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基因谱系研究

2022-11-28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王娜娜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宗立成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造物器物基因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王娜娜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 宗立成

近年来,文化创意、创新设计、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相关产业发展迅速①,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制造和设计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基因在产品创新设计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越发重要。梁町②认为文化的外在层次由物质形态或物化形式呈现,中间层次由行为习惯构成,内在层次由人的意识形态构成,这种文化层次理论在内涵上囊括了基本的器物设计文化基因,如形态、色彩、纹饰、使用方式、功能、宗教信仰、思维意识等。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阶段承上启下,尤其是先秦时期的造物设计方面,大量的开创性造物设计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手工业发展高峰,形成了丰富、系统的造物设计文化、器物文化、器物语义、设计思维、设计哲学、设计方法等。

一、造物设计

人类的造物实践活动远早于文字和词汇的发明,造物设计同样也早于“设计”词汇的诞生。尹定邦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对设计的起源有非常生动地描述:“当人类先民发现天然的木棍和石块不足以满足生活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挑选石块,打制成器,从而诞生了最早的设计作品。”③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在其论著《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中指出:“设计就是设定向往情景目标,构想行动方案,将现存情景改变。”④因此,设计的基本特征可以概况为三点:设计同语言一样,是人的主要特征之一;设计源自生活实践,进一步改造生活;设计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发展。“人类学研究表明,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曾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木石工具的阶段。当发现天然木石工具不能适应需求,而产生一种改造或重新制造的欲望,并开始动手制造时,设计和文化便随着造物而产生了”⑤。设计一词具有人类社会活动的天然属性,可以涉及到人类行为活动的多个方面,国内在一段时期内曾以工艺美术代替设计一词,但工艺美术过于强调工艺性、材料性和审美性,反而将核心的设计内容忽略,“西方在经过大工业革命之后,诞生工业设计,将设计加以工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又容易将传统的造物设计排除在外”⑥。因此,考虑到研究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在研究具体指定的产品时,以器物设计作为表述称谓,在研究整体的设计活动、文化现象、设计思维等宏观方面时称为造物设计。先秦时期的器物文化与造物活动研究多见于历史、文化、考古和美术学方面,徐飚⑦的《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论述了先秦时期的造物思想、造物工艺和基本成就,其他类似的关于先秦时期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器物制作活动、器物文化的论述,例如李学勤⑧的《东周与秦代文明》,陈振中⑨的《先秦手工业史》等。杨远⑩在《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从青铜器纹饰的题材、工艺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先秦时期青铜器纹饰设计,指出夏商周青铜器纹饰呈现从崇神到理性化再到多样化的演进过程。朱志荣⑪以夏商周时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文字、文学及相关朝代的社会背景出发,研究先秦时期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美学意识和美学思想内容,提出夏商周审美意识的主体意识、整体观念、线条与形式感、工艺技巧、政治宗教色彩和审美意识源自日常生活的六个基本特征。

二、先秦器物文化

从历史学上来讲,广义的先秦指的是旧石器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狭义的先秦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从设计学上来讲,关于先秦时期的造物设计主要指的是以手工业为代表的器物设计与制造,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至公元前221 年,先后经历了新石器、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历史阶段。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指出:“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⑫先秦时期的器物设计文化是中国设计文明的缘起,是构成中国设计基因的DNA,伴随、构建和形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

先秦时期的器物文化从构成上可以分为物质和文化两类。在物质方面,先秦时期在经过长期的自然探索、实践劳动和社会生活发展,夏晚商初时期,形成了系统的手工业体系,并在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发展、变革,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活动的首次高峰,形成了灿烂的物质文化。按照基本材料分类,手工业产品主要有骨器、陶器、玉器、漆器、青铜器、铁器等,范围涉及到生活器具、生产工具、军事用品、交通工具、建筑宫殿、服饰等领域。在文化方面,有很多文献资料记载先秦时期的物质文化活动、状况和思想方面,例如在《礼记·礼运》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牗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鳢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这是在先秦文献资料中明确提及器物文化方面的记载,从“圣人”造物开始,器物开始出现,器物文化开始形成,后世的一切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礼”或“祭”产生与完善的过程,它们是整个文明的基础所在⑬。同时,李立新在“共同体建设与中国设计的未来”中指出:“设计要实现为“人”服务的目标,那就必须关涉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中的不同的人,挖掘本土设计资源,从物质到精神,从工艺到思想,从《诗经》《周易》到诸子言论,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致力于对中国设计基因与东方设计哲学的研究,这样的区别于西方的中国文化与生活的设计研究,可以为中国设计思想提供方法论基础。”⑭因此,关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中国设计基因的研究必须从中国设计文明起源的先秦时期展开深入探讨。

三、设计基因图谱

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自然探索、造物实践、器物设计以及造物制度、管理等行为活动,与人产生的互动、联系和关联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集合就是设计基因系统。设计基因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基因由造物设计活动、器物、器物文化构成,并在多方面对后代产生影响,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造物设计活动对人们在思想意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宗教文化等精神层面产生影响;其二,器物设计与建筑、服饰、交通、家具等其他物质文化领域密不可分;其三,器物设计文化对当时社会形态、地域文化、手工技艺、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制度等产生影响。

(一)器物文化遗产分类

生物遗传学基本理论认为,基因控制着生物的基本性状,支撑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储存着生命过程中的全部信息,也称其为遗传因子,通过基因遗传进行物质信息传递,保持下一代生物的基本特征。借鉴生物基因相关理论与方法,器物设计文化同样具有物质性和信息性,物质性和信息性就是造物设计的基本基因成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考古学上对于器物及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将先秦器物文化遗产分为主体、扩展和衍生三个部分,详见表1。

表1 先秦器物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二)器物文化基因分解

如何分析、分解和发掘器物设计文化中的基因成分,系统发生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路径。在生物学领域,系统发生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系统发生学通过对比、分析物种之间的特征信息研究生命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系统发生树是分析物种特征相似性非常直观的方法,是分析物种演化关系、亲缘分支分类的方法。系统发生树是一种二叉或多叉树,所谓树,实际上是一个无向非循环图,系统发生树由一些系列节点和分支组成,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分类单元,节点之间代表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图1)。

图1 系统发生树特点示意

造物活动源自生活的实际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相关器物、造物活动、器物文化、制造工艺等,因此,生活需求是器物设计文化系统发生树结构的树根(图2)。实际的生活需求从基本的食物和饮水开始,不断发生、发展,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文化系统。根据系统发生树基本逻辑和人类社会学发展特点,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会随着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由最初的基本食物和水需求,逐渐扩展到服饰、居住、交通、社交、安全、健康等需求,这一点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⑮相符,同时孙机先生也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⑯中将物质文化分类为:“农业与膳食、酒、茶、糖、烟、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交通工具、冶金、玉器、漆器、瓷器、文具、印刷、乐器、武备、科学技术”十类,并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因此,生活需求是器物文化的树根,由此诞生出器物文化的第一代基因组,如食物、水、服饰、建筑、交通等,而且这些第一代基因组在形成时间上并不同步,会产生先后顺序,主要根据人们对其需求的紧迫程度而定。按照这种思路,构建先秦造物设计及与器物文化基因系统发生树,可以快速、准确、便捷的发掘基因序列,基因组按照不同属性可分为需求、器物、方法、类别,从中会发现大量关于造物设计与器物设计文化的基因蛋白(图3)。

图2 先秦造物设计文化系统发生树部分模

先秦造物设计文化系统是一个跨时间、跨地域、跨学科的复杂文化系统,借助生物遗传学理论、文化特征和表现形式,为了便于深入分析与研究造物设计基因构成,依据生物遗传学基本理论,将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分为文化系统、文化种群、文化基因家族和文化基因蛋白四个层级关系。一个文化系统是由许多个种群构成,种群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遗传基因,造物设计基因在进化和传承过程中,受到造物设计时间和造物活动空间维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突变,也就会在各文化种群之间产生着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先秦造物设计活动的基本状况、器物文化主体结构和特征,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设计学等学科与造物设计文化相关的理论内容,先秦器物设计文化系统由主体文化状态、生产与生活方式和关联表象特征组成,具体的基因系统分级表如图3所示。

图3 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基因系统分级表

先秦器物设计文化的基因家族在经过不断的重复和突变,产生了庞大的本体、内涵和外延表象基因,也由此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具有相似性序列的相关文化基因构成了庞大的基因家族,例如在先秦时期非常广泛的青铜器造物设计与青铜器器物文化便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基因家族,青铜器造物设计活动、青铜器形制、纹饰及语义是青铜器设计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基因可以重复、突变和遗传下去,在外延表现上可以看到神权意识、礼制文化、理性文化及不同信仰文化等,它们的基因编码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变异性,虽然在先秦后期青铜器造物设计文化逐渐没落,但青铜器设计文化基因在其他领域已经广泛传播、发展和变异。

(三)器物文化基因构成

依据基因分类原则及方法⑰,对于先秦器物设计文化所形成的设计基因分类遵循主导性、识别性、关联性和变异性四个特征进行,根据先秦器物文化遗产分类表和先秦造物设计基因系统分级表,可将先秦器物设计文化所形成的设计基因划分为四个模块:

1.主体基因,由先秦造物文化和先秦器物构成,这一类基因具有文化主导性,在造物文化层面往往地位比较显著,同时也是构成先秦造物设计文化的主体,包括造物活动(范围、对象、工艺)和器物种类(生产类、生活类、武器类、礼器类等);

2.识别基因,具有文化识别性,先秦造物设计方面的主要识别基因由工艺(手工业制造)和材料(材料)构成,包括手工业制造的结构、组织和各类材料构成;

3.关联基因,由历史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器物文化构成,体现了造物设计的相关文化背景、反映了造物设计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如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物质需求、器物的功用、使用方式及文化语义等;

4.变异基因,由以上三种基因产生变化、发展、进化、变异构成,反映了造物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影响,如城市规划、景观建筑、服饰衣帽、交通工具、陶瓷、家具、贵金属以及相关的总结、记录文献等(图4)。

图4 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基因组成

如图5列举了以多角星纹为主要特征的人造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一件是江苏青莲岗文化的八角星纹彩陶盆,距今大约5400—4400 年;第二件是公元前2900—2300年间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彩陶豆,其高脚上的盆,涂纹的形状和排列布局与青莲岗八角星纹彩陶豆几乎一模一样;第三件是新疆民丰县出土的汉代蜀地织锦,织锦上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第四件物品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设计选用的国旗。这四件物品在时间维度上几乎都相差了2000多年,而且空间维度也相差甚远,但它们所运用的手法和传达的器物语义竟然有这样一致性,都采用了规则几何形状元素,从八角星到五角星,从基本的装饰语义发展、变异到体现政治文化语义的织锦和红旗,造物设计基因从主体基因、识别基因、关联基因到变异基因传承发展下来,体现了造物设计文化上、基因上的传承、发展关系,也是设计基因的发生、发展、传承、进化和变异的直观表现。

图5 造物设计基因案例

四、结语

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器物设计文化基因在不断传承、发展和变异。结合生物遗传学理论,对先秦时期的造物设计和器物文化进行分析,生活需求是器物设计文化系统发生树结构的树根,由此发生和发展出一系列器物设计实践活动和器物文化基因组。先秦器物设计文化系统由主体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关联表象特征组成,将先秦器物设计文化所形成的设计基因划分为:主体、识别、关联和变异基因四大模块。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基因构成复杂、庞大,目前只是从宏观、整体上将器物基因进行分类、分级、发生和组成进行研究,只是构建了先秦器物设计文化基因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模型,关于先秦器物设计文化中的具体基因构成还需要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用途、不同属性进行详细研究。

注释:

①谭浩,孙家豪,关岱松等.智能汽车人机交互发展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19,20:32-42.

②Leong BD,Clark H.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a Dialogue [J].Design Issues,2003,19(3):48-58.

③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④【美】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⑤李砚祖.一物一菩提:造物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⑥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⑦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⑧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⑨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⑩杨远.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⑪朱志荣.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夏商周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⑫黄摩.头颅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⑬【美】巫鸿,李清泉,郑岩等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⑭李立新.共同体建设与中国设计的未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1):6-11.

⑮马斯洛,许金声,程朝翔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⑯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⑰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造物器物基因
Frog whisperer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造物美学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