方政府和其他国家职能部门对民族高等院校的领导作用,在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高等院校的办学现状和国际化办学需求制定“教师交流计划”和“校企合作计划”等专项政策布局,为民族高等院校面向“一带一路”的专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交换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深化社会(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中介作用。企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合作等领域的抓手,也是检验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胜任力的市场标准。因此,民族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办学关系是嵌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民族高等院校要实施校企融通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和“校地合作项目”,探索组建校企战略合作联盟,搭建校企之间的教师合作网络,在校企之间形成教师互派机制,让教师深入实践一线,有效发挥教师的理论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增强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实习实训教师,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当前工程实施的技术瓶颈,拓展学生思维。最后,民族高等院校要引进国际高水平教师。借助近年来国际高水平人才的回国就业创业大潮,制定相应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国际高水平专门人才,为民族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第三,激发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主体意识。高等教育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具有时代特性的产物,发展水平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也受到高校内部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力和调整能力的影响。面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独特地域人文特征和产业结构对特殊人才的诉求,民族高等院校必须激发自身办学主体意识。尤其是民族高等院校的党政领导要摆脱传统办学中出现的保守主义和本位主义等主导的思想,发挥对学校整体办学格局的统领作用,明确民族高等院校嵌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比较优势,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制定面向“一带一路”的阶段性规划,整合学校内外部的各种资源,以特色学科优势推动民族高等院校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

(四)盘活独特优势,推动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1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14页。认为某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中占有极大优势,能够用远少于邻国的劳动来制造商品。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后发型国家和产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促使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成本低于该行业的平均水平。民族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后发型国家中的后发组织,在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学科建设等领域都具有明显的后发性特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民族高等院校从国家高等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民族高等院校传统的地域劣势等则成为了新时代的比较优势。通过对民族高等院校的内外部结构分析,我们认为民族高等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实现“适应”向“卓越”定位转变的进程中,其地域、特色学科以及生源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受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历史局限性制约,从目前情况来看,民族高校的国际化特色优势并未充分展现出来,还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策略着手实现从潜在的国际化比较优势向现实的国际化办学优势的转化。

第一,开展错位竞争,科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长期以来,民族高等院校在以国家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下,一直面临着“普适化”和“特色化”两种发展语境 。因为“特色化”语境虚弱且纠结,所以只有直面强势的“普适化”语境与其他类型高校一起开展以同质化为主要趋向的同型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民族高等院校的劣势显露无遗。民族高等院校要摆脱同型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必须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宝贵机遇,与其他类型高校展开错位竞争,在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社会服务的区域面向、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等方面进行区域性SWOT分析,然后与其他类型高校错位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拓展学校发展的目标空间。

第二,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区域特色学科。学校要走出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学科是高校创建学校品牌的基础。特色学科指众多学科里那些实力强、影响大、社会声誉高的少数学科。特色学科是学校的形象标志,人们一提到某大学就自然想到了这些特色学科。民族高等院校在战略定位上大多是区域性高校,虽然相较周边邻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其自身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在利用比较优势时不能够贪大求全,而应该走小而精的路子,注意整合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少数几个在区域内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通过这些特色学科打造学校的品牌,从而形成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增加学校走出去的后劲。民族高等院校在嵌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应当以服务“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制造业和产业结构需求为依据,以自身具备的特色学科优势为支点,组建一批既能引领沿线国家发展的具有国际前瞻性特点又能适应和关怀沿线国家小语种和跨文化理解共情能力等要求的新型专业。

第三,谋划特色发展,努力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品牌。高校特色包括高校的特殊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特殊性是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自然特征,个性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发展特征。地处边疆地区、民族众多、跨越国境是民族高等院校的特殊性所在。如何利用特殊性,办出自己的个性,是民族高等院校特色发展的题中要义。民族高等院校要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立足于自身的特殊性,从特色学科、优势专业、服务面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增强学校的比较优势,打造学校区域品牌,提升学校的区域影响力,逐渐在区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集群及分工体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

在国际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跨境教育合作日新月异,民族高等院校要正确处理好高等学校共同性与民族院校特殊性,要从自身民族性、边疆性和区域国际性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民族高等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的特殊价值,积极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力争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联通世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谱写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跨境办学一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带一路”我的梦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