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2-11-29王明志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核心

王明志,王 丹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1 年6 月25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 ”[1](12)要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化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凝聚着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是实现“基本方略”和“基础工程”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观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要依次历经内涵认知、价值选择、文化认同等三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发展阶段,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所蕴涵的政治理想、核心价值、传统美德、党纪党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红色基因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根基、价值指向、科学内涵三方面高度契合。

(一)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精神共性与行为习惯,蕴含着“天下为公”、“民贵君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与人为善”、“诚信互助”等价值理念,正是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为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 “肥沃土壤”,并持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提供根基滋养。

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 仁人志士在奋起抗争西方列强入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 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都体现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以死, 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等中华传统美德,彰显着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在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并提出来的价值理念,作为对历史传统、国家形态、奋斗理想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共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 “天下为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贵君轻” 等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富强”、“民主”等价值目标相一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无偏无陂”、“清正廉洁”等精神品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公正”、“法治”等价值规范相契合。 而“天下大同”、“讲信修睦”、“守望相助”等道德基因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厚藏的“爱国”、“友善”等价值准则相统一。由此观之,二者有着共同的思想源头和文化根基,也正是源于这种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才使得彼此可以更好地对话和相互作用。[3](P85)

(二)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旨向

作为同属一个精神文化体系,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虽然二者在不同时空“出场”,且各自承担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与责任, 但如果将二者置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就会发现二者一直同步“在场”,其价值旨向有着共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致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红色文化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超的政治智慧、顽强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诞生于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中的红色文化汇聚革命力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没有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 就不会有今天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五四精神”,其厚藏的“爱国、民主、进步、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提供了革命力量。 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孕育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红色精神,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如“爱国”、“和谐”、“诚信”、“友善”等充分体现忧国忧民、与人为善、崇尚和合、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优秀的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价值引领与多元整合, 在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侵蚀的同时树立共同的价值标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兴盛凝聚价值共识和提供不竭动力,从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由此观之,红色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不仅有着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还在从“从哪来”和“到哪去”两个价值旨向上保持高度一致。

(三)二者的科学内涵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大文化成果, 它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又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文化心理和思想体系。因其对服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解放目标的彰显, 红色文化从表面到深层, 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

具体而言,可从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维度来阐释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从物质文化上看, 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进程中所创造和积淀的“人”、“事”、“物”等红色资源构成了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从精神文化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抗击灾难”,夺取胜利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成果, 也是新时代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不竭动力。而“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文化旅游”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则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行为表现。[4](P46)红色文化在这三个维度上所创造和积淀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政治智慧、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都蕴涵着“民族进步”、“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着新时代社会“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诉求,厚藏着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人格期望。 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让人们感受到爱国力量的鼓舞,诚信品质的鞭挞,敬业精神的激励和友善品格的感召, 正是红色文化为其奠定了强大的文化根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报国行动、崇高敬业、友善品格激励和影响一代代中华儿女。故此,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本质就是在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髓, 促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 引导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由浅层次的价值选择升华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二、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助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制胜法宝,是新时代继续引领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思想武器和根本保证,更在于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 红色文化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品格, 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能够丰富其教育内容、延伸其教育载体、鲜活其教育方式和突显其教育底色。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融真理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其内容体系涵括了政治理念、政治立场、政治纪律、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崇高的革命意志和心态, 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 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高度吻合,集中表现在“器物性红色文化”、“精神性红色文化”和“制度性红色文化”三个层面。[5](P27)其一,在器物性红色文化上,遗迹遗址、人物塑像、纪念馆、纪念堂、纪念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是红色文化显性的“记忆场”,具有引导民众对红色文化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的内在属性, 使民众置身其中就能够了解历史真相, 感受特定时空境遇下革命先辈们奋力书写的红色经典所蕴藏的初心使命、创业精神和精神灯塔, 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有效揭穿“普世价值”所建构的“海市蜃楼”。其二, 制度性红色文化是指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所凝结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典籍著作以及保障机构运行的体制机制。 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民主集中制”、“党的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制度性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规则理念、 行为规范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三,精神性红色文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过程中,凝结而成“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等。 精神性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具有固本铸魂、凝魂聚气的教化功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有助于正本清源,又有助于在同“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斗争中凝聚共识, 引导民众理性看待和甄别现实生活中的多元价值观, 逐渐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然载体

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 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其生动深刻的话语表达和鲜活丰满的感人故事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供多载体功能。图像、标语、文献、声音都是红色文化可运用的传统教育载体,纪念碑、纪念馆、 纪念堂则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带入感, 生动活泼的现代语言艺术诠释红色经典所意蕴的文化自信, 使人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睹物思人”,这种“换位思考”的切身感受可以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教成分,从而增强参与主体的可接受性。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精神文化形态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 行为规范能够引导人们形成对中国精神形态的价值认同, 共同感悟革命先烈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崇高理想, 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民众所感知、认同并践行。 此外,红色论坛、红色作品、红色网站、红色旅游等灵活多样的载体亦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它实际上是将日常模式化、常规化的教育转化为闲暇式、立体式体验, 虽然无法完全做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上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但却能够拉近民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 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践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珍贵“历史记忆”的红色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物化载体”,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固”下来,当“固”下来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理日益凝聚为一种认同、 内化自觉共识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便无需再进行反复浸润, 而将真正内化于个体思想与行为之中了。

(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且持久发挥作用,需要让有价值的事情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实现“好思想”与“好故事”有机结合。红色文化天然具有丰富的叙事资源,通过故事嵌入,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藏”起来,教育形式“动”起来,教育实效“活”起来。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一些新尝试,如通过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实验式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构建情景认知模式,因为,鲜活生动、轻松舒适、向上积极的生活氛围与教育情景是最生动的教材。 一方面,红色文化在民众现实生活中以可观可感、见人见事的榜样、语言、思想、物态客观存在,突显神圣、庄严的教育场景与育人氛围。如英雄人物纪念碑、革命烈士陵园、伟大领袖纪念馆、革命遗址遗迹等都凸显威严、深沉的教育意境。 身临其中,声光电精致布局的“历史场景”使人马上就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所凝聚的革命精神, 让参与主体瞬间在情感上与真实的“历史记忆” 产生深度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情景认知式红色文化活动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需求、地域特色和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情况,在策划、宣传、实施、评价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使主题选取、活动情景、 要素环节符合参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通过场景、音像、语言、象征符号等震撼性元素调动参与主体的情感情绪, 使其感受到红色文化活动的神圣感和庄重感, 为红色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效发挥提供有效载体。

(四)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信底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正激烈碰撞, 一些企图弱化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消极思潮此起彼伏、 甚嚣尘上。 譬如,宣扬和鼓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普世价值”,其真实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霸权以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而政治隐喻视域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则是以鼓吹实行多党制、 全面私有化为标签来掩盖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推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野心, 其实质是服务于金融资本全球扩张和资本的逐利本性需要。 “历史虚无主义”更是通过过分抬高传统文化以贬损和否定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他们都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历史上的一切革命和进步, 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6](P657)此外,抹黑历史人物,丑化党的领袖,歪曲历史事实,销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干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 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此,需要从历史事实、文化传统、现实国情、 真理属性等维度全方位给予这些错误思潮有力回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在场”确证。作为一种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立足历史事实,符合客观规律, 用铁一般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合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确立的合理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合规律性。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既是丰实家国情感, 抵制 “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增强“四个自信”的现实需要,又是引领人们在多元复杂文化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底色。

三、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的奋斗历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它既是滋养心智、净化心灵、激发爱国情感的智慧源泉, 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新时代,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 弘扬红色文化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元素, 能够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蕴,使之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坚定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导向,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地位

目前, 运用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思想“失重”,课堂“失语”,实践“失真”等诸多困境, 红色文化传播也存在着“去中心化”、“解构化”和“碎片化”等现实问题。[7](P138)化解此困境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方面,红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牢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客观实际和时代需要,将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 特征的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各阶段,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要依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 进教材、 进头脑,“将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及各阶段统一起来,把他们看作是独立性、 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各个学段的连接和贯通”。[8](P5)另一方面,结合参与主体的思想情感需要和认知能力设计持续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环节,将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等内容全方位、全过程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之中, 使参与主体切身感受到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传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而这种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故此,新时代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是运用红色文化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着力点, 从而使民众在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中持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信念, 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意蕴落实到“强国战略”具体行动之中。

(二)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累丰厚文化资源

现代社会因其经济转轨、结构转型,导致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开放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 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社会成员的信仰教育、爱国教育、规范教育作用呈现弱化。 而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载体功效,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加工”,给予“新配方”。首先,依托学理探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发挥提供学理支撑。 支持和鼓励一批专家学者和科研院所持续开展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重点在项目审批、人员配备、资金保障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鼓励成立红色文化研究民间团体和专门机构。通过专家讲座、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持续开展红色文化研究, 从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智慧营养。其次,依托红色传统和优良作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脉相承,鲜明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更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要依托国家重大纪念日、重大节日和反映中国革命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激发人们对红色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历史记忆和深厚情感,提升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再次, 依托家风建设唤醒百姓红色家风情怀。政府要在红色家风建设政策导向、新服务模式平台探索和资源发掘整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红色家庭典型选树、红色人物价值引领、红色历史遗迹保护、红色家风故事评选等方式,鼓励普通家庭对红色家风资源的发掘、整理与凝练,使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知红色家风所意蕴的红色精神魅力, 从而为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内驱力。

(三)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运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传播与弘扬红色文化时既要避免陷入零散化、碎片化的传播困境,又要反对唱“独角戏”或“运动式”教育,甚至将红色文化“过度拔高”、“过度解读”,都不利于红色文化持久性作用的发挥, 更不利于受众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 而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协同性和常态化制度保障机制是化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一,在宣传载体上,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结合时代特征,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文本向现代日常生活话语转换,革命话语向改革发展话语转变,实现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叙事,从官方话语转向日常话语,把红色文化所孕育的爱国、民主、自由、平等、诚信、法治等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利用互联网+红色文化技术, 优化网络红色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打造蕴含更多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播矩阵。 其二,在宣传空间上,要构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互动共振机制,政府在政策导向、制度保障、过程监督等方面加强弘扬红色文化的顶层设计, 确保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融入社会、学校、家庭实践,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保障机制,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见人见事、可感可学。其三,在宣传方式上,弘扬红色文化要遵循道德治理规范性、持久性规律,禁忌“短促猛进”、“运动突击”等非常态化宣传方式,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久久为功,而决不能期望教育效果毕其功于一役。[9](P99)其四,在宣传队伍上,要培养红色文化人才队伍,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 既要对现有红色文化人才宣传队伍进行提升与充电, 形成科学长效机制以推进红色人才接续培养, 又要充分借助高校力量来培养和造就一批红色文化宣传人才队伍,谨防人才断层,确保红色人才队伍衔接有序。[10](98)故此, 实践中要确立运用红色文化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理念思路,形成弘扬红色文化的常态化制度化过程,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 确保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相得益彰。

(四)丰富红色文化的养成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多维践行载体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要在民众认知认同上下功夫, 使之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知识”和“价值共识”。首先,以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家风。让家庭成员了解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意蕴,[11](P22)让家庭成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通过口头教育、文献引导、实地参观等方式将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照金精神、老区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代代相传。通过欣赏红色舞台剧、观看红色影片、探寻革命老兵、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活动, 开办社区红色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专栏,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引导家家户户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其次,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在学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活动中的比重,通过开展渗透性、实践性、参与性较强的实践育人活动,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的教育渠道,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激发其参与、 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实质的兴趣与热情, 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同时,净化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为传播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高雅文明、 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次,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合理规划红色文化跨领域、跨地区携手发展,加强红色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各类红色资源的协同效应。 重点整合全国红色文化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社科院、地方志等研究机构力量,扶持民间红色文化研究,将其纳入重点资助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促进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创新。 最后,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化方式保障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筑牢法治屏障。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建设文化强国。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文化强国作出战略规则,全会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12]在文化强国建设历史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性生长同频共振、 相互耦合而形成的价值精神, 也是普照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性价值之光,”[13](P22)二者有着内在契合性和历史继承性。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建设文化强国, 就要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育人的红色物质文化载体、红色精神文化载体、红色制度文化载体, 探索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同构性, 发挥红色文化育人载体的育人效用。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红色在哪里?
价值观(二)
追忆红色浪漫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