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对策研究

2022-11-29

轻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媒介德育

白 晨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方式之灵活,传播速度之快捷等特点,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时空实现。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的传播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促使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面临的新背景

互联网时代,为当代社会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遇。传统音乐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了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传播,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音乐馆,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音乐学院。人们可以不用去音乐厅和音乐会现场,也不用购买唱片和CD,只需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马上找到自己想要听赏的各种国内外音乐作品。网上各类音乐类专业网站,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不受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为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利用网络来随时欣赏各类音乐作品。真可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法想象的有利条件。”[1]

互联网彻底改变着音乐的存在和音乐传播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音乐信息,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音乐表现形态。从此,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可以借助数字化的存储和网络化的传播开启新的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学校音乐教育正在试图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串联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重塑音乐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新模式。伴随着网络公开课和MOOCs等优质音乐网络教学资源的出现,课程涉及到音乐理论知识、中外音乐史、音乐表演等各门类,人们只需要一台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聆听这些专业课程,还可以回放及重复收听,打破了音乐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各音乐学院、各学科、各专业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其他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互联网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而且也为从事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教育者提供了相互交流借鉴、思想碰撞的新平台。音乐教师或音乐研究者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实现很好地沟通和交流。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把第二课堂延伸到校园活动中,还可以延伸到网络中,这给师生互动也提供了最好的媒介,也为音乐教育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二、互联网时代给音乐教育实施德育功能带来的影响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思想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和审美力。我国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以美育德”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音乐素养和发展个性化特征。

互联网时代,给音乐教育实施德育功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为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它也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互联网上大量娱乐性、商业性、视像性、复制性等大量信息,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大众、校园和社会。正如学者所言:“网络社会美育的任务要比席勒时代、蔡元培时代更为复杂也更为艰难。”[2]音乐教育“以美育德”的现实环境也更为严峻。众所周知,生活之真、人性之善、形式之美是音乐作品所应追求的基本审美标准,大众若想要理解欣赏到音乐的博大精深,需要深厚的学识和审美积淀,欣赏的过程既是对欣赏难度的克服过程,更是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过程。当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高后,对音乐创作有了更高的期许,反过来推动音乐家的创作更进一步。因此,“艺术创作与欣赏之间适度审美张力的存在,为社会审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然而互联网时代,这种格局被打破了。”[3]互联网时代,使得音乐教育不仅越来越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热闹、轻提升的倾向,而且也越来越呈现出重迎合、轻引导,重娱乐、轻教化的倾向,音乐教育呈现出审美与情感、道德分离的倾向。

互联网时代,“在线”音乐欣赏取代了“现场”音乐欣赏。人们可以在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前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欣赏,我们称为“在线”的音乐欣赏,这类音乐欣赏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考过程,影响到人们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同时音乐审美面临着审美感通能力退化的危险。然而,在互联网欣赏环境下,人们不但容易引起视觉、生理和心理疲劳,进而影响在线审美体验,而且音乐欣赏容易缺乏感觉要素的全部介入,难以实现全身心的音乐审美体验。“现场”的音乐欣赏毕竟不同于“在线”的音乐欣赏,“现场”音乐欣赏是一种全息体验,可以直接与表演者、创作者有情感上的直接交流和感通,而“在线”音乐欣赏是一种感官有限介入的体验,欣赏者很难对作品有深入的“共情”。我们深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时代,随着“在线”审美体验的减少,人们的音乐审美体验能力会逐渐弱化,审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对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也带来了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促进德育功能的实施对策

互联网时代,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命题。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避免陷入审美异化和道德迷失的误区,把握好其中的度,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彰显美好情感和良好道德,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审美趣味。如何让互联网能为人所驾驭,而不让人异化?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其道德教育功能?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审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施对策。

(一)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的施教环境、审美自我修养的媒介环境、受教育者的审美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在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对施教环境的变化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对施教媒介和载体的更新不能给予积极回应,那么音乐教育就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互联网媒介的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避免、克服和解决互联网媒介的不足与问题,将传统音乐教育与网络音乐教育有效地结合,更好地开展学校音乐教育,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是网络时代音乐教育者所面对的问题。当下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传播音乐文化为主的互联网时代,学生是在互联网等媒介的视听音乐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音乐审美体验、审美趣味、欣赏方式等都和传统媒介中长大的父辈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之外,对音乐知识的接收来源于诸多方面,因此在课堂知识传授方式与日常信息接收方式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去寻求答案。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的施教环境、音乐自我修养的媒介环境、受教育者的音乐欣赏审美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在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对音乐教育环境的变化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对施教媒介和载体的更新不能给予积极回应,还是一成不变地向学生灌输或施教,那么音乐教育无异于刻舟求剑。面对互联网媒介的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避免、克服和解决互联网媒介的不足与问题,将传统音乐教育与网络音乐欣赏有效地结合,更好地开展学校音乐教育、陶养情感。

(二)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中,音乐有一种“道德的”尺度。音乐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反映了作曲家的真实性,每当欣赏者欣赏到这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时,能够深刻地体验作品,并捕捉到作品中真实的东西使他进步,那么他就是在做有道德的人。我国先秦时期,就开始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例如:孔子把音乐列为了“六艺”课程中的第二位;荀子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等。然而,通过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判断力,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

互联网时代,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着重大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互联网容易把娱乐休闲类音乐当作基本的、唯一的审美需求。当娱乐音乐成为学生的审美追求时,不仅会丧失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和审美性,而且无法真正领悟优秀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最终遏制他们对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的追求。第二,互联网使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娱乐音乐,从而忽视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传承。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一些消遣的、庸俗的、缺乏道德性的音乐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风气,逐步对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失去兴趣。第三,互联网上广泛意义的流行音乐,不但影响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且会扭曲青少年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要选择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与道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优秀的音乐往往反映其所处时代最伟大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品质,而且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消亡,反而成为人们追求正义和自由的精神力量。“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是不朽的,而且他献给人类的精神、道德和思想的力量也是取之不尽的。人们需要贝多芬的音乐也不只是在生活的艰难时刻,欢乐的时候也不例外。”[4]例如,通过教唱和欣赏《长江之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三峡情》等艺术歌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伟大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接触到民族乐器、古典诗词和传统民间音乐等,音乐中所蕴含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体悟人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因此,音乐的感染力,对学生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德育教育媒介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音乐师资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首先,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音乐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将网络音乐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有效结合,从而纳入到音乐教育的视野中,积极拓展传统音乐教育的诸多新内容和新形式。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经典音乐作品,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创作音乐作品等。其次,音乐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媒介获取教学资源以及顺利地开展音乐课程的教学。经粗略统计,国内大中小学开设艺术网站的比例非常小,内容非常丰富或者较为丰富的比例更小,而且一半以上的网站还很少更新或从不更新。[5]音乐教师虽然大多数都有参加网络技术培训的经历,但是大多偏向技术培训,没有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和音乐教学实际相结合。再次,音乐教师要拥有数字时代音乐创作和传播的相关知识。目前,在网络音乐教学和实践中教师要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需要了解和掌握数码音乐和全方位的视听音乐文化教育。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既懂音乐又懂技术,既懂美学又要懂传播学,这对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时代,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获取音乐资源更便捷也更丰富,但同时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了。互联网可以给我们提供海量的音乐信息,却不能帮助我们将信息转化为音乐修养、道德修养。“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6]互联网时代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智慧要求更高,必须加强音乐师资的建设。

(四)创设虚拟的音乐学习生态课堂

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为虚拟音乐教学环境的创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以音乐与互联网的联系来实现道德教育的功能。互联网集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点,不仅为欣赏者的音乐感知提供视觉和听觉的遐想空间,而且又能为欣赏者提供功效各异、形式多样的音乐素材,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强化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创设虚拟的音乐学习生态课堂,首先,教师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集于一体,有机地把光、色、音、图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为他们的音乐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视野。其次,网络课堂所选择的优秀音乐作品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真正魅力,从而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结 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利用互联网创设生态的音乐学习课堂,紧密围绕生活进行音乐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对音乐、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的功能与价值所在,如何真正把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落到实处,是音乐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冯 钰.数字艺术深刻影响审美教育[N].信息时报,2012-03-18.

[2]周伟业.“带刺的玫瑰”——如何防止网络审美文化对艺术教育的负面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1(03):51—53.

[3]徐宏力.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J].文艺研究,2006(08):137—143.

[4]卡巴列夫斯基.怎么样给孩子们讲音乐?[M].张秉衡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76.

[5][6]周伟业.网络美育——艺术教育的媒介视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214,253.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媒介德育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