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2022-11-29范明磊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音乐

范明磊

从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此外,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如重理论知识教学、轻音乐实践;教育理念无法紧跟时代发展脚步;音乐教育方式严重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其音乐教学质量低下,还对音乐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没有注重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因此,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本文将对新时期下,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进行阐述,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定帮助。

一、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新经济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不仅提升了国民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各行业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文化行业也不例外。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种类越来越丰富,且逐渐趋于完善。此背景下,作为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关联的高校音乐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实际需求来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在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拥有过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音乐人才,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还能够自身与文化产业融合[1]。

(二)文化产业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起着一定引导作用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推动下,我国很多高校也纷纷“跟随潮流”,扩大自身招生规模。虽然这一举措的实施与开展提升了在校学生数量,但与此同时也给日常教学带来了一定影响,导致出现教学质量差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高校自身教学理念与形式无法跟上时代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但好在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渐开始转变自身教学形式与教学理念,注重自身教育与市场的融合渗透。而基于新时期背景下,从人们当前追求音乐艺术的现状则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音乐有着急切需求。而在音乐文化产业的盛行下,正是音乐人才“大展身手”“崭露头角”的最佳时期,此种情况下,音乐教育专业开始发展,且发展相对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音乐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受文化产业的指引[2]。

(三)文化产业可以促进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

刚刚在上述内容中已经说到过,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了音乐人才的需求。这就意味着,我国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很好的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可以说音乐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但这也仅限于地区文化产业处于高水平阶段。换言之,如果某地区音乐文化产业水平低下,那么则意味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面临着失业的危机。相反,如果文化产业处于一个高水平阶段,那么不仅可以保证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率,同时还有很多就业机会供学生选择。例如,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所编导,极具云南乡土歌舞特色的大型歌舞《云南印象》就已经成为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代表,这一大型歌舞的诞生不仅让很多游客感受到云南的魅力与特色,更是让很多高校以及音乐生都了解到了云南的民族文化与特色。而对于云南当地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说,该歌舞的存在大大提升了音乐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其学习激情与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找到心仪的工作。

(四)文化产业突出了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

高校音乐教育,除了要进行相关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传授之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因为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让学生以音乐学习为兴趣,在积极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并承担起发扬、传承与创新音乐的责任与义务。但事实上,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其教学中存在缺失个性化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在音乐专业教育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上。据调查,当前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只注重音乐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很少会开展一些实践类等其他方面的教学。但如果将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则可以借助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学生的音乐实践,使其将自身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与社会形势或地方文化,甚至是日常生活等结合在一起。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在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性,使其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3]。

二、新时期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一)音乐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很多高校所使用教材以及所设课程都是沿用或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而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根本不符合自身的教学环境与特色,忽略了音乐教育与自身以及地方文化产业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正确认识艺术与学术的内涵,除了没有将自身所开设的音乐专业教育与自身特色和地方文化产业融合之外,还过于追求学术性质的音乐教学,且盲目跟随其他高校教育的规范化。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导致了自身音乐教学质量的低下,还弱化了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虽然有着过硬的理论知识,但却存在能力单一,且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高要求的市场环境,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4]。

(二)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在建国初期所盛行的苏式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仍然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上所采用的教学培养模式,而在音乐教学所用教材以及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是沿用或模仿一些专业音乐院校所用教材与课程,虽然其中可能会在某部分有所变动,但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在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已经取消教育分配制度,但高校以往所实行的课程教学体系却得以保留。在而这样情况下所培养和教育出来的音乐人才,普遍呈现出缺乏适应社会和其自身发展的必备能力。而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行业与领域都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但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所诞生的音乐人才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严重与时代和社会脱轨。因此,当下,如果各高校想要促进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那么则必须要注重自身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沿用该种音乐教育培养模式,那么则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工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5]。

(三)音乐教育方法严重“偏心”

新时期下,涌现了各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给各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实际上,当前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还是在采用着以往“满堂灌”加“试听练耳”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根本不会去尝试其他创新型教学模式。此种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打消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的学习应该极具情感与激情。但是,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难看到这一点,更不要谈音乐艺术价值的体现了。因此,新时代下,如果各高校想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音乐艺术价值的体现,那么则必须要大胆创新,勇敢尝试,注重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自身音乐教学的融合,这样一来才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而文化产业与音乐教育的融合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发展与技能的提升强化[6]。

(四)音乐教育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而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与趋势多出了一些不确定性。因此,为保证音乐专业学生今后的稳定就业,各高校与教师应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做好今后的职业规划。但事实上,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理念的缺乏。虽然部分高校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但却将职业规划教育设置了一门专业课程。而此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根本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专业就业的多变性,不了解音乐专业的职业状态。虽然想要对音乐专业的职业状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立足于学校和教师自身职责来讲,各高校以及音乐教师有必要在自身能力所及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指导。

三、新时期下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创新教育形式,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制定音乐教学目标

社会新形势下,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应贯彻这一要求,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自身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各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注重自身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这样一来既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还可以在实现音乐产业化的同时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各大高校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应注重自身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转变教学形式与理念,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7]。

(二)强化音乐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是促进高校音乐教学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有效措施。因此,各高校与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应联合音乐教师多开展一些音乐演出以及比赛等实践活动,音乐专业学生可以报名参加,不限参与形式,个人或团体形式均可;表演题材不限,跳舞、唱歌、歌剧等都可以。又或者,各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校外艺术展演活动,由音乐专业学生编排节目,定期去校外义务演出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对学生日常行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检验。其次,各高校可以联合其他院校举办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本校师生可以到其他高校进行参观、学习等,以此来促进文化融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最后,各高校还可以与当地一些音乐文化企业(例如电视台、美术工作室等)以及政府部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在学生实习时期,派遣学生分别到各企业和单位进行实习,以此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帮助学生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其今后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8]。

(三)丰富音乐教学课程

只有设置符合学校特色与地区文化的音乐教学课程,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音乐产业化。因此,新时期下,各高校必须要积极注重自身教学课程的优化与调整,结合自身特色以及当地文化来设置音乐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必须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来制定音乐人才培养教育计划,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针对性教学方式与内容[9]。此外,高校还应加大课程研发力度,例如可以开展音乐鉴赏以及艺术管理等选修课程,让音乐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修课程,从而达到拓展知识视野的目的。当然,在创新丰富教学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各高校还需要结合音乐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来创新教学内容,例如高校可以让学生以课下调研的方式针对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研讨,并将其综合为报告。

(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为更好地促进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各高校和教师必须要承担其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做好今后的职业规划。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进行明确规划;其次,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将其一一罗列出来;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传授学生自我进行职业规划的方法,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计划;最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密切关注,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0]。

结 语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新时期下,各高校如果想要促进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保证音乐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那么则必须积极促进二者的融合。但同时也需要明确认识到一点,二者的融合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工程”,且还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才能够完成。

注释:

[1]张 歌.新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探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英文),2020(01):192—195.

[2]王 玮.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路径分析[J].戏剧之家,2020(05):150.

[3]梁 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分析[J].才智,2019(22):140.

[4]乔文卿.高校增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发展路径分析[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8):44.

[5]钱 双.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讨与分析[J].东京文学,2019(09):125—126.

[6]王 玲.内蒙古地区音乐教育与文化产业互动整合研究[J].北方音乐,2019(05):121—122.

[7]包可方,刘自圣.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02):128—130.

[8]程 贝,刘星亮.高校音乐教育与社区文化相融合的路径与方法[J].岭南音乐,2019(06):68—70.

[9]魏 娟.本土音乐文化与大学音乐教育的融合探讨[J].北方音乐,2019(05):131—132.

[10]杨雨佳,肖 玉.高校音乐教育与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互动研究[J].北方音乐,2019(07):116—11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融合音乐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音乐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