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2022-11-29柳小丽李军红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育人师生政治

柳小丽,李军红

温州医科大学 宣传部,浙江 温州 325035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深入探究网络育人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1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工作若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1.1 网络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战略之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等学校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青年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未来5年和15年,他们将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网络的开放性促使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交流、交融、交锋,青年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产生冲击[2]。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能赢得青年、赢得未来。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挑战,加强网络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战略举措。

1.2 网络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将网络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的第五位,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把加强网络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教育体系。在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部署,充分彰显出网络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3 网络育人是思政创新的重要路径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00后,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最能感知和把握互联网的一代,思想活跃、注重自我,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不再只是“坐等受教”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导致传统“灌输式”育人效果不理想[4]。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加强网络育人工作,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给主体、供给载体、供给内容和供给环境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科学灵活地协调好精准供给与多样性需求的关系,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5],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精确性和高效性。

2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内容供给缺乏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和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快速增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受教育主体的变化需要。首先,从课程内容上看,仍然囿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也未能将国家发展的最新成就、社会进步的最新成果、青年关心的最新问题融入网络内容供给,难以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难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更难以引起青年的认同。其次,从方法手段上看,至上而下的“一言堂”[6],缺乏对学生双向沟通和反馈需求的关照,难以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共鸣与悦纳。

2.2 平台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各个层面均开通了众多的网络平台,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高校拥有多个微信公众号,由于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各自为战,矩阵作用发挥不够,示范性和引领性严重不足[7]。其次,尚缺少叫得响、传得开的特色品牌。思政教育、党建团建网侧重搬运其他权威网站的文章,官网、官微等平台侧重运用其宣传报道、信息通报等功能,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反映高校特色、具有辨识度的品牌,网络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

2.3 育人力量孤立分散 首先是管理部门各自为战。高校网络育人力量集中在宣传、学工、研工、教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独立制定规划、推进工作、落实安排,缺少协同合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立分散,甚至彼此消耗的情况[8]。其次是育人队伍条线分割。高校党建工作者、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网络育人的重要力量,但看似充实队伍,实质上却是数量多而不精,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加之诸多育人力量由于分属于不同条线,导致工作过程任务化、功利化,育人合力难以形成。

2.4 舆情应对准备不足 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网络舆论、热点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深,未能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研究和应对机制,对大学生思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难以足够重视和有效引导。另一方面,大学生虽善于敏锐地捕捉网络最新信息,但因涉世不深,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抗能力相对缺乏,利用网络开展娱乐活动多,政治理论学习少。碎片化和反转现象导致青年易受热点和谣言影响,难以建立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9],转发或发表不当言论的现象时有发生。

2.5 育人机制尚不完善 上述网络内容、网络平台、育人力量、舆情应对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育人长效机制的缺位。首先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网络育人工作的定位认识还不够清晰,没有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来谋划,可持续性不强,育人成效还不明显。其次,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当前,网络文化成果在职务职称评审时不计入成果,从根源上影响了高校网络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此外,网络育人成效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考评办法,育人成果和育人价值不匹配,后劲不足。

3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路径构建

基于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困境,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整体考虑,综合施策,形成内容供给力、平台传播力、力量协同力、舆论引导力、机制再生力迭代升级的工作局面。

3.1 突出思想引领,提升网上内容供给力 要把握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战疫情的伟大实践是最生动、最现实、最深刻的社会大课堂。要把伟大抗疫精神等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线上教学,打造一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金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线下活动能够更为直接接触到受教育对象,可以作为对线上教育的有效强化和对盲区进行有益补充,形成相互借力、互动互补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发挥线下资源对线上教育的引导作用,借力各级主流媒体平台,通过现场直播、在线问答等方式,推进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补。温州医科大学连续两年把“开学第一课”做成了现场直播,精心设计互动环节,广大师生喜欢看、主动转、真心赞。此外,还要丰富网络文化作品,通过网络文化节、优秀网络作品征集等活动,鼓励师生参与短视频、网文、手绘、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创作,让师生成为网络文化活动主体,以生动鲜活、新颖活泼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

3.2 强化资源整合,提升网络平台传播力 微博和微信作为网络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是高校全媒体阵地建设的重点。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立融媒体中心,打造以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主体,学习强国号、视频号、头条、Facebook、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为新阵地的圈层式融媒体矩阵,建立校园新媒体联盟,发挥同频共振作用,构建起内外联通的传播格局。要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善用网言网语,注重分析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整体特点来进行宣传,在内容上融入声音、短视频、微动画、H5等多种元素,实现多元化、饱满化的阅读效果。温州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推出的“我顶温医大上头条”H5,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MV、抗疫主题原创歌曲《春天的使者》刷屏朋友圈,传递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网络育人要提升传播力影响力,除了平台的互联互通,更要注重品牌塑造和引领。要立足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积极打造具有自身院校特色和辨识度的网络育人品牌,形成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网络育人阵地。温州医科大学官方微信开设医学生日常、医学生那些事、医学生剧场等栏目,各附属医院开设“大医生”“嗨科普”等科普栏目,师生共建,既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能促进专业学习和成长,两者相得益彰。

3.3 统筹育人力量,优化网络育人协同力 网络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个部门或一门课程所能解决,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各类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协同,而队伍建设则是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牛鼻子”。要打造网络育人“中央厨房”,统筹全校网络育人资源,建立起网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由宣传部(新闻中心)牵头抓总,学工部、研工部、人事处、教务处、团委、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协同推进,二级学院具体落实,一改网络育人工作“九龙治水”的现象。要积极培育网络名师工作室,推进不同类别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立协同工作团队,让所有的育人力量挑起“思政担”,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窘境。温州医科大学立项的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也有辅导员、党政干部,成员吸收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及学生骨干加入,师生共同实践、共受教育、共同成长,形成了骨干带骨干、人才带人才的良好生态。要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明星专家”,团结一批“网络达人”,建立起以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以“核心+骨干+基础”为组织模式,由网络文化传播员、网络评论员、网络志愿者构成的三级网络文化引领队伍,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为师生答疑解惑,做好教育引导。

3.4 强化生态治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 构建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共筑青年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的重要举措。要重视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主动适应新形势、贴近师生需求,通过实施网络舆情定期通报和重大舆情专报制度,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定期对国家、社会热点,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舆论引导等方式,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前瞻性。要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实施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帮助师生养成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辨别真伪,进而促进师生树立人人都是宣传员意识,让越来越多的师生成为高校代言人,在媒体“发声”“冒泡”。要加强网络治理,制定校园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实施网络媒体审批备案制度,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严格网络阵地管理。另外,还要主动了解研究互联网演进趋势,构建互联网“清朗”指数评价体系,促进新媒体的内容传播保持良性有序的发展。

3.5 健全工作机制,激发网络育人再生力 长效机制的建立是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要加强顶层设计,把网络育人上升到高校发展战略的层面,制定网络育人实施方案,将网络育人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测评体系,与“双一流”建设、“十四五”发展等齐头并进。要建立激励机制,改进职称评审,建立起党务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双线晋升”、单列评聘的职称评聘制度,推动网络育人工作和研究相互促进,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审、评奖评优,调动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优秀导师、专家学者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要完善评价机制,探索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建立涵盖内容供给、平台建设、育人力量、网络生态、工作机制五个方面指标,通过育人品牌、育人实效、推广价值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科学评价模式。

4 结语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内容供给缺乏吸引力,平台建设参差不齐,育人力量孤立分散,舆情应对准备不足,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是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师生共育,坚持协同合作,立足高校发展特色,推进网络内容、网络平台、育人力量、空间氛围的深度融合,加强工作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育人师生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师生讨论改病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