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鲁盖尔《巴别塔》的图像学解读
2022-11-28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 谭 婧
关键字:勃鲁盖尔巴别塔图像学
一、图像学视角解读
建筑是人类获取安全感的最坚实的庇护所。在西方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中,建筑无论大小,奢华或简陋,总会在面面的某个角落充当配角。关于专门描绘建筑的绘画作品,就不得不提及勃鲁盖尔的代表作品----《巴别塔》。《巴别塔》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人类建造巴别塔的寓言故事。勃鲁盖尔的作品向来以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细致入微和神秘隐晦的特点著称,要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科学的解读就必然要借助一些艺术研究方法。而图像学作为西方艺术史的一个重要艺术研究方法,强调对艺术作品的题材、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研究,关注作品的主题、母题及其类型的历史变迁,以历史学和解释学为基础,以求对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和解读。在图像学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法国学者潘诺夫斯基。他提出的图像意义三层次的解释理论发展和完善了图像学学科,在现代图像学发展历史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解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阶段,在于分析画面的基本组成形式;第二层次为图像志阶段,在于识别图像的故事、主题及象征意义;第三层次为图像学阶段,在于阐释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深层寓意。作者将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视角,分别从前图像志阶段、图像志阶段和图像学阶段三个层次对勃鲁盖尔的《巴别塔》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图1 《巴别塔》 勃鲁盖尔1563年油画
二、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学研究的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即不考虑作品的断代及归属,抛开其他内在含义,单纯对图像的基本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解释。①前图像志描述阶段主要涉及到画面的基本意象和绘画的形式语言。
(一)图像的基本内容
《巴别塔》画面内容包罗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值得花时间近距离地细细欣赏。
1.通天的高塔
画作中,宏伟坚固的巴别塔屹立在画面中央,构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巴别塔建在一块略有斜度的空旷土地上,巨大的塔基给人一种敦实的永恒感,两者之间达到了静态的平衡。塔顶在天空云彩的遮盖之下时隐时现,仿佛随时要冲破画布的边界,充分表现了巴别塔的通天高度。巴别塔的基本造型借鉴了罗马的斗兽场,融合了希腊古典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元素,构造错综复杂。画中的塔身有些地方已经完工,中间部分还有许多没有被切割的石块,有些地方还在搭脚手架进行修筑。修建完成的部分有着紧凑的内部构造、漂亮的拱门、宽敞的空间和精美的窗户。塔身每一层的内部都是一个整体,彼此间紧凑而拥挤。勃鲁盖尔将整个建筑描绘成一个梦幻而又荒诞的空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诱惑,同时也是个陷阱危楼。因为高耸入云的巴别塔看上去坚固宏伟,实际上是在不断修葺的同时也在逐渐的崩坏,还未竣工的塔身随着建筑的楼层加高已经开始向左微微倾颓,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2.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巴别塔》是一幅充满细节的作品。除了画面主角巴别塔以外,画中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也值得仔细观赏。例如,我们可以看到画中巴别塔内和周围都布满了如同蝼蚁般的建筑工人。他们有的在雕刻石块,有的在生火煮食,有的在使用起重机,有的在搭脚手架,有的在拉石块建材,有的身负重物,有的在给建筑上漆,有的驾着拖着红砖的马车,有的在爬木梯等等状态,动作姿态形态各异。虽然没有描绘出面部表情等细节,却给我们真实完整地再现了在修建巴别塔时的工地的忙碌场景。而画面的左下角描画了国王一行人。画中的国王拿着权杖正在下令修建这座不朽建筑,身后是拿着冷兵器的耀武扬威的士兵,以及旁边站着正在进言的肥头大耳的大臣。许多工人们在雕刻石头的同时纷纷向国王下跪行礼,依令修建着这座根本不会竣工的大工程。右下角的码头上有许多运载着建材的货船和一个竹排,船上的水手正准备收帆靠岸,呈现出当地商业经济和港口贸易一片繁荣的景象。
3.衬托有度的自然背景
《巴别塔》这幅作品虽然并非眼前真实所见的场景,却逼真的像是真实发生过一样。画中的建筑之所以能够很快抓住观者眼球,除了本身建筑占幅比较大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然景观的衬托有度。画中的蓝天白云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建筑的顶部被漂浮的几朵云彩拦腰截去,在云层之上的塔顶隐约可见,突出了建筑的高耸。画面左边是房屋鳞次栉比的城镇,城镇外围的一道环形高墙将城镇与外面的荒野郊外隔开。一望无际的绿茵草地一直延伸消失在地平线上。右边的港口旁修建了一座宏伟华丽的城堡,却也完全被巴别塔的阴影笼罩其中。整幅作品是从俯瞰的视角进行描绘的,以广袤的自然和人文气息的村庄城镇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巴别塔的恢弘气势和高耸巨大。
图2 《巴别塔》构图图解
(二)绘画的形式语言
勃鲁盖尔的艺术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浪漫化特点。《巴别塔》采用浪漫夸张的绘画形式语言,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情感和宗教神秘的色彩。
1.耐人寻味的构图
《巴别塔》采用了多种构成方式,构图宏大饱满、灵活生动且耐人寻味。例如画面主体中心部分——巴别塔采用的是三角形构图,给人一种安定均衡、坚固敦实的观感。除此以外,作品整体还使用了全景式构图、水平线构图和S形构图。全景式构图扩充了有限的画面容量,画面内容充实且饱满,同时这种构图方式将观者的视线抬高,使得巴别塔和周围城镇郊野地面上的自然风景尽收眼底,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而水平线的构图将画面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灰蓝色的天空,下半部分则是绿油油的城郊和拥挤的城镇。巴别塔是上下两部分的连接点,构图十分紧凑的同时又具有沉稳平静的特点。巴别塔周围的城市和自然风景分布又呈S形向远处迂回延伸,使画面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2.鲜艳明快的色彩
画作整体采用了暖色调,沉着而稳重。线条流畅、简练明确。颜色接近于平涂,色彩多使用红、黄、绿、白等颜色。在塔顶部分,勃鲁盖尔使用了红色重点突出,与其他的色彩构成对比关系。该作品整体颜色鲜艳明快且对比鲜明,精致且耐看,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图像志分析
图像学研究的第二层次为图像志分析,即研究图像的故事和寓言,分析我们眼中所见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巴别塔》是勃鲁盖尔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也就赋予了该作品丰富的寓意和深刻的内涵。作品取材于圣经中的一则故事。所谓“巴别(babel)”,在希伯来语中就是“变乱”的意思。
《圣经·创世纪》中讲,天下人原来讲同一种语言,有着相同的口音。后来随着诺亚的子孙繁衍得越来越多,遍布全地。于是人们准备向东迁移。在迁徙过程中他们在古巴比伦城附近遇见了平原。人们想在平原里定居。由于在平原不易得到建筑用的石料,便商量着做砖。用砖当作石头,用石漆做灰泥。之后人们又决心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用来传扬他们的名,以免他们分散在全地上。由于他们语言相通,齐心协力,他们建造的巴比伦城宏伟而华丽,高塔耸入云宵。然而这样的举动惊动并惹怒了上帝。上帝认为人类此举冒犯了他的尊严,并决定好好惩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类,就像当初惩罚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一样。上帝在看到人类的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的强大力量,心生畏惧,想着一定要想办法去阻止他们。于是便悄悄离开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让他们分散在各处,最终那座塔也没能建成。
《圣经》中记载的巴别塔是一座通往天堂的塔。为了表现巴别塔的通天高度,勃鲁盖尔用宏大的构图来处理这个富有幻想意味的场面。画中巴别塔位于画面正中心,且占据了画面的大篇幅。塔顶仿佛要冲破画布边缘,在云层之上若隐若现,暗示塔已经建到了一个可怕的高度。同时画家都凭借着细腻的笔触精心地描绘了塔身的每层及其周边的众多细小密集的建筑工人和车辆形象。画里的人物形象和塔以及大自然的比例距离被有意扩大,画面内容充实,呈现出纷繁杂乱和巨大无比的画面效果。蝼蚁般的人与硕大无比的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显示了建塔工程的繁琐和艰巨,也从侧面表现了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整座塔看上去宏伟而坚固,实际上对中世纪的城镇构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因为它并不是高耸直立的,建筑的局部已经在众目睽睽之下朝着城镇方向微微倾斜。即便已经修建到这么大的规模,它仍有分崩离析的危险。而所有人对此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人们都在忙碌着,铺砌砖石、搬运材料、雕刻石块、向上攀爬,拼尽全力地建造巴别塔。尽管如此,高塔仍然不会竣工,人们热热闹闹地做着无用功。本应该坚固宽大的塔基受到地形的影响开始摇摇欲坠,还未竣工的浩大工程已经从核心部分分裂塌方。而原本不属于圣经故事的一部分的国王和他的手下,也被勃鲁盖尔包裹在内,暗示建造巴别塔是有政府和国王的鼎力支持的,这样的安排更加突显了人类的野心以及追求无意义东西的贪婪。总体来说,这幅画寓意丰富,真实而又荒诞。它暗示了人们野心勃勃的辛苦劳作最终将会化为泡影的悲惨命运,讽刺了人们的自以为是和无知愚蠢。
四、图像学分析
图像学研究的第三层次为图像学分析,这也是图像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它强调把握作品的内在含义。要获得完整准确的图像学分析,应该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结合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入手研究和分析。
(一)创作《巴别塔》的社会时代背景
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巴别塔》创作于16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此时从德国兴起的宗教改革也迅速波及到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巴别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寓意。
1.文艺复兴的兴起
文艺复兴作为欧洲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精神。《巴别塔》虽源于圣经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起重机和吊机等机械正在将一块块石头往上吊运。在远古神话里,机械文明是难以想象的,而这恰好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反映。随着科技的发展,欧洲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勃鲁盖尔的《巴别塔》利用宗教故事借古讽今,表现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上帝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画面上宏伟高大的巨塔给我们展示了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造就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将倾斜的巨塔和侏儒般的工人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上帝和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无力和不堪一击。然而勃鲁盖尔并非墨守陈规的教条主义者,他通过这幅宗教画传达了自己对人类的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生活现状的关怀和担忧。人类筑塔通往天堂,既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原始渴求,也展现了人类逃避现实,追求虚妄的心理。《巴别塔》整个画面充满戏剧性的悲剧色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2.宗教信仰的强烈
在中世纪时期,艺术还只是宗教的附庸,而绘画作品的功能不外乎是传达神的意志以警示和训诫人们,树立宗教权威。而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并行的时期,虽然人们的思想桎梏从宗教教会的压迫之下得到一定的松缓,但仍然怀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因此,在绘画中仍然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圣经》中,中途停工的巴别塔在宗教艺术中具有象征意义,它警醒着人类的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然而在宗教改革冲击下,勃鲁盖尔的宗教画的画面不再是宗教内容的简单视觉再现和极力推崇。他笔下的巴别塔建造并没有像《圣经》描述的那样中途停工,而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样的安排讽刺了人类愚蠢的野心和不自量力,暗示了我们创造的所有的辉煌文明成果,拥有的权力、财富和地位在上帝面前都不值一提。
3.社会动荡的加剧
16 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其中勃鲁盖尔所居住的安特卫普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非常富庶繁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资产阶级与西班牙专制统治以及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16 世纪50 至60 年代,此时正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前夜和爆发时期,同时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圣经》解释权的开放与低下的公民素质不相适应,人们开始损毁偶像,农民开始攻击地主,各地的动乱和起义层出不穷。 政治上和宗教上的血雨腥风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勃鲁盖尔的《巴别塔》正是借用《圣经》里的故事来影射当时混乱的政治形势,辛辣地批判了当时西班牙王室和罗马教廷给人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灾难,同时也提醒着人们要注意成功背后暗藏的危机。
(二)《巴别塔》与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的画作具有富有哲理、细致精微和浪漫夸张的艺术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勃鲁盖尔继承和发展了尼德兰绘画传统,同时他还借鉴了博斯的绘画创作风格,另一方面是与他去意大利罗马修业旅行的经历有关。
1.尼德兰绘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尼德兰美术是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中发展而来,由于长期受到宗教神权的统治,尼德兰美术初期呈现出较浓郁的宗教气息。同时加上尼德兰低洼潮湿的地理环境,微型画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尼德兰绘画形成了细密精致的画风。勃鲁盖尔作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晚期的画家,他凭借着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画风,在作品中使得对细节的刻画和自然的描绘又迈向了一个新高度。勃鲁盖尔在绘制《巴别塔》时,为了力求细节的逼真,不仅风景和塔身描绘得真实自然,而且画面中所涉及的一切建筑流程以及工艺技术都十分完美。同时他还独具匠心地增添了《圣经》中本没有出现的国王,即掌权者这一角色。因为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都需要分工和管理,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的精心安排,又给人们带来了对政治问题更深层次地思考,即如何更好地团结、管理和统治人民?
2.博斯的影响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兴起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虽然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主要艺术成果仍保留了浓厚的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风格传统。因此尼德兰艺术发展并没有如同意大利艺术那般具有雄厚的人文主义力量,神秘主义依旧占有一席之地。1556年开始,勃鲁盖尔的创作从风景画转向寓意画。这些寓意画多取材于圣经、传说和民间谚语,具有哲理性、教育性和讽刺意味的特点。期间,勃鲁盖尔借鉴了博斯的作品,采用了幻想和写实形象相结合的浪漫夸张的手法,将那些沉重严肃的主题以幽默风趣甚至带有些荒诞戏谑的表现方式传达给观者。《巴别塔》很好地因袭了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神秘主义风格,是勃鲁盖尔为数不多的宗教画之一。画中粗重敦实的高塔如同人类的笑柄伫立在土地上,野心勃勃的人类丝毫不顾高塔坍塌的危险征兆,反而继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用功。坚持修葺无法封顶的建筑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这幅画不仅是对人类的愚蠢和狂妄自大的进行了无情地嘲讽,而且也是对人类贪得无厌的心理的批判和鄙弃。
3.罗马修业旅行的经历
关于现实中巴别塔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暂且不论。总之,在勃鲁盖尔的那个时代由于缺乏考古调研人们并不知道真正巴别塔的样子。于是,勃鲁盖尔将自己对它的幻想嫁接在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遗址废墟之上。罗马人发明了拱形结构,而罗马的环形斗兽场则是在希腊半圆剧场的基础之上的改造。因此,根据画中巴别塔的建筑特点,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罗马的斗兽场。这与他曾经到罗马采风的经历密切相关,这样的安排或许也是他有意而为之。因为在欧洲人眼里罗马斗兽场的遗址非但象征着人类的狂妄傲慢和得意忘形,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基督教徒的殉道场。至于罗马长期迫害压制基督教徒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宗教不进贡皇帝,同时也不信奉罗马众神,罗马人担心这些人的存在会让众神不开心从而降灾于他们。在当时政教合一的治国体系下,基督教徒与当时罗马人的思想和利益是冲突的。罗马皇帝更是为博取民心,把从洗劫耶路撒冷——基督教的圣城过来的财产当作修葺建筑工程款,建造一座斗兽场供罗马人消遣娱乐。作为公共娱乐场所,这里每天都会上演人与人、人和野兽互相残忍杀戮的血腥戏码,罗马人则在看台上兴奋地欣赏下边的暴力场面。值得讽刺的是曾经被视为坚不可摧的罗马城最终却出乎意料地被“低贱”的蛮族洗劫一空。而辉煌的罗马斗兽场变成供人凭吊的遗迹,反而是当初那些饱受迫害,无处藏身的基督徒,将信仰的种子洒在了在欧洲大地,基督教也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逐渐成为了西方的主流教派。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天主教会主权,虽然不像罗马戏剧化地从恢弘走向破灭,但巴别塔似乎也诠释了圣经中的告诫。建造必定是走向衰落的过程,而衰落必定伴随着分裂。
五、结语
勃鲁盖尔的《巴别塔》乍一看上去没有任何的价值取向,然而通过画面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再结合政治、宗教和历史背景来看,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作品。作品饱含了作者对人类和社会的反思和关怀同时,也披露了人类最原始的劣根性。《圣经》中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变乱了他们的语言导致建筑停工。然而这真的是惩罚吗?如果建造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走向衰落,那么衰落和分裂只是必然的结局,它终将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化为尘灰,谈不上惩罚。真要说惩罚,那只仅仅是对于那些对追求永恒抱有执念的人而言。因为惩罚的终点就是永恒的虚无和落空。不管是《圣经》中的巴别塔还是罗马斗兽场,都是人们对永恒的渴望和执着追求,而水泥砖石终究抵挡不了岁月的风沙。世间万物都会腐坏,没有什么是永恒或者绝对的存在。勃鲁盖尔的《巴别塔》涵盖了许多历史片段,似乎是好几个时代穿插结合的产物,即便是放到今天,这幅作品仍然不失为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画作。
注释:
①常宁生.艺术史的图像学方法及其运用[J].世界美术,2004(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