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性假设的自组织乡村振兴研究:古人智慧借鉴

2022-11-29叶永玲

关键词:范仲淹客体人性

叶永玲

(玉林师范学院商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乡村振兴实践中, 外部个体或群体授鱼式转移支付, 虽然能直接给予相对贫困个体或群体以“鱼”,但他组织进行的外源性以盈补缺,只能“救急”一时一地。 外部个体或群体授渔式劳动合作,给予贫困个体或群体以经济(或生态)价值增值的方法,帮助贫困个体或群体转换为1+1>2 自组织乡村振兴(内源性自助乡村振兴),实现脱贫致富。

一、自组织与自组织乡村振兴

(一)自组织

1969 年,由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1969)首创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 (Hermann Haken,1969) 首创的协同学, 系统学统称为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 哈肯对自组织 (Selforganize)进行了经典界定,即系统按照内部默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系统靠外部指令形成组织功能,就是他组织。[1]

Foss R(Foss R,2016)认为蜂群(蚁群)是生态学自我演化的自组织。蜂王(蚁后)作为蜂群(蚁群)的创始人,创建自组织后,侦查蜂、采蜜蜂、内勤蜂等(工蚁、兵蚁等)自行分工,优势互补,以1+1>2 群体劳动维持组织的鲁棒性 (Robustness,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系统生态位优势。[2]

(二)自组织乡村振兴

自组织乡村振兴系统由乡村振兴主体(授渔者,自组织外源动力。 包括政府、乡村振兴组织或志愿者等乡村振兴发起者,企业公民,先富者个体或群体等),乡村振兴客体(受渔者,自组织内源动力。 包括后富者个体或群体等), 乡村振兴方式(授、受渔劳动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效率。X、Y、Z、超Y 理论型乡村振兴方式)组成。

组织角度, 他组织乡村振兴是指乡村振兴主体,客体,授、受鱼方式组成的经济价值(或生态位) 以盈补缺、 转移支付的授鱼式他助(Others Help)经济单元;自组织乡村振兴是指乡村振兴主体,客体,乡村振兴方式组成的经济价值(或生态位)从低到高合作正向增值的授渔式自助(Selfhelp)经济单元。

演化角度, 他组织乡村振兴是指乡村振兴主体在内外部刚性、柔性动力的作用下,对乡村振兴客体进行经济价值转移支付、 生态位以盈补缺(1+1=2)的授鱼过程,适合静态博弈下绝对贫困或丧失劳动致富能力的人; 自组织乡村振兴是指乡村振兴主体与客体在内外部刚性、 柔性动力的作用下,进行1+1>2 双赢合作,发展飞地经济(粤滇、粤桂协作产业乡村振兴,专业合作社+农户,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实现乡村振兴客体(连同主体)的经济价值(或生态位)从低到高、从劣到优,协同正向演化的授渔过程。[3]

(三)自组织乡村振兴的特点

自组织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蜂群自组织模式。人性假设在自组织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如同信息素(Pheromone)在蜂群自组织1+1>2 分工合作、蜂群生态位正向演化中的作用。[4]人性假设驱动乡村振兴主体与乡村振兴客体进行先富帮后富、 万企帮万村等双赢合作,各取所需,互展所长,促进自组织乡村振兴主、客体生态位的鲁棒性(流量收入生态位帕累托改进)与协同正向演化(存量财富生态位正向演化)。

与他组织乡村振兴相比, 自组织乡村振兴具有三个特点:(1)自组织乡村振兴是授受渔劳动致富。劳动是贫富演化的枢纽,飞地经济是流量收入与存量财富正向演化的引擎。 企业公民(如万企)是最大的乡村振兴主体与授渔劳动者, 相对贫困群体或家庭(如万村、万户)获得受渔劳动、自助致富的意识、行为、方法和财富正向演化结果;(2)自组织乡村振兴存在人性假设对应的乡村振兴方式。 与他组织乡村振兴的指令和“拉郎配”乡村振兴不同,自组织乡村振兴遵循人性假设理论,乡村振兴方式需要符合对应的人性假设, 形成乡村振兴博弈局中人的授受渔劳动合作的积极性与动力;(3)自组织乡村振兴存在流量收入与存量财富生态位正反馈。与他组织乡村振兴的以盈补缺、转移支付乡村振兴不同, 自组织乡村振兴系统的经济(或生态)价值持续增值,乡村振兴主、客体生态位正相关, 先富者与后富者组成的乡村振兴自组织流量收入与存量财富生态位呈协同正向演化趋势。[5]

二、基于人性假设的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

一般地,对因病、残、老等身体刚性原因丧失劳动致富能力的绝对贫困个体或群体, 只能是他组织授鱼式乡村振兴; 对非身体刚性原因的有劳动致富能力的相对贫困个体或群体, 可以进行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 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与竞合博弈行为,人的价值观、行为受契约和利益的影响。 乡村振兴主体、客体都是人,只要是人,就绕不开人性假设(Assumption about Human Nature)。 人 性 假 设 包 括 “经 济 人”(Economic Man) 假 设、“自 我 实 现 人”(Selfactualizing Man) 假设、“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及“复杂人”(Complex Man)。[6]契约包括书面契约 (Written Contract) 与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人性假设视角,自组织授渔乡村振兴一般有四种运作方式:

(一)“经济人”与X 理论型乡村振兴方式

因懒或恶习致贫者长期依赖他组织授鱼式转移支付,不仅自身无法脱贫,而且其游手好闲对他组织乡村振兴向自组织授渔劳动乡村振兴转换遗害无穷。 因懒致贫的相对贫困群体符合“经济人”假设“人性懒”、好逸恶劳、主观致富能动性低的特征,与X 理论型(Theory X Style)的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7]需要依托书面契约使用外部刚性的正强化(勤劳正面行为时, 享受他组织授鱼式转移支付)和负强化(恶劳负面行为时,取消他组织授鱼式转移支付, 并外力督促自助劳动脱贫) 动力对“经济人”假设的贫困群体由坐等他组织授鱼“养懒汉”,外力(强制)转换为自组织授渔劳动致富。“经济人”假设的授渔方(如先富者)与受渔方(如后富者)都需要利益驱动。需要把授渔方的利益需求与受渔方利益需求进行对接, 实现授渔方与受渔方各取所需,使得授渔方愿意授渔,受渔方愿意受渔的1+1>2 双赢合作,形成自组织授受渔乡村振兴。“经济人”需要利益驱动与外部刚性动力,与X 理论型自组织授渔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

(二)“自我实现人”与Y 理论型乡村振兴方式

因技能、信息匮乏致贫者,自身存在强烈的致富愿望,主观上愿意劳动,客观上忘我劳动,但进行的是附加价值极低的传统农业劳动而致贫。 勤劳但低价值劳动的相对贫困群体符合“自我实现人”假设“人性善”、吃苦耐劳、主观致富能动性高的特征,与Y 理论型(Theory Y Style)的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8]需要依托心理契约使用内部柔性的自我管理(创新创业可塑性小的, 给与就业机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帮扶、引导进行高价值劳动致富)和期望激励(创新创业可塑性大的,发起电商乡村振兴、信息乡村振兴、愿景指导等,帮扶、引导进行创新创业致富)方法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贫困群体由他组织授鱼内力(志愿)转换为自组织授渔高价值劳动致富。 “自我实现人”对应的乡村振兴主、客体需要期望(志愿、使命等)驱动与内部柔性动力,与Y 理论型自组织授渔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

(三)“社会人”与Z 理论型乡村振兴方式

乡村振兴实践中,贫困个体受当地文化、群体习惯的影响,不愿意离家到外地进行高价值劳动,只愿意在家附近从事低价值劳动,造成区域贫困。贫困个体的价值观、行为受到群体价值观、行为的影响,形成的贫困集聚现象,需要Z 理论对应的乡村振兴方式予以解决。

因群体价值观影响致贫的贫困群体符合“社会人”假设“人性具有社会属性”、群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特征,与Z 理论型(Theory Z Style)的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9]需要依托心理契约使用外部柔性的文化管理(对致贫的思乡恋家封闭文化和致富的四海为家开放文化进行对比学习与宣传)和价值观引导方法对“社会人”假设的贫困群体由他组织授鱼外力(志愿)转换为自组织高价值劳动群体致富。“社会人”对应的乡村振兴主、客体需要文化(价值观、群体效应等)驱动与外部柔性动力,与Z 理论型自组织授渔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

(四)“复杂人”与超Y 理论型乡村振兴方式

致贫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相对贫困个体的人性也是动态变化的。 因复杂原因致贫的贫困个体或群体符合“复杂人”假设“人性多变、人性可塑”、 同一群体中不同个体具有不同人性假设、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人性假设的特征,与超Y 理论型(Super Theory Y Style)的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10]需要权变或组合运用前述“经济人”、“自我实现人”、“社会人” 三种人性假设对应的X 理论、Y 理论、Z 理论型乡村振兴方式, 合力实现他组织授鱼转换为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复杂人”对应的乡村振兴主、客体需要外部刚性、内部柔性、外部柔性等复合(或权变)动力,与超Y理论型自组织授渔乡村振兴方式相对应。

三、基于人性假设的古代自组织乡村振兴雏形实践

面对饥荒和水患, 古代主流应对方式为他组织授鱼式转移支付, 即政府赈灾和募集民间钱物赈灾, 但他组织赈灾不仅耗散价值高达1/2 以上(2 元赈灾款,经过长委托代理链的层层转移支付环节,实际到达灾民手中不足1 元),而且供不应求高达1/2 以上 (不足1/2 的灾民得到救助或灾民不足1/2 的温饱刚需得到救助),贫民轻则流离失所,重则饿殍遍野。[11]即便降低耗散价值同时优化供不应求, 古代他组织授鱼式转移支付也只能救一时之急。 基于人性假设的古代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则长效显著,值得借鉴。

(一)“经济人”与北宋范仲淹X 理论型乡村振兴雏形实践

倡导“先忧后乐”理念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发起过著名的范仲淹 “以工代赈” 自助救灾方式。1050 年,知州范仲淹的吴中辖区(今江苏省苏州市)庄稼颗粒无收,造成大饥荒,政府救济杯水车薪, 为富者消极以盈补缺。 范仲淹发起“以工代赈”,辖区百姓平安度过饥荒。 范仲淹利用为富者偏好赛舟,寺院爱作佛事的消费需求,进行大规模公关和发起舟船竞技、建造佛舍活动,每天灾民劳工数万人得到薪酬, 实现了为富者和灾民各取所需,自助完成了扶贫救困过程。[12]

范仲淹依托“经济人”假设,利用吴中本地为富者(自组织乡村振兴的主体)赛舟、佛事的需求,促成吴中本地灾民(自组织乡村振兴客体)就业,在不花费他组织一分钱的基础上, 实现了饥荒地区“以工代赈”自组织授渔生产自救,是X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的成功雏形运用。

(二)“自我实现人”与战国李冰Y 理论型乡村振兴雏形实践

都江堰工程修建前的成都平原非涝即旱,号称“泽国”“赤盆”。 雨季时,成都平原一片汪洋,成为泽国;旱季时,则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且受地势影响,东旱西涝。灾民饥寒交迫,哀鸿遍野。战国水利工程专家、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太守李冰决定发起生态赈灾,修建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历时8 年,科学、智慧地解决了“泽国”“赤盆”等生态环境问题,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生态乡村振兴,使蜀地由穷山恶水演化为鱼米之乡,由路有饿殍转变为物阜民丰。[13]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都江堰通过改造灾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帮助蜀地百姓走上生产自救、自助致富、自我进取的自组织乡村振兴之路。李冰依托“自我实现人”假设,利用蜀地灾民(自组织乡村振兴主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都江堰工程修建,实现了灾民(自组织乡村振兴客体)自力更生的生态乡村振兴,是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的成功雏形运用。

(三)“社会人”与明朝徽商Z 理论型乡村振兴雏形实践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山多田少,“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徽州山区产粮严重不足,为求生存,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家门,经商自救。 1492年,开中折色制(明朝政府规定,商人允许用银两换取定额贩盐凭证)推行,徽州人开始进入超额利润率的盐业。 一人衣锦还乡,引发村民追随,个体先富引发群体致富效应,逐渐形成了“社会人”假设对应的徽州全民的经商意识、经商文化。

徽商还具有“贾而好儒”的特色。 在徽商的价值观中,从商只能提升经济生态位,科举金榜题名则可以提升精神生态位,因此徽商极为重视教育。教育的普及, 提高了徽商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经商水平。经商→教育→更优经商→更优教育,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的正反馈效应, 自助实现了徽商数百年的生命周期与竞争优势。[14]

在头羊效应和群体致富效应作用下,徽州“社会人”群体经商、自助乡村振兴,使得徽州由民不聊生转变为繁华与富裕的象征。 明朝政府的开中折色制客观上发起了徽州贫民(自组织乡村振兴主体)一人致富,群起仿效的徽商(自组织乡村振兴客体)崛起与徽州富裕,对“社会人”假设对应的Z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具有借鉴价值。

(四)“复杂人”与北宋范仲淹超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雏形实践

1.“自我实现人”与范仲淹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

1021 年,江苏东台(今东台市)沿海每当涨潮时,田园毁坏,百姓财产瞬间化为乌有。 县令范仲淹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长达290 公里的范公堤。不仅当时百姓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得到保障,还泽被后世。 范公堤为百姓的脱贫提供了长期的物质基础,从此百姓得以正常生产、生活,完成脱贫自救、自助,是一种不需要他组织以盈补缺的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

范公堤是范仲淹依托“自我实现人”假设,利用东台百姓期望捍海堰消灾脱贫、 追求安居的预期,动员灾民(自组织乡村振兴主体)支持范公堤的修建,实现了灾民(自组织乡村振兴客体)自助生态乡村振兴,是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的成功运用。

2.“社会人”与范仲淹Z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

范氏义庄是一种小范围(家族及亲戚)的民间(非政府)自助式帮扶组织。 1050 年,范仲淹在吴县(今苏州市)创立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具有三个特征:(1)雏形基金会的特征。 范氏义庄可以救济族人,具体包括衣食、婚丧、科举、借住、借贷等方面;(2)自组织乡村振兴的特征。 范氏义庄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在解决贫民(非族人贫民)就业与温饱的同时,范氏义庄取得地租收益与经济增值,是一个贫民与义庄双赢合作、自行互助的自组织;(3)社会人文化脱贫的特征。 范氏义庄有义学(免费上学)、助学功能,能促进义庄范围的教育公平、手艺水平及德育教化, 义庄范围内个体人科举成功、劳动致富、孝廉模范等具有显著的群体示范效应。

范氏义庄对范氏族人的教育扶志、 个体示范脱贫、周边贫民的就业自救等具有“社会人”假设对应的Z 理论型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的特点,起到了家族群体(自组织乡村振兴主体与客体)合作、自助乡村振兴的作用。

3.“复杂人”与范仲淹超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

明朝海瑞一生以贫苦百姓为先, 但海瑞的抑富扶贫,是一元“经济人”假设下以盈补缺、转移支付特点的他组织授鱼式应急扶贫。 而范仲淹的权变、组合运用“以工代赈”(“经济人”)、范公堤(“自我实现人”)、范氏义庄(“社会人”)等自助授渔式乡村振兴,是多元“复杂人”假设下价值增值、生态位自助正向演化的长效自组织乡村振兴。 范仲淹一生心系百姓、为国为民,运用多元、复合的授渔乡村振兴方式,开启了“复杂人”假设下超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探索的先河。 范仲淹作为多元乡村振兴方式的发起者, 不仅自身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对应的做人至高境界,其多元自助乡村振兴方式更是“复杂人”假设对应的乡村振兴至高境界。[15]

四、基于人性假设的古代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的现代启示

(一)范仲淹对“经济人”与X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的启示

万企帮万村、先富帮后富等粤桂、粤滇协作发展飞地经济,可以按照“经济人”假设,满足企业法人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和授渔者的价值增值(如利润率、利润额等企业物质生态位和股息、红利等企业家物质生态位的帕累托改进)诉求,让企业公民和企业家具有授渔的动力和行为。 依托“合作社+农户”“以工代赈”“以土地入股”等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遵循“经济人”假设,实现乡村振兴客体和受渔者的价值增值(如工资、奖金等农户流量收入生态位和股息、 红利等农户存量财富生态位的帕累托改进)目标。范仲淹“以工代赈”雏形应用对以经济杠杆落实“经济人”对应的X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具有醍醐灌顶之作用。

(二)李冰对“自我实现人”与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的启示

都江堰工程对现代“变水患为水利”“变沙漠为林区”“变山区为生态旅游区”“传统农业升级为生态农业”“要想富、先修路”等乡村振兴工程和生态乡村振兴具有借鉴价值。利用相对贫困地区“自我实现人”(乡村振兴主体和客体)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先富者和后富者合作治理、改造相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致贫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优化,从而实现“自我实现人”(乡村振兴客体)自我授渔、自助乡村振兴之目的。李冰“生态赈灾”雏形应用对以愚公精神践行 “自我实现人” 对应的Y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具有启迪价值。

(三)徽商对“社会人”与Z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的启示

浙江义乌人“拨浪鼓、货郎担”起家与徽商崛起如出一辙,个体致富带动群体致富,群体致富富裕一地。与侦查蜂发现蜜源,引致采蜜蜂群体采蜜采粉,实现蜂群生态位优化一样,徽商、浙商等都是第一批创业者发扬四千精神(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发现商机后,带动群体仿效、大众创业,实现集体致富。

“社会人”假设需要正强化先富帮后富的文化氛围(如中国优秀企业公民排行榜、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 强等企业精神正强化及中国慈善企业家榜、 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等企业家精神正强化),需要对先走出家门、走出家乡打工、创业者(乡村振兴主体)予以宣传,对恋家、故土难离者(乡村振兴客体)形成头羊效应、示范效应,并依托教育开发劳动技能, 带动相对贫困地区集体脱贫、 自助脱贫。 徽商“贾而好儒”雏形应用对以商帮文化促进“社会人” 对应的Z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具有持续借鉴价值。

(四)范仲淹等对“复杂人”与超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的启示

由于授渔者和受渔者人性的复杂多变, 对应权变、复合的乡村振兴方式。“经济人”对应范仲淹对为富者的利益驱动实现“以工代赈”,对乡村振兴主体与客体双赢合作、 各得其所的互助乡村振兴有借鉴价值。“自我实现人”对应范公堤、都江堰等生产自救式安居工程, 对利用贫困者强烈的脱贫期望,进行贫困环境改造、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 “社会人”对应的范氏义庄、徽商等产业自助脱贫,对民间乡村振兴公益中心、公益基金、慈善基金等民间公益组织及致富头羊效应、示范效应具有经验启示,有利于民间公益产业助贫、商帮文化乡村振兴。

多种人性假设对应的多元乡村振兴方式,在实践中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权变、组合运用。范仲淹以毕生的权变授渔式赈济行为诠释了先忧后乐之理念, 其基于人性假设的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智慧,虽千年但借鉴价值历久弥新。现代自组织授渔式乡村振兴可以从范仲淹、 李冰等发起的不同人性假设下多种类型的自组织授渔乡村振兴方式得到启迪。

五、小结

(1)自组织乡村振兴是指乡村振兴主体(先富者)与客体(后富者)在内外部刚性、柔性动力的作用下,进行授、受渔劳动双赢合作(如粤桂协作一村一品),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主、客体的经济生态位从低到高、 从劣到优协同正向演化(如飞地经济)。

(2)人性假设视角,自组织乡村振兴包括四种方式:1)“经济人”与X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如“合作社+农户”双赢合作);2)“自我实现人”与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如“生态工程”自力更生);3)“社会人”与Z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如“商帮文化”头羊效应);4)“复杂人”与超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如多元乡村振兴方式的权变、组合运用)。

(3)基于人性假设的古代自组织乡村振兴的雏形经验包括:1)“经济人”与北宋范仲淹X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实践; 2)“自我实现人”与战国李冰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实践;3)“社会人”与明朝徽商Z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实践;4)“复杂人” 与北宋范仲淹超Y 理论型自组织乡村振兴实践。

(4)基于人性假设的古代自组织乡村振兴的现代启示包括:1)范仲淹“以工代赈”对“经济人”假设实现先富帮后富协作发展飞地经济、 产业乡村振兴的启示;2) 李冰都江堰工程对“自我实现人”假设治理致贫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工程)乡村振兴的启迪;3)明朝徽商“贾而好儒”对“社会人”假设下头羊效应、示范效应以个体致富带动群体脱贫的借鉴;4)范仲淹等多元、权变授渔致富智慧对“复杂人”假设下实现权变、复合的自组织乡村振兴方式的启发。

猜你喜欢

范仲淹客体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范仲淹苦读轶事
功能与人性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