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在品管圈活动中的应用效果

2022-11-28李雅娟杨佳汉吴佳敏

浙江医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圈员品管圈导师

李雅娟 杨佳汉 吴佳敏

1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嘉善 314100;2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嘉善 314100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为品质管理圈,起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和1954年Jru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创立品管圈活动。品管圈是指由同一个工作场所、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发地组成质量管理活动团队,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活用各种统计手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自发自动地进行持续不断的品质改善活动[1]。圈长是品管圈的灵魂人物,作为品管圈的主导者,在品管圈中起到推动作用,决定品管圈活动能否有效展开。国内学者研究表明,QCC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2]。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随着800多年历史发展的变迁,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培训逐渐完善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3-4]。导师实操制培训是指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通过在导师和学员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一名导师指导多名学员,培训中既有集中理论教学,又有导师实操下的学员实际操作训练,以导师的理实一体教学促进学员理实一体训练。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3年开始实施QCC活动,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培训、管理与评价,QCC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效果不甚显著。为此,我院在分析QCC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导师实操制培训的相关研究,于2020年采用导师实操制培训QCC活动圈长,推动QCC活动水平的提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的相关实践与探索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5个临床科室中参与2019~2020年QCC活动的50名圈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专科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②具有品管圈基础知识,本研究中第一次担任圈长;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④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培训者。本研究已经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KY2020-02)。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方法,依据参加QCC活动的年份,将2020年参与QCC活动项目的25名圈长设为试验组,采用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将2019年参与QCC活动项目的25名圈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培训方式。两组圈长的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对参加2020年QCC活动的201名圈员(包括25名圈长)以及参加2019年QCC活动的203名圈员(包括25名圈长)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除两组圈员的学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20年圈员中本科学历136名、专科学历65名,2019年圈员中本科学历86名、专科学历117名)之外,其年龄、职称、从事临床工作年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培训实施

本研究中,向两组圈长发放由张幸国等编制的《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作为培训学习资料,然后由我院护理部根据QCC十大步骤[5]的内容制定理论培训计划。具体内容包括:QCC的选题与目标设定、查检表的设计与使用、活动计划拟定与掌控、鱼骨图的制作、流程图设计与应用、柏拉图的制作、系统图的制作、圈会的组织与规范记录、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标准作业书、雷达图的绘制等。两组各设有25个圈,以临床科室为单位,通过自愿原则自主组合成为一个圈,每个圈由1名圈长和6~8名圈员组成,圈长由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师担任;圈长作为品管圈的主导者,确保品管圈活动有效开展,圈员根据活动计划落实工作安排。圈长通过培训后,落实当前阶段QCC的开展。所有培训教师均已通过浙江省质评师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同时具有多年QCC辅导员经验,具有足够的QCC知识储备。整个品管圈活动开展过程中共培训12学时,每次培训不少于1学时。本研究的培训主要针对圈长,在整个品管圈活动过程中圈长定期组织圈员召开会议、讨论、学习并实施头脑风暴,指导圈员工作开展,圈员根据圈长的指示落实工作任务。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圈长在下个进度开始前将上个进度开展的内容和相关材料上交,包括圈会开展、讨论与分析、数据收集、图表制作等。

1.3.1 试验组培训实施 试验组采用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对25名QCC活动圈长进行培训。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成立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培训教师组成,包括1名护理部主任、3名科护士长和6名护士长,其中设组长、秘书各1名,组员8名。组长由护理部主任担任,与导师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协商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大纲;组员按照培训计划大纲进行课程设计和落实培训,根据医院护理单元的不同分布,每名组员负责3~4个QCC项目,以此跟进QCC活动的开展;秘书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处理。其次,实施具体培训计划。导师根据培训计划表,结合临床科室QCC现阶段实施情况,先进行理论授课,然后,由导师现场提供一个实际案例或一组数据,将圈长适当分组进行实操练习,导师进行现场点评和讲解。比如,在进行QCC的选题与目标设定的课程中,导师会给出一个题干和一组数据,让圈长通过计算得出QCC的主题并计算目标值,通过现场的实操来增加圈长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了解圈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课后,导师针对各圈长开展的QCC活动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圈长按时完成并上交。导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实地督察,查看圈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圈长在QCC实际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整个培训落实阶段,25名圈长按照QCC活动计划表,提交相应阶段的QCC材料和数据。

1.3.2 对照组培训实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授课培训方式。护理部在2019年年初制定QCC活动安排表,包括理论培训计划表和QCC活动进度表。培训教师根据培训计划表对25名圈长就QCC的相关内容进行分阶段的理论授课;在QCC开展过程中,要求25名圈长根据年初制定的QCC活动进度表完成相关作业并及时上交。

1.4 培训效果评价

1.4.1 QCC理论考核 培训结束时,对两组圈长进行QCC相关知识的理论考核。试题按照知识点、难度和效度相同的要求从同一QCC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由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组成,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QCC理论考核满分为100分。

1.4.2 圈长工作成效评价 年度QCC活动结束时,采用《品管圈质量评价表》[5]的量化评分标准,以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成员为主组成评价专家组,对两组圈长在QCC活动中的工作成效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与赋分包括:品管圈成员参与度(10分)、甘特图等图形制作(10分)、查检表规范(10分)、圈会开展(10分)、原因分析(15分)、对策拟定(15分)、措施落实(15分)和效果维持(15分)等8个维度,以评价专家组对QCC活动某一维度的平均分为QCC活动该维度的评分。QCC质量评价满分为100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圈长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圈长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参加2019年和2020年QCC活动的两组圈长基线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圈长QCC理论考核成绩

试验组25名圈长理论考核平均分数(89.16±4.78)分,对照组25名圈长理论考核平均分数(79.92±7.26)分,经方差齐性Levene检验后,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15,P<0.001)。

2.3 两组圈长工作成效评价结果

试验组圈长QCC活动工作成效8个维度平均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圈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浙江省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两组圈长QCC活动中工作成效8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

3 讨论

3.1 实施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圈长QCC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QCC理论考核成绩,试验组圈长高于对照组圈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经过导师实操制培训后的试验组圈长,其Q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均高于传统理论授课培训的对照组圈长。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理论授课培训方式的形式和路径比较单一,使得对照组圈长对QCC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而通过成立导师团队、采用导师实操制“边培训、边辅导”[6]的方式推进培训,由导师根据临床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先进行培训,通过现场互动点评,加深了试验组圈长对QCC知识的理解,同时导师在课后通过查阅圈长上交的“作业”,以及每月的现场指导和督查,针对圈长在QCC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使得试验组圈长对Q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断强化,对QCC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持续提升。

3.2 实施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有利于提升圈长的工作成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关在QCC活动中的工作成效评价,试验组圈长8个维度平均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圈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结果提示,导师实操制培训的试验组圈长的工作成效高于传统理论授课培训的对照组圈长的工作成效。究其原因是:首先,采用传统理论授课培训方式的对照组开展QCC活动是根据培训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的,参训圈长缺少主观能动性,而采用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的试验组是通过实地的指导和案例的分享,由导师深入临床实地查看各自负责的QCC活动项目,在整个QCC开展过程中引导圈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将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加以解决,确保了QCC活动的有序、有效和准确开展。其次,每个QCC项目一般由5至10名成员组成,由于时间、资源、人力等限制,很难将所有的圈员集中统一培训,而圈长作为QCC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在整个QCC的推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圈长对QCC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全组整个QCC的活动质量[7];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成立专管机构,建立一种帮助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品管圈的活动质量,确保活动有效进行[8-9]。因此,通过成立导师团队,采用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对圈长进行培训,有利于提升圈长的工作成效。虽然在本研究中两组圈员的学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的圈员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力、执行力等,可能会对圈长的工作成效有所影响,但本研究主要探讨的研究对象是圈长,两组圈长的学历无统计学意义,圈长作为整个圈活动的领导者,主持品管圈活动的全局并确保其有效开展;圈长也是品管圈活动的引导者,指导并带动圈员开展工作,并让圈员自愿参与QCC活动中;整个品管圈活动中加强了圈长学习与教学的主动意识,增加了圈长的参与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了QCC开展过程中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圈长的工作成效。

4 结语

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应用于QCC活动,在提高圈长QCC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并由此促进QCC活动质量、提升QCC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加以推广。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由于主要研究对象局限于圈长导致样本量较小,且两组圈员的学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排除两组圈员对整体圈活动的质量有所影响,同时对圈长在QCC活动培训中的考核与评价以自行设计量表为主等。因此,我院在今后的QCC活动中,通过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全体参与者,同时纳入同等学历的圈员,以大样本、同学历检验优化相关评价量表等,探索导师实操制培训方式应用于QCC活动的范式和模型,为其推广应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雅娟:构思与设计、论文初稿撰写;杨佳汉:数据收集、论文撰写和修订;吴佳敏:数据整理和分析

猜你喜欢

圈员品管圈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如何提高品管圈圈会质量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V eraW an g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导师榜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的魅力
品管圈“转”起来