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胜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促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2-11-28董飞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董飞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村民如何参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针对客家村落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因此,以传统客家村落宝胜村为例,通过对该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该村村民在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人才振兴、促文化振兴、农旅产业融合、生态共建、党组引领共同参与等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四川省成都市宝胜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38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1984年新宪法的修订,村民逐渐成为市场经营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乡村旅游产业开始萌芽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农家乐、江西吉安农商文旅等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诞生以来便对乡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经过近四十年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2]。

2017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村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及乡村旅游产业势能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众多学者研究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重点课题之一。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在乡村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现有研究大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落脚点多集中于传统农村地区与少数民族聚集区,对传统客家文化地区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宝胜村为例,探讨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与理论参考。

1 宝胜村发展现状

宝胜村位于成都市以东13 km,属于典型的成都东山客家地区。全村户籍人口3 869人,其中80%以上的村民都是客家人,具有典型的成都东山地区客家特点。1)客家文化风格浓郁。宝胜村从2015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来,利用自身文化特点,发展客家舞龙、客家文化讲堂、客家田园壁画等文化旅游产业,将客家文化根植于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是成都东山地区客家文化村落的典型代表。2)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宝胜村直线距离10 km以内,有4A级旅游景区洛带古镇、3A级景区蔚然花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等旅游景点,旅游区位优势明显。3)农民群众对乡村旅游认可度高。20世纪90年代,临近的洛带镇依靠客家文化、古镇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应,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观念深入人心。4)宝胜村目前已建成产学研一体的“宝胜村葡田拾光——3A级林盘景区”,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村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省市荣誉称号20多项。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5亿元。

2 存在的困境

2.1 “外推+外吸”导致年轻人就业困难

宝胜村薄弱的旅游产业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对青壮年劳动力形成了“外推+外吸”的就业影响。“外推”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产业薄弱,就业岗位较少,不能满足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劳动力外流问题严重。“外吸”主要是由于宝胜村距市区较近,大城市更好的就業机会和发展空间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产生了虹吸效应,同样加快了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速度,对本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参与度较低。

2.2 村民由于专业技能匮乏,服务能力弱

服务质量是吸引游客重复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乡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与村民的专业技术素养和主动服务意识息息相关。宝胜村村民由于旅游服务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导致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薄弱。1)由于村民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导致宝胜村乡村旅游产业服务内容简单,缺乏长效吸引力。例如,主要发展客家文化活动、农旅结合的葡萄种植业、出租土地、提供人力资源等相对单一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农事体验产业结合不紧密,乡村旅游活动规划不全面。2)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和专业带头人,使村民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初期信任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且专业人才的匮乏还易让村民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使政府的支持强度直接决定了宝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向。

2.3 村民直接参与热情不高

宝胜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主力是村委,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1)规避风险能力较弱。村民既无法准确预测市场、自然环境等外部风险,又难以精准提升自身避险能力,导致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积极性较低[3]。2)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农家乐、民宿、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由于资金投入的压力和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村民对乡村旅游业信心不足。2020年成都市龙泉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洛带古镇(含金龙长城)接待游客 360.45万人次,桃花故里接待游客87万人次,蔚然花海接待游客80.28万人次,好秾人有机农庄接待游客42.41万人。而2020年宝胜村接待游客1万人次,对比周边景区人流量过少。

3 发展路径

3.1 促人才振兴

人才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宝胜村引进陶艺制作家涂涛、手碟制作家陈勇,聘请荣誉村长毛晓初等能工巧匠,将他们的专业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延伸宝胜村乡村旅游产业的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外来人才。同时开展本地人才培育工作,先后举办了直播培训、晒青菜摄影大赛等活动,提高村民专业技能。人才引进+本地人才培育机制促进本地人才振兴,提高村民专业素质,促进本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组织振兴。

3.2 促文化振兴

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是决定其参与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影响感知越正面,参与程度越高[4]。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胜村邻近的洛带镇以客家文化、千年古镇为核心发展特色古镇旅游产业,在川西旅游产业中走出了一条依靠客家文化发展的旅游业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今,利用客家文化凝聚民心,推进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振兴已成为宝胜村广大村民的共识。

积极利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胜村舞龙表演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将舞龙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壮大舞龙产业发展规模,增加经济收益,进而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参与度。同时,利用客家文化讲堂,将客家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如成立家风教育学堂,宣扬客家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故事,教授客家话,在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同时,提高村民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度,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村民凝聚一心,利用自身文化差异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发展规模。对游客而言,独具特色的旅游形式更具吸引力,进而能更好地促进宝胜村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

3.3 农旅产业融合

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能将村民的种植业优势和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宝胜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新路径。1)将乡村旅游产业和优势葡萄产业相结合。近年来宝胜村连续举办乡村旅游推介暨葡萄采摘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展葡萄认养活动等活动,鼓励村民发展订单农业,促进村民增收,形成了“旅游产业+农旅产业”的农旅融合之路。2)发展研学产业。在宝胜村葡田拾光AAA级林盘景区中建成宝胜田园大课堂与校外劳动教育与研学基地。村民发挥在田园劳动技术方面的特长,带领孩子和游客体验田园劳动,让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农村田园生活。3)村民将闲置的土地出租给以专业葡萄种植公司为代表的专业农业公司,拓宽经济收入来源。4)文创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整合清白人家美学中心、大气艺术空间等社会资源,邀请书画家、艺术家打造特色院落景观,推进大地秀美行动。

通过农旅产业融合路径,宝胜村村民自身技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村民体会到了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3.4 生态共建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符合村民与游客的共同利益,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必然要求[5]。1)从游客角度出发。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游客带来舒适的旅游体验,进而提高游客消费的回头率。2)从村民角度出发。良好的村落生态环境能提高村民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进而提高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通过对宝胜村走访调查发现,村民们普遍认为自2015年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来,村落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提高。但乡村美好的生态环境需每一位村民付出和支持,因此,应提升村民生态保护主人翁意识。为此,宝胜村建立了统一的垃圾回收处理站,让白色垃圾有效回收;进行厕所革命,让生活污水不乱排;开展“美好家园是我家,美丽建设靠大家”示范家庭积分兑换等活动,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凝聚村民保护环境共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热情,营造出“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客家乡村田园风光,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5 党组引领共同参与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始终扮演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领者。1)党组织加强全村旅游人才顶级设计。将“三贤五老”、村民议事堂等措施利用起来,尊重村民意见,制订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方向。2)村委使政府、开发商、村民形成有机整体,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情况下,整合各方的资源力量,解决土地承包流转问题、丰富旅游活动、满足村民的利益诉求等,统筹发展乡村旅游业。3)村委要冲锋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一线,起积极的带头引领作用,对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先进村民进行奖励,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积极性。

4 结语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多样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流入;可以增强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村民是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全面参与乡村振兴的产业、文化、环境、组织、人才等各个方面,需在滿足村民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村民全面参与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贡献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蒋月华,刘娟.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及实践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6(1):73-82.

[2] 高千,孙鹤汀.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宁夏社会科学,2022(5):129-137.

[3] 王春光,单丽卿.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小农境地”与国家困局:基于西部某贫困村产业扶贫实践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38-47.

[4] 林晓娜,王浩,李华忠.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休闲旅游研究:村民参与、影响感知及社区归属感[J].东南学术,2019(2):108-116.

[5] 段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9):48-53.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